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祺偉 田宗會

當前,我們正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既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又要全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推動“五大振興”走深走實,筑牢產業振興“壓艙石”,激活人才振興“動力源”、提振文化振興“精氣神”、守好生態振興“綠寶藏”、建強組織振興“硬堡壘”,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內蒙古篇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前,我們正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既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又要全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力推動“五大振興”走深走實,探索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筑牢產業振興“壓艙石”
實施鄉村振興要加快構建鄉村產業體系,立足資源特色,深入挖掘農牧林草產業功能潛力,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服務業現代化深度融合。
一要在開發現代農業產業上下功夫。內蒙古素有國家“糧倉、肉庫、奶罐”的美譽,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構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前提下,要立足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強化鏈式思維,貫通上下游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三鏈同構”。在科左中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以40萬畝淺埋滴灌高效節水增糧項目區,以科爾沁肉牛飼養核心區和以種源培育、屠宰加工、產品研發、冷鏈物流多點發展先導區為代表的現代農牧業區塊鏈、創新鏈正在形成,逐步構建全產業鏈,按照“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實現玉米高產、秸稈轉化、肉牛培優、牛肉增值的發展目標。
二要在突出地域特點上下功夫。通過做好“土特產”文章,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加強品質塑造,在源頭上抓好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在包裝上體現民族地域特色,在推廣上打造“蒙字標”品牌。在科左中旗勝利鄉直播銷售成為紅綠藍合作社的常態,當地獨特的富硒土壤種植出的血麥深受國內網友青睞,正成為早餐麥片的替代品,不僅讓血麥暢銷國內市場,還培養了一批當地有經驗的青年主播。
三要在培育產業和制定惠民政策上下功夫。鄉村產業的培育、形成、發展、壯大需要一定時間,更需要千辛萬苦的實踐,最關鍵的一環是依靠各級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落實扶持措施、健全保障機制,堅持用產業經濟思維去謀劃培育鄉村產業,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大力培育鏈主企業,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下鄉,打通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關鍵環節,讓更多優質綠色農畜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上百姓餐桌,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激活人才振興“動力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2]人才振興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力量源泉,要下大力氣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一要用制度引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指導、鄉村振興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鄉村人才振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系,從鄉村治理、公共服務、技術引領等多個層面制定引進人才相關制度,建立“剛柔相濟”的引才策略。一方面,剛性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干部隊伍,創新鄉村干部提級培養機制、日常考評機制、激勵晉升機制、換屆優化機制,讓結構合理、苦干實干、群眾信賴的好班子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骨干。另一方面,柔性引進技術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公共服務和農技推廣等領域全面參與鄉村振興,在關鍵技術攻關上發揮“點睛”作用。
二要用政策留才。積極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建立人才服務期制度,在職務晉升、職級評定、薪酬補助、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讓投身鄉村振興的各類人才安心、放心、舒心。探索建立鄉村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實踐和實驗基地協作關系,讓鄉村在新技術研發、新品種試種、新技能推廣等方面成為學術“試驗田”,推廣“科技小院”模式,讓廣大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三要用實踐育才。鄉村的廣闊天地是實踐的大舞臺,要善于培育鄉土人才,充分發揮鄉村“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支持鄉村“能人”開辦企業或領辦合作社,真正把鄉賢組織起來,使其成為鄉村產業振興和社會治理中的“頭雁”,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帶領廣大農民實干奮進,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提振文化振興“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文化振興是指通過繼承和弘揚鄉村歷史文脈、打造城鄉文化交流平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樹立鄉村新形象和提供美好文化體驗等多維度的手段來促進鄉村文化多元發展、增強鄉村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3]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推動鄉村振興既要有型也要有感,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更好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激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一要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圍繞“記住鄉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通過政府、社會等多元化投入,不斷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鄉村旅游發展同向發力,深度融合,讓帶有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技藝展現新時代活力,成為獨具特色的鄉村記憶文化品牌。探索將民族傳統賽事融入到鄉村游、草原游當中,讓文化提煉品牌、賽事打造形象、旅游落地發展、體驗融合創新。
二要培育鄉村文化人才。注重本土非遺傳承人的尋找和保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非遺傳承技藝基地建設,讓非遺傳承人送技能下鄉入戶,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讓手工藝品、特色民俗走出櫥窗展館、走向市場。發揮青年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創新作用,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運用互聯網思維,培育一批本土青年轉變為“新農人”,通過不同的表現視角,打造通俗易懂,網民喜愛的短視頻作品和培養直播帶貨主播,讓鄉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三要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開發利用好鄉村文化,使之成為致富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要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建設富有文化的宜居宜業村莊,要加強農村牧區規劃區內旅游業發展,以農家飲食文化為代表的餐飲服務業為突破口,逐步開展民俗游、踏青游、豐收游、冬捕游、賽事游,讓鄉村旅游成為城市周邊短線游的首選。
守好生態振興“綠寶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扎實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鄉村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程,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優勢和寶貴財富。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效,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態為支撐。[4]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一要做好“增綠”文章。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全面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村莊綠化全覆蓋,堅定落實建設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任務。瞄準林海經濟,積極引進林業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林業發展模式,廣泛撫育推廣經濟林品種,打造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二要做好“減污”文章。深入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加強秸稈禁燒、燃煤散燒管控治理,確保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確保河流水質穩定達標。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強化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廢舊地膜、滴灌帶回收再利用,不斷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統籌推進廁所改造、安全飲水、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健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全面提升鄉村環境“顏值”和群眾生活品質。
三要做好“降碳”文章。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落實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等措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鹽堿地改良力度,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種養殖業綠色低碳發展。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綠色用能模式,推動農村取暖炊事、農業生產加工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不斷提高全社會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建強組織振興“硬堡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扎實推進鄉村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要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中心,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為兩翼的基層組織體系,突出黨組織對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終把廣大農民群眾緊緊團結在基層黨組織周圍,步調一致跟黨走,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一要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選優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發揮好抓班子、帶隊伍、強引領、做示范的作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為黨在基層的堅固戰斗堡壘和同群眾命運相惜的橋梁紐帶。
二要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基層網格調解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干部“大下訪”活動,讓干群的“心”離得更近一些,變“受訪”為“下訪”,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積極組織開展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活動,培育和樹立一批鄉村治理典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要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推進鄉村振興,沒有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班子沒有底氣也無法讓群眾服氣。要發揮鄉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作用,加強內部監督,確保集體“三資”收支規范。因地制宜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制度創新,鼓勵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支持集體與成員建立起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各類幫扶資產保值增值。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已作出科學規劃和詳細部署,如何擘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畫卷,關鍵在黨的全面領導,關鍵在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唯有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唯有砥礪奮進、方能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共產黨員》,2022(21):4-26頁。
[2]央廣網:《習近平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377735673143719&wfr=spider&for=pc,2023-11-13。
[3]歐陽佳杰:《鄉村文化振興困境及超越路徑》,載《智慧農業導刊》,2023(16):177-180頁。
[4]崔靜、王宇:《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的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載《上海企業》,2023(9):30-32頁。
作者簡介
包祺偉 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田宗會 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