陳小瑋
隨著2023年最后一個大假——中秋、國慶八天黃金周的結束,各地的文旅成績單也大體確定。從西部十二省市區文旅部門公布的上半年數據分析,接待游客數量前三位的是云南、廣西和陜西,旅游收入指標前三位的則是云南、四川和廣西。寧夏、青海以及西藏無論是游客接待量還是旅游收入,皆居最后三位。專家認為,我國西部地區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西部各地應加強文化產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與相互推動,更加積極地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不斷挖掘西部地區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助力西部的高質量發展。
2023年國慶“雙節”假期,全國迎來了三年疫情后最熱的一個國慶黃金周。
截至10月6日,全國有26個省市區發布了國慶“雙節”的旅游數據,其中,22個省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前十名中西部有兩個省份進入,分別為四川和云南。四川旅游人數569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61.53億元;云南旅游人數為4507萬人次,旅游收入455億元,云南人均消費額比四川高375元。西部其他省、區的排位情況是,新疆、內蒙古、甘肅分別居第12、14、16位,寧夏、青海、西藏則為第20、21、22位,僅高于最后一名河北省。總體看來西部省份排名偏后。
我國西部地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著異彩紛呈的地理單元,比如青藏高原;還有獨特的風景,比如大漠風光等;更有著絢爛的多民族風情及文化,這都構成西部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但是,從潛力到實力,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西部各地必須在文化與旅游的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方面下更大的力氣,花更大的功夫,也只有這樣,才能助力西部高質量發展。
陜西:文旅深度融合雙向賦能
來自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消息: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陜西接待游客數與旅游收入均超過2019年同期。據商務部門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全省570家零售、餐飲樣本企業銷售額25.87億元,日均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2.2%,較2019年同期增長9%。
全省旅游“多點開花”。渭南市累計接待游客637.5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億元;咸陽市共接待游客637.0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3.93億元;榆林市共接待游客342.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18億元。在全省旅游收入總量提升的前提下,其他地方的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由原來的40%增加至52%。
西安依然穩居各地市的龍頭老大位次。西安市商務局10月6日發布數據顯示,“雙節”期間,重點監測49家商貿流通企業共實現銷售額18.05億元,占全省比重達69.8%,日均同比增長12.24%。
2023年1-8月,陜西省接待國內游客5.22億人次,同比增長78.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96.72億元,同比增長123.93%,這意味著旅游業從三年疫情的低谷中走了出來。
來自陜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消息,陜西省文化事業、文旅產業正在加快發展,對經濟的拉動力持續提升。
厚重的文化是陜西發展旅游的獨特資源,文化旅游已成為新時代促進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除了傳統的博物館參觀等靜態觀賞游覽,當下陜西旅游消費亮點向旅游度假區與休閑街區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有數據顯示,陜西近年重點打造的旅游度假區和休閑街區,在“雙節”期間接待人數和收入實現穩步上升,遠超2019年同期水平。
最為典型的當屬大唐不夜城以及“長安十二時辰”項目。
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位于“世界文化遺產”大雁塔腳下,地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西安曲江新區的核心區域,是國家5A級景區,也是首批“全國示范步行街”。大唐不夜城以“一軸·兩市·三核·四區·五內街”的總體布局,在仿唐建筑、多元藝術演出,以及聲光電的巧妙配合中,營造出了一個能讓萬千游客一秒穿越回盛唐的沉浸式夢幻場景。大唐不夜城之所以能長火長紅,關鍵因素是不斷地有新內容注入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僅僅從表演項目來說,最早的演出是小型演唱、演奏,還有人體雕塑等。“不倒翁小姐姐”火了后,又有了與游客互動的新項目,比如游客會被“李白”攔住對唐詩,有機會參與“盛唐密盒”的演出、觀看由唐代張萱名畫“搗練圖”衍生出的舞蹈……所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長安十二時辰”是中國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將影視劇IP全場景還原,也是影視劇IP轉化為文旅項目的一個行業樣板。“長安十二時辰”于2022年4月30日開業,尚在疫情期間。即使如此,開業一年來“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日平均游客接待量7000人次,節日達10000人次,累計超過100萬人次,實現全網曝光量75億。今年“五一”假期累計接待游客量4.6萬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創新成果,全國僅3家上榜,“長安十二時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創新實踐項目便榜上有名。今年暑期攜程發起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已經前往西安的游客中,有42%是受到《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的影響。
