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燕 馮嘉樹 李想 莊艷姍

茂名具有廣博富饒的中醫藥資源,中醫文化底蘊豐厚,區位交通便捷,且茂名地區的中醫藥產業框架雛形已初步建成,并產生了一定的聚集效應。然而,茂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仍存在產業鏈不完整、多元融合差、產業延伸較短等不足之處,故運用 SWOT 分析法分析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闡釋目前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根據分析結論提出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對策,主要包括健全延伸產業鏈條,構建中醫產業集群;打造地方中醫藥品牌,重塑市場競爭力;推出中醫藥休閑旅游線路,帶動地方康養產業發展等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藥產業已由原始的中藥材種植和加工,發展為涵蓋中藥種植、中藥生產、中醫醫療、保健理療、美容養生、康養旅游等廣泛領域,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務和健康產品。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價值,將其置于祖國醫藥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位置,不斷推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簡稱“雙創”)。茂名具有廣博富饒的中醫藥資源,中醫藥產業框架的雛形已搭建完畢并且產生了一定的聚集效應,但茂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不足之處,故運用SWOT分析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并針對分析結論提出茂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對策,對推進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氣候環境優勢
茂名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且河川發達,溪流密布,有著名的鑒江、黃華江等大小河流30多條,灌溉面積豐富,茂名市的山地、丘陵地帶空氣清新、環境清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的氣候、充足的光照、豐富的水資源等自然條件適合亞熱帶中草藥的生長。廣泛種植化橘紅、沉香、藿香、桂圓、草果、檳榔、肉桂、砂仁、石斛、田七、八角、佛手、益智等中藥,造就了茂名全國聞名的南藥種植與集散地名片地位。
2、區位交通優勢
茂名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海南自由貿易港三大國家戰略交匯處,“十四五”以來,茂名市大力修建廣州至湛江高速鐵路茂名段,與深茂鐵路一起形成茂名與廣、深之間“雙高鐵”通道,推進了茂名東承西接北聯的步伐,為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了交通支撐。在高速路建設方面,廣東濱海旅游公路茂名段的建設,將浪漫海岸、放雞島、中國第一灘、虎頭山等濱海景觀連為一體,“山海并茂”的健康養生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沿海藍色休閑旅游與山區綠色健康旅游的“山海之旅”相得益彰。在航空建設方面,湛江吳川機場距茂名市區距離不到40公里,大大提升了茂名溝通全國、連通世界的能力。茂名已經構建成空、鐵、陸一體化的對外快速交通體系,集聚發展現代農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現代制藥、康養等產業版塊。
3、人文歷史優勢
茂名是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城市,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仁醫潘茂名遍嘗百草、消除瘟疫、懸壺濟世,發展了粵西地區早期的傳統醫學,與同時代嶺南中醫藥代表人物葛洪并稱“西潘東葛”。千百年來,這位仁醫對茂名遺澤深遠,現已傳承至42代,散布在各級醫療機構,運用他留下的數十個秘方古法,結合現代技術制成的跌打酒、風濕膏、生精片、和胃片、香囊、藥枕等,在臨床應用中應用廣泛、療效顯著。近年來,茂名市著力開展潘茂名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工作,修建了潘仙祠、潘仙觀、潘茂名紀念公園、潘茂名文化研究院、潘茂名中醫藥文化科普示范基地等。后世對潘茂名的紀念、研究和發展,涉及內容包括 “好心茂名”精神的啟元、“濟世救民”的思想、粵西道教醫術、道教金丹術、“內丹”及中醫藥理論、年例主祭禮俗、潘茂名中醫藥傳承與技藝制作等。一股濃郁的潘茂名中醫藥文化氛圍在民間形成,家喻戶曉的人文歷史優勢、日漸濃厚的養生文化氛圍、悠久綿延的中醫歷史背景,為本地中醫藥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劣勢分析
1、中醫藥人才結構布局失衡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顯示,近年來優秀中醫類畢業生大多選擇留在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且多數中醫類畢業生在擇業時往往優先選擇三甲醫院或科研院所,愿意前往茂名基層醫療單位就業者較少。因此,茂名市中醫藥行業人才結構布局失衡,茂名市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藥類行業人才數量與質量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養生保健服務需求,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藥人才需“引得進”,更需“留得下”。此外,中醫文化創意人才需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扎實的中醫文化功底,能夠將中醫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推陳出新,迎合現今社會熱點與市場消費需求,并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實現中醫藥及其文化元素的經濟價值。在此方面,茂名地區的中醫藥文化創意型人才明顯不足,在中醫文創產品研發上創新力度不夠。
2、中醫藥文化宣傳力度不足
