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彥 李蕊 王燕


生態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助于實現農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目標,還能顯著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山東省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該加強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實現旅游產品差異化、完善生態旅游市場管理體制,提高旅游產品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以促進鄉村生態旅游和鄉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正在實施的重大國家戰略,如何借助鄉村的優良生態環境、特色農業和民俗風情等資源有效發展生態旅游,并實現村民增收、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目標是當前我國亟需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成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問題。
山東省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山東省地處華東地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涵蓋了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鄉村旅游、海洋旅游等多個方面。這些資源為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良好條件,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做出了貢獻。
(一)生態旅游資源
山東省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包含多種類型、多種等級的生態旅游景區。
1、自然資源
山東省擁有黃河、大運河、海洋、森林、濕地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是黃河流域九?。▍^)唯一的沿海大省,擁有獨具特色的“魯風運河”。截至2022年12月,山東省擁有國家A級景區1205家,其中5A級景區14家、4A級景區230家、3A級景區713家。黃河口生態旅游區依托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建,2020年初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擁有“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等三大世界級特色旅游資源。山東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綿延3000多公里,島、灘、礁、灣、角千姿百態、蔚為壯觀,風景優美。大運河潤澤千年,在山東由北至南依次經德州、聊城、泰安、濟寧和棗莊5市,“魯風運河”風情獨具特色。濟南市、泰安市、青島市、煙臺市、臨沂市、日照市擁有生態森林旅游資源,可以體驗神奇秘境的絢麗之美。棗莊市、淄博市擁有生態濕地旅游資源,可以體驗到原始自然的和諧之美。
2、生態旅游景區
2022年山東省公布生態旅游區34個,主要有:東營黃河口生態旅游區、淄博市高青縣天鵝湖國際慢城生態旅游區、聊城市東阿縣黃河國家森林公園、濱州市博興縣麻大湖旅游區、棗莊臺兒莊古城、泰安市東平縣東平湖生態旅游區、煙臺長島旅游景區、威海市榮成市石島生態旅游區、濟南市南部山區九如山瀑布群旅游區、泰安市岱岳區泰山九女峰生態旅游區、青島藏馬山生態旅游區、煙臺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臨沂市蒙陰縣岱崮地貌旅游區、日照市五蓮縣五蓮山風景區、棗莊市滕州市微山湖紅荷濕地旅游區、淄博市桓臺縣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傮w而言,山東省生態旅游的資源比較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
(二)生態旅游條件
1、基礎設施
山東省農村交通狀況顯著改善,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通過開展各種專項行動和加強養護管理,農村公路的總里程和網絡規模不斷擴大,養護管理水平也有所提升,為生態旅游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山東省農村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截至2021年底,山東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6萬公里,較2012年底新增4萬公里,位居全國第4位;農村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165.56公里,位居全國第3位。農村公路的網絡規模不斷擴大。山東省農村公路網化示范縣、千村公路扶貧、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提質增效”等一系列專項活動相繼開展,使得農村公路發展速度、網絡規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到100%,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此外,“縣道縣管、鄉村道鄉村管”的體系基本建立,“以縣為主、分級負責、群眾參與”的養護格局基本形成,“有路必養”基本實現。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縣鄉三級路以上比例達到59.4%、中等路以上比例上升到84%,農村公路運行安全條件全面改善。
2、生態旅游客源市場
山東省2021年生態旅游客源市場總體來看呈上升趨勢。從旅游客源分布來看,2021年到山東省旅游的國內游客,華東地區占比最大,達78.28%,是到山東旅游的重要顧客群體,比2020年上升6個百分點。華北、華中和東北地區的游客也相對較多,占比分別為7.07%、5.37%和4.81%。其中,華北地區處于上升趨勢,比2020年上升6.3個百分點,是區域分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區;而華中地區下降最為明顯,達到6.3個百分點,是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來自華南地區的游客最少,占比僅為0.91%,比2020年下降0.2個百分點。按省區市來看,2021年山東省內的游客占比最大,達68.62%,受疫情影響,較2020年下降3.2個百分點。在旅游市場整體回暖的情況下,江蘇、安徽、黑龍江、浙江、湖南、福建、廣東等省外的國內游客數量均呈下降狀態,而河南、上海、河北則呈現增長趨勢,增幅分別為0.19%、0.13%、0.12%??梢?,2021年國內游客主要選擇在省內旅游或在周邊省份旅游。