作為創意產品的旅游演藝,已經從最初的室內走向室外、從舞臺走向實景、從景區走向鄉村,旅游演藝成為陜西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上演的旅游演藝有70余臺,分為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四大類別,以及舞臺劇、實景、沉浸式三種演藝方式。其中,《大唐女皇》《夢回大唐》《復活的軍團》《出師表》等一批以歷史文化題材的演藝節目30余臺,紅秀《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黃河大合唱》《12·12》等一批以革命文化題材的旅游演藝節目10余臺,《長恨歌》《秦嶺之夜》《大秦關山》等一批以山水文化題材的旅游演藝節目10余臺,《米脂婆姨綏德漢》《鳳飛羌舞》《縣太爺巡游》《高高山上一頭牛》等一批以民俗文化題材的旅游演藝節目20余臺。
今年,陜西推薦的《長恨歌》《駝鈴傳奇》《延安保育院》成功入選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
在重點項目建設方面,陜西各地文旅部門搶抓文旅市場回暖機遇,堅持把謀劃建設重大文旅項目作為推進文旅強省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一是全力推進重點項目落地,截至2023年9月,全省在建文旅重點項目270個,總投資1564.7億元,完成投資102.5億元。二是錨定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目標,緊緊圍繞8條重點文旅產業鏈,謀劃布局和規劃建設重點產業鏈項目庫,目前入庫產業鏈項目共有97個,投資金額1394.84億元。三是建立文化旅游高質量項目建設“工具箱”“政策池”及“資金庫”來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特別是強化政銀企對接,共向金融機構推薦重點投融資項目139個,為11個項目實現融資42.94億元。
2022年,《陜西省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意見(2021-2025年)》出臺,提出力爭到2025年,文化旅游產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的目標,建成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國際文化旅游中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聚焦“萬億”目標,打造產業鏈群,按照宜鏈則鏈、宜群則群、鏈群結合的思路,梳理形成旅游景區及線路、文娛演出、文化創意、商旅名街、會展經濟、賽事經濟、出版發行、鄉村旅游8個鏈群,包括8條子鏈、6個子群、鏈群單位54家。預計到2026年,8個鏈群實現綜合收入1.2萬億元。
甘肅:打造絲路文化產業帶黃金段
絲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肅。
近年來,甘肅圍繞“構建敦煌文化制高點、打造絲路旅游樞紐帶”,精心謀劃建設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描繪出中國式現代化文旅融合發展甘肅的新畫卷。
七彩丹霞、祁連冰川、草原花海……甘肅省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旅游資源豐富度排全國第五位,擁有除海洋和島礁外所有的地形地貌,被譽為“自然生態奇觀的博物館”,曾榮登《孤獨星球》“2017亞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單”榜首,在《紐約時報》評出的2018年必去的52處勝地中,中國也唯有甘肅上榜。
甘肅省委、省政府將文旅產業作為十大生態產業的首位產業來培育,成立省文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先后研究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旅游強省的意見》《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文化制高點實施方案》《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甘肅省精心構建“一張名片”,借敦煌文化制高點優勢,擦亮“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金色名片。“兩大樞紐”,把蘭州建成西部旅游大環線重要樞紐,把敦煌建成絲綢之路國際旅游重要樞紐。“四區集聚”,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區、中國黃河之都文旅產業集聚區、隴東南始祖文化旅游經濟區、絢麗民族風特色文化旅游經濟區。“四帶拓展”,打造絲綢之路黃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帶、黃河文化旅游示范帶、長城文化旅游示范帶、紅色文化旅游示范帶。
2023年10月23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甘肅省共接待游客3.03億人次,初步測算實現旅游收入1910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61%和234.5%,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100.3%和89%。
在觀山水、逛景區為主的旅游傳統業態基礎上,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支撐的沉浸式演藝可以滿足游客的新需求。酒泉市在原有《又見敦煌》《敦煌盛典》演藝節目的基礎上,精心培育《樂動敦煌》《千手千眼》兩部演藝劇目,白天看莫高窟、晚上觀節目成為文旅融合標配,四部劇目連番上演、異常火爆,累計演出1000余場次。
圍繞文旅產業提質增效,甘肅省深化文旅融合,復核6家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推薦申報12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2023年前八個月,甘肅省聚力實施文旅項目568個,完成投資突破100億元,呈現出強省會帶動、大敦煌引領、河西示范、河東追趕的新氣象,業態培育因項目而豐富,景區質量借項目而提升,已步入開足馬力、再攀高峰的新態勢。
甘肅精心打造絲綢之路、世界石窟長廊、千里河西走廊、華人尋根圣地等高品質文化旅游品牌,開發“交響絲路”“錦繡黃河”“壯美長城”“追夢長征”等主題精品旅游線路,力爭實現全年旅游人次突破3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000億的目標。
寧夏:塞上江南的蒼涼美
2023年中秋節、國慶節“雙節”假期,寧夏接待國內游客489.9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87億元,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8.82%和35.10%。其中,A級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39.4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63.06%和25.41%。