茂名在中醫藥文化宣傳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宣傳力度欠缺,人員匹配欠優,大多數地區的宣傳人手不足,較少地區能成立中醫文化科普宣傳小組,在宣傳過程中,次數不夠多,時間不夠長,宣傳的區域不夠深入,普及面不夠廣泛。其二,沒有將公民中醫藥文化素養的提升作為一項常規且系統性工程來推進,欠缺中醫藥文化科普年度清單計劃,在地方開展的中醫養生保健類科普宣傳講座,往往較為隨機,且依賴授課專家的“教法”,而忽視了普通民眾的“學法”。中醫文化體系的理解需要循序漸進,中醫知識架構的理解更有其內在規律,縱觀各類講座科普抑或是宣傳手冊、宣傳欄目,未講明何為中醫的陰陽、五行、藏象學說,便已開始指導各類疾病的中醫適宜技術、遣方用藥,醫學是嚴謹審慎的,而這種跳躍式、隨機式、漫灌式的科普形式,不利于中醫藥的高質量發展。其三,宣傳形式單調,宣傳內容單薄,大多數地方所推行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大多停留在宣傳手冊、宣傳欄科普階段,宣傳形勢較為單一,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3、中醫藥產業規模小
一是龍頭醫藥企業少。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顯示,茂名地區有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97家,但科技含量高的中藥制藥企業僅有10家,龍頭醫藥企業數量不多,科技含量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中醫藥產業規模小。對茂名地區中醫藥產業結構剖析發現,茂名市中醫藥文化產業在整個市場經濟及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例較小,與中醫藥文化有關的優秀作品數量稀有,重模仿輕創新,創新層次低,高端發明少。三是目前茂名市內產業附加值較高的中醫藥文化旅游業發展欠缺,尚未整合中醫藥特色資源優勢,開發出展現茂名特色的中醫藥休閑養生旅游線路。茂名地區的康養產業也是存在類似問題,“山海并茂”的健康養生旅游資源未能充分利用,沿海藍色休閑旅游與山區綠色健康旅游資源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均尚未形成產業規模。綜上,茂名地區的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依舊存在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整,多元融合差,產業延伸較短等突出問題,中醫藥與其他行業之間存在壁壘,缺乏互聯互通與深度合作。
(三)機會分析
1、中醫藥服務受眾廣泛
根據茂名市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占16.8%,茂名已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老年病方面的大健康產業前景廣闊、需求廣泛。然而中醫診療不會過度依賴昂貴的檢查手段,通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展現了中醫藥“簡、便、效、廉”的優勢,其所采用針灸、湯劑、推拿、刮痧等中醫傳統療法,既可輔助治療疾病,又能防病保健、益壽延年,應用廣泛、操作簡單、普適性強,適合推廣到千家萬戶當中去,使得中醫藥的服務受眾群體較為廣泛。本地中醫院通過整合老年病科、康復科等相關科室的醫療資源,設置醫養康融合中心,打通科室壁壘,形成發展合力。中心通過對入住老年人進行專業評估,針對不同病情體質的人群將中藥方劑和針灸、穴位貼敷、艾灸等中醫藥手段應用于老年人整個住院過程,在醫養結合服務中充分融合中醫藥特色優勢,打造全新的醫養康相互融合醫養結合新模式。此外,國內大健康產業市場占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我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向好、潛力巨大,中醫藥健康養生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內燃機與助推器。
2、政府政策大力扶持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出臺相關方針政策,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黨的二十大報告,都深刻體現出國家大力扶持中醫藥發展的堅定決心。茂名市政府也為茂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規劃了宏偉藍圖,茂名市、化州市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化橘紅產業發展工作,把化橘紅產業高質量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出臺了《茂名市化橘紅產業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5)》,并在省衛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及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動化橘紅“藥食同源”物質申報和化橘紅廣東省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工作。電白區委、區政府發布了《茂名市電白區沉香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3)》等文件,在產業建設用地保障、科技人才培育、財政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
(四)威脅分析
1、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中醫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河北、山西、遼寧、安徽等省份在“十四五”期間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河北省著力建設燕山-太行山中藥材種植帶,重點打造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山西省依托長治中藥材商貿平臺,著力搭建華北中藥材集散中心,深入實施中藥資源保護利用、中藥材生產和質量提升、中藥工業現代化等工程。遼寧省充分挖掘當地名方,促進中藥新藥和中藥相關附屬產品的研發力度,拓展“遼藥六寶”品牌,將道地藥材、國號老品牌二度回春、升級創新。安徽省做優做強現代中藥產業,創建“十大皖藥”優勢品牌,并開展高端醫療裝備和智慧醫療、遠程醫療關鍵技術研發。以上省份均在一定程度下擠壓了茂名中醫藥產業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對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2、行業標準執行欠缺
目前在中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管理層面較多關注頂層設計、宏觀政策指導,具體政策和行業標準、規范不足,不利于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極易與中醫診療活動混淆,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中醫的旗號非法行醫,部分中藥成分保健品夸大宣傳、虛假宣傳,擾亂醫藥市場秩序。同時,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門檻較低,部分養生會所、美容機構、保健連鎖商戶,打著中醫養生保健的旗號,實則內部工作人員的從業資質、醫術水平等方面不夠權威,其所能提供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五花八門的中醫包裝“網紅”產品,缺乏安全性與有效性,致使中醫口碑在民眾心里大打折扣,損害中醫藥品牌形象。