(三)生態旅游經濟收入
隨著山東省生態旅游的不斷發展,接待的游客也不斷增多,從而促進了山東省生態旅游的經濟收入不斷增長。2019年,山東省旅游總收入達到1.1萬億元,年均增長13.7%,實現了“萬億產業”的歷史性突破。2021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山東省接待國內游客達7.3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到8278.6億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規模的78.3%和75.8%??梢钥闯觯綎|省生態旅游經濟收入在疫情期間表現出良好的恢復能力,且恢復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傮w來說,山東省生態旅游經濟收入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并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未來,山東省可以繼續加強生態旅游的開發和推廣,提高旅游產品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山東省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游的基礎目標之一是環境保護,具有顯著的公益屬性,但是社會對這一公益屬性的忽視造成了山東省當前生態旅游資源遭到破壞。
1、粗放開發
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一些地方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度,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一些海濱地區過度開發,導致沙灘退化、水質下降等問題;一些山區和湖泊地區的過度建設、亂砍濫伐等,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在魯南和魯西南地區臨沂、棗莊、濟寧、泰安等地,雖然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是由于過去過度砍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2、盲目利用
生態旅游開發者將經濟利益作為首要考量,忽視追求經濟利益帶來的環境污染、過度開發問題,破壞了生態旅游資源的自身平衡。例如,在菏澤市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育區內違規建設魚塘、溫室育苗棚等養殖設施,導致生態破壞嚴重。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時,需要科學的規劃和論證,不能盲目跟風,重復建設。一些地方在開發民族文化村時,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特點和歷史背景,導致項目雷同、缺乏新意。不僅浪費了資源,還對當地的文化和傳統造成負面影響。
(二)生態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
在生態旅游建設的發展浪潮中,大批同質化生態旅游項目涌入市場,數量龐大,因缺乏創新性和唯一性,使得生態旅游出現后勁不足的普遍現象,難以對游客形成持續的吸引力。
1、生態旅游的類型
山東省生態旅游景區主要依托當地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而建,因地制宜開設生態旅游項目。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生態旅游景區忽視自然環境的獨特性,盲目跟從市場現有成功案例,復制發展模式、簡化設計和建設,導致多個景區旅游形象、目標、定位、產品出現同質化現象,失去了各地區生態資源的個性和特色,造成景區類型單一的局面。
2、生態旅游的活動內容
鄉村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重要組成部分,是依靠生態旅游與當地農業、服務業等多個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采摘業、農事體驗活動成為各地區鄉村生態旅游不可或缺的游玩環節。但是,大量鄉村生態旅游項目缺乏創新,設計理念和建設風格多地通用,活動內容沒有反映鄉村特色,照搬現象普遍發生。
3、生態旅游的文創產品
近年來,我國旅游商品開發水平不斷提升,綜合帶動作用日益顯著。文創產品作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業的又一產業支點,為旅游業的創收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但在發展實踐中也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各地景區依托生態旅游IP生產的文創產品設計雷同,難以凸顯當地自然景區特色,包裝策劃相似度較高,整體設計性不強,無法對游客產生持續的吸引力,文創產品市場出現疲軟現象。
(三)生態旅游市場管理體制缺口明顯
1、生態資源利用的管理
生態資源利用的管理不善很容易導致生態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開發者對生態資源過度商業化和人工化的建設也會對生態資源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生態旅游區域的綜合管理需要林業、水利、旅游等多個政府部門的合力,而職能劃分不明確將導致政府在生態旅游發展上的管理混亂。一些政府部門除了在生態旅游區開發旅游項目外,同時還進行礦產資源開采和水利設施興建等城市建設規劃。政府對生態旅游區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勢必會使生態旅游區的環境受到劇烈沖擊,而旅游主管部門很難加以干預和制止。
2、政府部門對生態旅游人才的管理
生態旅游管理部門在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管理人員培訓體系不夠完善,相關人員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劃分不夠清晰,難以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問題。同時,旅游者生態意識薄弱,踐踏草木和亂刻亂畫現象叢生,管理人員對游客的適當引導和宣傳,對景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建設一個干凈、有序、美麗的自然景觀環境,需要開發商、管理人員和游客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管理與宣傳能力,但當前很多生態旅游區的管理人員仍缺乏這種意識。