寧夏是“賀蘭山下果園城,塞北江南舊有名”的魚米之鄉,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之地;是毛主席詩詞《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燕,不到長城非好漢”誕生的紅色熱土。
2023年上半年,寧夏創新推出16項新政策、制定35項重點工作,推動旅游市場強勁復蘇。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寧夏累計接待國內游客3462.13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69.58%;實現旅游收入280.75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84.72%。
2023年6月,由銀川市文化旅游廣電局策劃組織,銀川藝術劇院有限公司與寧夏漫葡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看見賀蘭》大型沉浸式演藝在看見賀蘭演藝小鎮正式上演。
《看見賀蘭》以七大板塊的沉浸演藝作為載體,用16種精彩演藝、36出連臺好戲、168個穿越古今人物、268分鐘沉浸式夜游,讓游客們在時光中穿梭,感受賀蘭山下的神奇。6月10日開業后,該景區累計接待游客65萬人次,營業收入達8000余萬元。僅9月29日到10月5日,該景區共計接待游客13萬余人次,實現收入約1100萬元。
9月26日正式開街的銀川文化城鳳凰幻城,成為市民和游客旅游必選項之一。作為鳳凰幻城的核心演藝,《回到鳳凰城》用普通人的視角講述銀川城的故事。從開街到10月6日,鳳凰幻城共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
沉浸式游覽也成為鎮北堡西部影城的特色,在這里游客可以跟隨穿著學生裝的“愛國青年”朗誦《少年中國說》;在清城堡下“變身”《大話西游》中的至尊寶;在水洞溝景區,游客沉浸式觀看大型馬戰史詩劇《北疆天歌》,與馬術演員互動;在西夏風情園,穿梭在舞韻民風、馬戰表演、擂臺雜耍等演藝中。
上半年,寧夏4家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共接待游客2157.5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4.54億元,分別比2019年同期增長96%和50%。
今年以來,寧夏持續打響“黃河文化”“星星故鄉”“酒莊休閑”“紅色主題”“動感體驗”“長城遺址”六張牌,聚力推出賀蘭公園、大漠星空、固原梯田等升級版“寧夏二十一景”,加快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讓寧夏的美食美酒美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亮麗內蒙古 北疆好風光
內蒙古由東北向西南斜伸,以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大冰雪、地質奇觀為支撐,從呼倫貝爾大草原到蒼天圣地阿拉善,大興安嶺巍巍林海、滿洲里異域風情、阿爾山四季皆景、錫林郭勒天堂草原、克什克騰地質奇觀、黃河“幾”字彎波瀾壯闊、烏梁素海塞外明珠、巴丹吉林沙漠越野,種種美景看得讓人心動、讓人向往,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深厚底蘊、鮮明特色。
內蒙古還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人”,到新石器時代的“紅山人”,再到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人”,各民族在內蒙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
10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發布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旅游數據,小長假期間,內蒙古接待游客超2306萬人次,按可比口徑是去年同期的6.06倍、2019年同期的1.35倍;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58.48億元,按可比口徑是去年同期的7.23倍、2019年的1.18倍,均為歷史最高。
2023年上半年,內蒙古文旅市場數據十分亮眼,接待國內游客9185.41萬人次,是2022年的2.55倍,是2019年的1.39倍,其中接待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游客同期分別7.2、6.7倍;全區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85.06億元,是2022年的3倍,是2019年的1.33倍,旅游人數和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內蒙古積極推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培育融合發展的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選定11個單位為自治區重點培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截至2023年8月,內蒙古已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6家,4A級旅游景區145家;自治區旅游度假區13家;國家、自治區級旅游休閑街區9家;國家、自治區級滑雪旅游度假地4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3家;國家5C、4C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7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42家。這些文旅品牌,已經成為內蒙古消費促進及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海自然景觀從冰山、雪山、山地、森林,到戈壁、草原、濕地等一應俱全,草原風情、民俗文化、遺址古跡、珍稀生物等資源特色各異,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薈萃,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之源”。
2023年“雙節”假期,青海省累計接待游客26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4.4億元。其中,青海湖景區接待游客11.91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上漲61%。有著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假期期間新增各類旅游體驗項目。據統計,9月29日至10月6日,茶卡鹽湖景區共接待游客15萬人次,呈現全面增長態勢。
在2022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發布活動中,“青海黃南熱貢非遺特色之旅”入選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黃南藏族自治州擁有青海省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貢藝術的故鄉,被譽為“世界唐卡之都”。非遺特色旅游線路中涉及熱貢藝術、黃南藏戲等8個國家級代表性非遺項目。其中,熱貢藝術和黃南藏戲于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熱貢唐卡為代表的工藝美術聞名世界。