茂名中醫藥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一)健全延伸產業鏈條,構建中醫產業集群
實現中醫藥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絕非中醫藥產業鏈條某一板塊的“一枝獨秀”,而需全產業鏈條以及各行業板塊間的共同發展、協同發力。中醫藥界要更進一步地解放思想、開放交流,以全產業鏈條高質量發展的視野與站位,梳理、審視自身發展以及行業發展,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條協同共促。政府應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加大投資力度,完善頂層設計,編制區域性中醫藥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支持龍頭企業、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創投基金共建“產、學、研、醫、投”緊密結合的創新聯合體,依托龍頭企業加速推動一批重大創新產業化項目落地,大力打造“醫、藥、康、養、游”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積極推動中醫藥與康復訓練、保健理療、運動鍛煉、美容養生、戶外休閑、養生旅游相融合,不斷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二)打造地方中醫藥品牌,重塑市場競爭力
茂名政府應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中醫藥資源的前提下,加強與地方高校、醫院、藥企、科研機構的協作交流,組織專家對道地藥材的特殊炮制手藝、潘茂名學術流派的醫學經驗、名老中醫驗方效方進行收集、編纂與整理。通過共建中醫藥研究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產業園區,共建高水平、高質量中醫藥文化品牌,政府牽頭出臺行業政策,從品牌管理、消費促進、數智化和國際化等方面推動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加大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奮進步伐。實施中醫藥文化品牌戰略,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與世界各國傳統醫藥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推動中醫藥文化產業打開格局,擁抱變化,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重塑市場競爭力。
(三)推出中醫藥旅游線路,帶動康養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中醫藥文化旅游業,一是創新投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為打造民俗特色健康目的地提供支持。二是提升中醫藥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強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全國知名養生酒店品牌,提升酒店管理水平、游客接待能力、高端服務品質。三是整合茂名地區中醫藥特色資源優勢,建設融入茂名中醫藥文化的休閑養生特色旅游項目和線路。整合茂名地區的旅游資源,將“山海并茂”的健康養生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如茂名信宜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68.28%,天馬山生態旅游區四季如春,被稱為“廣東香格里拉”,而信宜西江溫泉度假村有著國內罕有的珍稀溫泉——氟泉,有去垢、去脂、潤白、美容等作用,故可以山水為主題,以文旅為主調,融入溫泉療養、中藥熏洗、古法推拿、藥膳食療、刮痧美體等中醫特色養生手段,將沿線山水風光、民俗民情、特色中醫療養有機結合,打造獨具一格的生態情景綠道、中醫互動養生情境體驗線,逐步打造候鳥式、高層次、廣覆蓋的康養旅游服務體系。
總 結
綜上,在我國“雙創”背景趨勢下,中醫藥現代化要開辟中國式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之路,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現代化工程,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構,在“大健康”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多元融合,跨學科、多行業領域廣泛開展交流與合作、創新與發展,加速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提升中醫藥在不同產業領域的契合度、適用性、經濟力以及服務水平,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全力打造區域集群性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地。
參考文獻
[1]趙敏:《新時代中醫藥治理新思維》,載《時珍國醫國藥》,2021,32(04):1009-1012頁。
[2]梁明進、何嬌、王潔艷:《重陽節文化視域下茂名中醫藥康養旅游集群化建設路徑初探》,載《南方論刊》,2023(04):31-32+35頁。
[3]李釗陽、陽國亮:《粵港澳大灣區與北部灣城市群工業協同關系研究》,載《統計與決策》,2022,38(22):119-123頁。
[4]許晨曦、宋玉靜:《山海并茂 好心聞名——茂名》,載《赤峰日報》,2023-06-21(003)。
[5]李謙、郭小學:新時代振興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生成邏輯、核心要義與價值旨向》,載《衛生經濟研究,2023,40(08):1-5頁
[6]程鵬:《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特征與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性分析》,載《中國民族博覽》,2021(01):72-74頁。
作者簡介
吳美燕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文化
馮嘉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腎病防治
李 想 通訊作者,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中醫基礎理論
莊艷姍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