山東省生態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發展對策與建議
伴隨5G等現代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生態旅游迎來了又一高速發展的難得契機。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一)加強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
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1、制度建設
首先,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制定有利于旅游開發的法律法規并貫徹實施,提高旅游開發效率的同時,也能保護資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加強對景區建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在制定建設標準時,應優先考慮保護景區的環境和資源,同時也要考慮提高游客舒適度等因素,達到保護資源和舒適度并重的目的。最后,發放有效的旅游休閑許可證。只有擁有有效旅游許可證的人員才可以進入旅游景區,同時要定期按照景區建設標準進行檢查,以保證進入景區的游客質量,減少對景區資源的破壞。
2、合理利用
積極引進和推廣可持續旅游模式。注重生態環保、文化傳承和社區參與等方面的內容,提高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益,實現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雙贏,推動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創新發展。例如,可以大力挖掘黃河文化,以黃河文化資源帶動自然資源,打造具有黃河觀光、山地觀光度假等多維旅游功能的文化生態旅游片區。
(二)實現旅游產品差異化
1、類型差異化
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特色和文化底蘊,通過挖掘當地的文化、歷史、自然等特色資源,制定差異化的生態旅游發展策略。例如,沿海地區可以重點發展海濱旅游,山區可以重點發展山地旅游,而平原地區則可以重點發展農業觀光等。
2、活動內容差異化
創新旅游產品和業態,通過引入創意農業、休閑度假、民宿經濟等新業態豐富生態旅游的內容和形式,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例如,可以開發研學旅游、養生養老等新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培育特色精品民宿品牌,打造鄉村節會品牌,推出一批鄉村必購名品;開展鄉村旅游服務品質提升計劃。
3、文創產品差異化
開發特色民俗文化及特產,創新文創產品。要突出山東省本地的民俗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最本質、最具特色的文化,在保持本地原有的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創新設計紀念品。要與現代化的設計相結合,進行鄉村生態旅游紀念品的創新,以加深旅游者對山東省生態旅游的良好印象。
(三)完善生態旅游市場管理體制
1、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與轉化
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和推動生態旅游資源的生態價值實現與轉化。首要任務是鞏固基礎、防止生態環境惡化,通過治理污染騰出環境容量和創造未來發展空間;然后加強對生態產品質量管理和維護,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提升生態產品價值。通過人力資本創新生態旅游管理、生態旅游精品路線和生態旅游品牌,提高生態旅游景區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能力,提升生態價值轉化和生態旅游產品營銷能力,從而推動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2、人才規范培訓管理
政府、旅游部門要加強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培訓,聘請專業人員對經營戶進行指導,引導經營者學習先進的旅游管理運營經。同時,為推動農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強與有實力的旅游企業合作。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旅游知識素養,從而增加就業技能,吸引更多的群體參與鄉村發展。提升本地居民的綜合素養,強化村民上崗訓練。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意見》,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7):5-13頁。
[2]劉思羽、王夢瑤、李鳳琴:《貴州“旅游脫貧模式”研究》,載《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8):172-173頁。
[3]韋榮鋒:《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行動策略》,載《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1):113-122頁。
[4]胡明琦、張祖荻:《鄉村振興背景下生態旅游脫貧問題與對策分析——以貴州省劍河縣為例》,載《山西農經》,2021(8):118-119頁。
[5]曾星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生態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以湖北省??悼h格欄坪村為例》,載《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22(1):63-68頁。
[6]宋鵬慧:《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探究——以山西省襄垣縣為例》,載《山西農經》,2022(12):123-125頁。
[7]姜旭東:《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融合發展對策分析》,載《農家參謀》,2022(3):4-6頁。
[8]陳佳明:《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海師范大學,2023年。
作者簡介
殷曉彥 煙臺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生態建設
李 蕊 煙臺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
王 燕 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