2021年11月3日,青海省政府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提出了“優化發展布局、豐富產業體系、完善設施服務、保護資源環境、加強宣傳推廣、實現共建共享”六大重點行動28項具體措施。2022年2月,青海省政府印發《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任務分工》,明確工作舉措、牽頭單位、責任單位,確保高質量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工作落地見效。
以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青海省加快完善生態旅游目的地體系和服務標準,推出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國家公園生態體驗之旅等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探索建立生態旅游特許經營機制,選定瀾滄江源區昂賽大峽谷、黃河源園區開展自然體驗和環境教育等生態旅游特許經營試點。積極推進自然教育、生態探險、林草康養、綠色民宿等生態旅游新模式新業態。大力開展生態科普、生態研學、生態體育等生態旅游新活動,推進傳統觀光游向自然教育、生態體驗延伸,努力探索生態優先、青海特色的生態旅游發展之路。
新疆是個好地方
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的消息:經第三方公司調查統計,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全區累計接待游客1511.08萬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9.61%;實現旅游收入209.11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國慶假期增長7.86%。
2023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21386.85萬人次,同比增長77.73%;實現旅游收入2337.62億元,同比增長160.13%。今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力爭接待游客達到2億人次以上”目標提前實現。從年初的冰雪游開門紅,到迎來“最火暑期檔”,再到“五一”、古爾邦節等,旅游人次、旅游收入頻創新高……
新疆是聞名世界的“歌舞之鄉”,歌舞是新疆最好的名片之一。4月19日至5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打造的大型音舞詩畫《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是個好地方》全國巡演,用歌舞推介新疆。
喀什古城景區印象一條街的露天演藝廣場上,麥西熱甫互動教學是每天最受游客歡迎的活動。從室內到室外,從印象一條街的餐廳、酒吧到咖啡廳,再到室內小型舞臺,演藝節目接連不斷。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充分利用文博場館、文保單位和非遺傳習所,推出一批研學游精品線路,在旅游中研究、解讀、闡釋中華文化;伊犁把將軍府、喬爾瑪、國門景區等紅色資源納入紅色游精品線路。
新疆自治區實施業態產品培育工程,在冰雪旅游、沙漠旅游等方面實現突破,打造了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冰雪旅游度假地,積極推動各地發展沙漠旅游、自駕旅游等特種旅游;加快推動研學旅游、露營旅游、康養旅游、工業旅游、低空旅游新業態發展,通過打造新產品、新業態拉動文化和旅游消費。2022—2023年冰雪季,新疆S級滑雪場共接待游客207.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9億元,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自駕游火熱,僅獨庫公路單日車輛進出量最高達5.4萬多輛次。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策劃、舉辦“乘著歌聲游新疆”“賞著名畫游新疆”“品著美食游新疆”“鑒著國寶游新疆”等主題活動。文旅產品豐富、供給充足,是今年新疆旅游一大亮點。首屆新疆文化藝術節、第六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第三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美食大會、“新疆是個好地方”首屆新疆國際旅游攝影大會等上百項活動,進一步叫響“新疆是個好地方”品牌。
今年,全疆政府性投資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續建、新建項目總計126個,項目總投資約135.33億元;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共計89個,涉及金額累計806.34億元。
在西藏體驗世界屋脊神奇風光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西藏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寺廟、湖泊、高山、河流、草原……構成了西藏旅游產業獨特的文化特點,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截至10月6日),西藏自治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85.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94億元。
近年來,西藏以山脈、水脈、文脈、古道、寺廟等為經絡,著力推動全域文旅資源串珠成鏈,在不斷拓展中,將文旅產品逐步走向多元化、高端化,在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下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堅持走“自己的路”。
自2022年末起,西藏在“冬游西藏”和本地游消費券等優惠促銷政策引導下,全面開啟了推動旅游業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的步伐。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廳數據顯示,2023年1至9月份,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4966.67萬人次,同比增長67.4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5768人次,同比增長902%;接待國內游客4958.09萬人次,同比增長67.19%。實現旅游總收入593.98億元,同比增長46.21%。其中,旅游外匯收入4942萬美元,同比增長1111.2%;國內旅游收入590.48億元,同比增長45.45%。
