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美國特朗普政府提高關稅引發的全球貿易保護導致世界經濟衰退,中國出口增長速度降低,中國出口增長遇到了一定困難,為此,我們必須從宏觀、微觀層次上,在協調對外經濟關系上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和補救對策,保證在新貿易保護背景下我國出口的可持續增長。
由于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中國出口增長速度降低,出口數量萎縮,出口收入減少。在當前如此嚴峻的條件下,中國應該應對外需減弱造成的種種沖擊和不利影響,從而實現出口平穩增長。
在宏觀層面上采取的措施
1、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外貿進出口結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考慮解決就業問題的需要,我國貿易結構調整與升級應遵循多層次發展、多種模式并存的戰略。一是積極發展適應國際消費需求升級,面向國際市場,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二是發揮比較優勢,尤其是加快具有動態比較優勢的邊際部門的發展,通過有效競爭和資產重組,培育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三是根據國家戰略,爭取在高技術部門實現局部突破。跟蹤國際高技術前沿,實現高技術產業某些領域的重點突破,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四是以服務業開放為契機,加快服務貿易發展。
2、建立和完善貿易促進體系,為外經貿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進一步改革外經貿體制,建立統一、穩定、規范和高效的貿易管理和服務促進機制。加快外經貿法規的修改、完善工作。政府除了制定貿易政策、實施宏觀管理外,應該更多地轉向為企業提供貿易促進服務方面。二是大力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形成外經貿領域多種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互為補充的多元經營主體結構。三是促進產業、企業和貿易有機結合。
3、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政府支持體系,明確政府在國際市場開拓中的作用。首先要轉變觀念,明確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企業是開拓國際市場的主體,政府是引導者和支持者,政府不能直接參與企業開拓市場的行為。其次,要充分認識到政府對市場開拓的支持是極其重要的,但作用亦是有限的,而且政府組織的成本相當巨大。政府在開拓國際市場中的重要作用或首要職責應該是維護本國企業的利益,消除市場準入障礙。
4、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一是繼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力度。推進已出臺的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二是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三是加大發展對外貿易的資金投入。
在微觀層面上采取的措施
1、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企業必須樹立創新意識,牢固樹立科技興業的觀念,樹立智慧資本決定企業優勢的觀念,增強技術原創能力,同時加強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創新能力,從而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拓展企業生存空間,求得企業更大發展,以此促進涉外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2、出口市場多元化。面對美歐市場衰退,出口企業應開拓新的市場領域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最為明顯,對歐盟日本次之,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則影響不大。我們應有意識開拓新興市場,通過新興市場的增長來彌補發達市場的下降,借助市場多元化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
3、明確企業是開拓國際市場的主體。市場多元化戰略要把側重點從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的問題。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國內有限的資源和市場會制約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應利用一切機會,勇于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尋求最佳效益。
4、主動出擊,開展跨國收購。一些國外知名企業擁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強大的國際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如果我國出口企業能夠選擇美國歐洲同行成功地并購,整合優質資源為我們所用,會極大地促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國內已有成功的收購案例,值得出口企業借鑒。
在對外關系上,要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走外經貿和諧發展道路
1、進一步探索建立我國進口協調機制的可能性。建立國際市場風險控制應急機制,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制度創新,解決好國有糧食企業進入期貨市場交易和風險控制問題。鼓勵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的大中型糧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直接掌握國際糧源,建立穩定的國際糧食供應鏈,阻斷跨國公司的風險轉移鏈條,保障國內糧食安全。
2、進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出口協調機制,主要是在國外容易引起貿易報復、貿易摩擦和沖突的產品。進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多邊和雙邊經貿關系協調機制,尤其是雙邊協調機制,要以政府的名義,充分利用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資源優勢,開展積極的外交,與貿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開創一種雙贏的局面,在貿易伙伴當中爭取更多的國家給予我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傾銷勝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各類行業協會及海外華人華僑的作用,通過各種民間式的渠道向相關國家政府、政要積極展開游說或施壓。
3、在出現重大貿易摩擦并有可能引發爭端時,政府部門應快速做出決策。行業組織全力配合,使應對工作的各個環節如搜集情報與數據、總體應對預案策劃、多面交涉與游說、媒體宣傳報道、司法準備與反制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進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經濟安全。在面對國外反傾銷中我們企業應當積極應訴,建立企業行業協會,團結一致地應對外國的無理訴訟,增強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
4、提早考慮應對國際摩擦的對策,如設立敏感產品的臨時調節稅。針對具體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WTO成員的摩擦或對被WTO成員提出磋商的情況下,建議采取臨時出口調節稅辦法,抑制出口數量過快增長,所征調節稅完全用于建立該產品同業企業的創新基金。
參考文獻
[1]鐵瑛、朱佳純、黃建忠:《出口貿易“穩中求進”的結構動能與增長源泉》,載《世界經濟》,2022(11):27-52頁。
[2]史丹、葉云嶺、于海潮:《雙循環視角下技術轉移對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載《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5-26頁。
作者簡介
趙沙俊一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