追求國際標準、豐富產業形態,是2023年西藏旅游發展的目標。
有旅行社推出拉薩古城、日喀則鄉村、吉隆邊境口岸、布達拉宮、加吾拉山、佩枯錯、珠穆朗瑪峰“十天縱貫喜馬拉雅騎行游”的高端項目。8名游客,7名由高原醫生、廚師、專業導游組成的服務團隊,3輛跟車,沉浸式騎行在藍天白云下、雪山湖泊邊。
2023年年初,西藏聚焦鄉村振興,全域實施“一縣一品、一縣一韻”特色鄉村游、紅色旅游。五一假期,僅拉薩俊巴漁村打造的乘坐傳統牛皮船、體驗皮劃艇“非遺+”精品近郊游,即實現旅游收入7萬余元,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系列節慶活動拉高了旅游人氣。3月,林芝桃花節開幕;4月,那曲市比如縣區域文化旅游推介會在拉薩舉行;5月,昌都市“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活動開幕;6月,為期三天的第五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舉辦;7月,2023喜馬拉雅音樂節在古城拉薩唱響,2場音樂會累計吸引超過2萬人次的觀眾;8月,拉薩雪頓節開始;同月4-6日,一場由西藏青年創意發起的民間文化節“圣山林卡”,三天引流數千人;23-29日,2023雅礱文化旅游節在山南舉行。跨界攝影展、文創市集、藝術家分享等豐富多彩的內容,盡情展示了傳統藏式文化美學與青年潮流文化碰撞的火花與魅力;9月,西藏味道美食體驗周拉開帷幕,來自西藏各地的美食達人為游客帶來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味蕾盛宴。僅藏博會和雪頓節就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86.0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10億元。
9月27日,西藏出臺《西藏自治區關于促進夜間經濟和假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積極推動特色民族文化展示、展演、體驗、鑒賞不斷向夜間延伸,旅游業進一步提質擴容,旅游經濟釋放強勁活力。
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廳廳長汪曉冬說,2023年,西藏持續培育一批更具特色的專項、精品旅游產品線路,努力用資源吸引游客、用服務留住游客,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旅游體驗。
遍行天下,心儀廣西
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廣西旅游假日市場游客數量急劇增長,多個景區游客數量呈井噴態勢。
廣西14個地市開展少數民族風情體驗、美食品嘗、邊海風貌、鄉村采風、休閑度假、非遺展示等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130家4A級以上旅游景區實行減半價銷售門票活動;各地市還同期自行推出各種旅游惠民活動,推動旅游消費潛力和消費活力進一步釋放。
被譽為“黃金水道”的西江,是珠江最主要的干流、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境內最主要的河道。走進西江,錦繡風光無限好。既有“秀蓋南天”的貴港西山、玉帶繞城的“百里柳江”,也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摩崖石刻、三姐故鄉的最美歌圩……
2021年,廣西作出加快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文化旅游強區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決策部署,升級建設“三地兩帶一中心”文旅發展格局,西江生態旅游帶就是“兩帶”之一。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印發《西江生態旅游帶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全面建立西江生態旅游帶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民族文化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示范帶、中國水運旅游發展典范、國內一流生態休閑康養勝地、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
西江流域沿線7市抱團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打造環大瑤山康養旅居、大藤峽-西山休閑度假、嶺南風韻文旅體驗、侗苗民族風情體驗、環大容山生態養生、山水人文慢活度假六大組團,積極開發“山水休閑”“民族風情”“嶺南印象”“健康養生”“紅色研學”“魅力鄉野”“史前探秘”七大主題旅游產品,推動傳統旅游要素從組合化向獨立化轉變,不斷優化旅游品質。
截至2022年底,廣西共建成8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174家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53個村和鎮(鄉)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重點鎮(鄉),四星級(含)以上鄉村旅游區(農家樂)715個,各類旅游民宿1萬多家。2022年,廣西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1.7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1505.23億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成立了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區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統籌協調。印發并實施了《廣西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2022-2025年)》《廣西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規劃》等,在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升級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為廣西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繪出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歷史原因造成了廣西邊境地區發展緩慢。近年來,配合國家戰略部署,廣西在邊境地區掀起了富民興邊大會戰。黨的二十大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勉勵廣西“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他在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旅游產業大有可為”,為廣西邊境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底,廣西啟動邊關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力求用3年時間,將邊境一線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廣西邊關國家旅游風景道長約725公里,將經過崇左、百色、防城港3市,東興市、防城區、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靖西市、那坡縣8縣(市、區),串聯東興國門景區、友誼關景區、左江花山巖畫景區、大連城景區、明仕旅游度假區、德天跨國瀑布景區、通靈—古龍山峽谷群景區、老虎跳大峽谷景區等景區,通過完善邊境地區“快進慢游”立體交通體系,使沿線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達到國內一流水準。
為深化構建邊境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廣西有關部門出臺了《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廣西邊關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工作方案》,并提出打造“最美邊關風景道”“邊關美景”“邊關好戲”“邊關美宿”等七大品牌,對推進廣西邊境地區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和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種生活叫云南
云南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世界自然遺產3項,旅游業已成為該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全省旅游總收入在2019年邁上萬億元臺階。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450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55.3億元。
2023年1-9月,云南省接待游客8.24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17億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134.4%、121.8%,其中76.7%的國內游客是“回頭客”。
云南結合資源優勢,不斷延伸旅游產業鏈、價值鏈,大力發展醫療康養、研學旅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云南2個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案例入選5月中辦、國辦發布的2022年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典型案例。今年1-9月,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2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63億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138.5%、115.2%。
圍繞度假康養、戶外運動、研學旅游、紅色旅游,推出一批跨界融合的新業態新產品。今年1-9月,全省10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入駐商戶3.12萬家,營業收入244.5億元,同比增長77.3%;全省游客人均消費達1215.4元,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90.6%。
云南省先后創建元陽哈尼梯田等30余個文旅融合示范景區,30余個文旅融合示范小鎮以及60余個文旅融合示范村,以及昆明老街、畹町邊境風情街等多條文化旅游特色街區。
正在建設的云南省考古體驗館,以考古工作、古代生產生活等沉浸式體驗為核心,有望成為文旅融合的又一大新亮點。
2023年8月,云南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守護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見》,對不同區域的旅游方向作了定位:以昆明為牽引的滇中城市群旅游區突出康養氣候宜人、高原湖泊秀麗、歷史文化深厚、宜居生態一流的資源稟賦與特色,編制滇中城市群旅游總體規劃,打造以康養度假、城鄉旅居為特色的現代旅游產業集聚區。通過三至五年努力,力爭成為國際一流康養度假區;滇西旅游環線突出生物、景觀、民族、文化等多樣性資源稟賦與特色,編制大滇西旅游環線總體規劃,打造以文化體驗、生態旅游、自駕旅游、康養旅居為特色的精品旅游環線。通過三至五年集中打造,力爭成為世界級旅游勝地;滇東旅游環線突出地質地貌奇特、山水田園詩意、紅色文化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農特產品多元的資源稟賦與特色,編制滇東旅游環線規劃,打造以紅色旅游、自駕旅游、中醫藥康養為特色的旅游環線。通過三至五年努力,力爭成為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沿邊跨境文化旅游帶突出異域風情濃郁、民俗文化多樣、自然風光秀麗的資源稟賦與特色,編制沿邊跨境旅游帶發展規劃,打造以邊境旅游、跨境旅游為特色的魅力旅游帶。力爭到2025年創建1個邊境旅游試驗區和1個跨境旅游合作區。
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發《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強省建設三年行動》,提出深入實施“文化潤滇”行動、全力實施旅游興滇行動等6個方面32項重點任務,加快旅游產品、模式、業態創新和服務創優,推動全省旅游產業體系更完善、產品業態更豐富、市場秩序更規范、接待服務更優質、旅游形象更美好,實現云南旅游高質量轉型升級。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達11億人次以上,文化和旅游總收入2.2萬億元以上,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10%。
最美多彩貴州
貴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多山、多河、多瀑、多洞、多湖,是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份,同時,全省夏季平均氣溫23.6攝氏度,18個世居民族文化遺產構成了一個“文化千島”。
據攜程、飛豬網絡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雙節”假期,貴州整體旅游訂單、熱門景區門票訂單與2019年比較均有所增長。荔波小七孔、黃果樹、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青巖古鎮等經典景點持續被游人追捧之外,貴陽路邊音樂會、超級大橋、中國天眼、非遺之旅、“村BA”“村超”之旅也備受青睞。
特別是5月以來,貴州“村超”賽事打響。這一村里的賽事,平均每場逾5萬觀眾現場觀看,線上直播觀眾超5000萬人次。
2019年,貴州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增至11.6%。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接待總人數、旅游總收入已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
當各地都有漂流項目時,杉木河景區推出了夜漂項目,在燈光的映襯下,河水色彩斑斕絢爛,夜漂的體驗非常獨特。這個貴州省首家集夜游、夜漂、夜宿為一體的景區,全年夜漂入園人次突破55萬,成倍超過白天漂流的人數。
在遵義市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不僅可以探險,還有洞穴音樂會的驚艷。畢節百里杜鵑景區,不只春季能觀花,景區里打造的“火把節”等活動旅游產品延伸到全年舉辦。
吃、住、行是自由行群體最為關心的點。圍繞吃,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成立黔菜標準體系制定工作領導小組,已制定發布超100個“生態黔菜”菜品團體標準;圍繞住,制定民宿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新增民宿市場主體1400余家;圍繞行,貴陽市推進“高鐵/飛機+租車”無縫駁接,區域內的租賃企業不僅提供送車上門服務,還能異地還車。
貴州聚焦“9+2+2”(9家5A級景區+西江苗寨、萬峰林景區+2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資源,推進業態再升級,進一步提升旅游格調品位。
當前貴州旅游產業化處于優勢轉化提升期,將持續提升“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影響力,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培育、業態升級、服務質量提升、盤活閑置低效項目”四大行動,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推進多彩貴州旅游強省建設。
重慶:大山大水不夜城
重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山水城市。因此,“山水之城”獨特的山、水、城、燈、橋等元素,是八方游客重點關注的打卡地。
來自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發布的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文化旅游市場數據顯示,在8天假期里,重慶市過夜游客接待人數為231.82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14.8%。截至10月6日18時,據重慶市智慧文旅廣電云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130家封閉式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854.9萬人次。
在多個OTA平臺上,重慶文旅的各項“成績”更是驕人。在攜程發布的《中秋國慶旅游總結報告》中,重慶市位于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第五位;飛豬平臺的數據顯示,重慶高星級酒店訂單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近四成,民宿訂單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超64%,租車訂單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超8倍,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本次假日文旅成績單顯示重慶“3C”旅游特征極為明顯。“3C”旅游涵蓋都市游(Citywalk)、鄉村游(Countryside tourism)、文旅融合(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三方面,是文旅市場發展的風向標。
胡家巖文旅小鎮的“地下之城”項目,是一個“商旅文”融合、傳統業態與新業態結合的商業體。按規劃項目開發方將利用胡家巖約2萬平方米的防空洞群,按照4A級都市旅游風景區標準,打造一個城市級文旅綜合體。這開啟了重慶都市旅游的“第三空間”——地下空間。游客從“地面”走向“地下”,進一步豐富著重慶都市旅游的體驗感。
“橘鄉福地 長壽慢城”鄉村振興示范區位于重慶市長壽區龍河鎮,這里村莊、水系、道路、田野交相輝映,吸引來了不少喜歡田園風光的游人。
2023年,長壽區重點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保護規劃,編制出臺了《長壽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導則》,統籌謀劃包括桃花河-龍溪河水系連通工程在內的七大類共70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項目,為幸福大美鄉村建設夯實了綠色本底。
在2023年9月召開的西部農交會上,長壽區與中國科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聯合打造數字農田伏羲系統。同時,長壽區與中國科學院攜手打造的農機創新平臺也同期落地。依托長壽區丘陵山地特點,平臺將開發適用于山地作業的新型農機。啟動建設以第三代智能農機(無人農機)為切入點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種植示范區,促進農業生產節本、提質、增效。
金剛碑的“新生”,是北碚區傳承歷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清朝康熙年間,縉云山南坡的小煤窯星羅棋布,煤炭運輸必經過金剛碑嘉陵江碼頭,金剛碑因此而興盛。抗日戰爭時期,北碚被劃為文化遷建區,梁秋實、郭沫若、柳亞子、田漢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聚集在此,見證了古鎮的繁榮。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蜿蜒在老街,民國時期的建筑群,每一棟的故事都寫在墻上,參天黃葛古樹扎根在爬滿綠色苔蘚的石縫中,潺潺溪水流經小橋匯入嘉陵江。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時完整保留下具有歷史氣息的建筑泥墻、石墻,原貌保留殘存的斷墻和建筑墻體上具有歷史記憶的青苔、藤蔓等附著物,實現修“舊”如“舊”,真實再現金剛碑的歷史生活場景。2023年中秋、國慶長假,來到金剛碑打卡的游客達到10萬人次。
2023年重慶“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慶要一體化推進渝東北、渝東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持續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文旅發展升級版,為重慶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描繪出了全新的藍圖。
四川:向著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沖刺
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游客量和收入增幅超全國平均水平,文旅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全面超越2019年的水平。
在10月24日晚上舉行的攜程口碑榜頒獎盛典上,成都憑借其強勁的實力獲得了“2023攜程年度熱門目的地”、“戰略合作目的地”兩項大獎。
2023年1-9月,成都有關方面在日本東京、美國費城和紐約、中國香港、韓國首爾、法國巴黎、泰國曼谷、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等八個城市推介入境游產品、線路,布局并制定周密的國際推廣策略,向全球展現成都“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的建設成果,讓天府文化在全球綻放光彩。
2023年7月,一份規劃正式對外發布,引發反響——《四川省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圍繞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一省四地”,即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省,國際一流大熊貓生態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巴蜀文化旅游目的地、安逸四川生活體驗旅游目的地、全球極高山最佳山地旅游目的地。
四川世界級旅游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發源地和旅游勝地。統計顯示,四川現有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游資源24.57萬處,其中五級旅游資源186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5處、世界生物圈保護區4處、世界地質公園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3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
《規劃》首次提出打造國際版天府旅游名縣,提出深化天府旅游名縣和天府旅游系列名牌建設。面向國內外游客,結合文化遺產、主題娛樂、精品演藝、商務會展、城市休閑、體育運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醫養康養等打造核心度假產品、精品演藝項目和休閑旅游街區,發展巴蜀特色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豐富區域夜間文化旅游產品,培育國際范的天府旅游名宿、名導、名品、美食。
為凸顯四川旅游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構建“一核引領、五區支撐、七道串聯”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發展格局。“一核引領”,即成都對標國際一流,建設世界旅游名城,引領全省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設。“五區支撐”,就是在“十大”品牌加快建設基礎上,重點推進大九寨、大峨眉、大貢嘎、大香格里拉、大遺址等五大區域建設,形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區域支撐。“七道串聯”,則是在“四廊”加快建設基礎上,重點培育大熊貓生態旅游風景道、藏羌彝文化旅游風景道、國道318/317中國最美景觀大道、蜀道三國文化旅游風景道、南方絲綢之路文化旅游風景道、大巴山旅游風景道、嘉陵江旅游風景道7條世界級旅游風景道。
同時,聚焦“一核五區七道”核心發展區域,加快建設國際旅游航空樞紐,完善“快旅慢游”交通體系,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四川旅游目的地可達性和硬件設施舒適度水平。
結 語
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消耗低、產品附加值高,有利于西部地區通過做大做強文化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對西部地區文化和旅游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其中包括大力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等服務業,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產業,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扎實推進邊境旅游試驗區、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等。
2023年8月在西安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的相關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西部地區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
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那就是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西部要充分發展其地域特色文化產業。西部著名風景區自身就飽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諸如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等。景區打造的演出,要表現當地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從而表現西部自然山水的美麗景色,以及西部人民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造就的多姿多彩、豐厚無比的民族文化。在文旅產業發展中要格外注重品牌競爭力的塑造與培養;在發展資金籌措上要多元化,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單一渠道;在發展方向上尤其要注意文化產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與相互推動,更加積極地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不斷挖掘西部地區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助力西部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