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一種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它既是世代傳承的歷史見證,又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資源。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一定的沖擊,優秀的地方性傳統文化瀕臨消亡,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傳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對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問題的分析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幾點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一種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它既是世代傳承的歷史見證,又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資源。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一定的沖擊,地方性優秀的傳統文化瀕臨消亡,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傳統文化展現永久魅力,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
富縣古稱“鄜州”,地處中華民族發源地黃土高原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富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遍布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漢墓群和唐宋石窟遺址,縣內有秦直道、石泓寺、杜甫故居、唐代銅鐘等文物古跡遺存點97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是陜西省35個文物大縣之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由于受地域條件限制,外來文化影響較少,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對隔絕,仍保留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民間風俗,從而使其他地域早已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和原始傳統文化得以在富縣民間較完整保存下來,成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富縣近幾年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項目35項,其中鄜州城的傳說、富縣霸王鞭、富縣舞獅等10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富縣熏畫、飛鑼2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富縣先后獲得“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熏畫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富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工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評審委員會,深入到富縣各鄉鎮、村組,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工作,先后走訪老藝人500多人,收集到非遺線索300多條,整理文字資料500多份,錄音錄像資料80多份,并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門別類地整理歸檔,根據各自的特性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對一些瀕臨滅絕,且無合適傳承人的項目,如孝歌、獅子上老桿等項目采取數字化保護,及時制作音像、數字資料,便于開展好傳承工作;對一些具有較高價值的進行開發性保護,如熏畫、剪紙、刺繡等經過包裝,開發制作成商品,推進其傳承發展;對具備生產條件的進行生產保護、如油糕等,通過加工生產,既創造了價值,又實現了傳承發展。同時開展了“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活動,飛鑼、霸王鞭等項目不但列入到學校體育課程,還列入到富縣武警中隊的訓練科目。
富縣文化部門還多次組織剪紙、熏畫等非遺項目培訓活動,不斷提高技藝水平和加強對傳承人的培訓,提高傳承水平。同時充分利用春節和慶典節日舉辦飛鑼、霸王鞭、舞獅、舞龍及老秧歌等項目的展演活動,不斷推廣、宣傳和傳承非遺項目。富縣飛鑼傳習所、非遺陳列室、民間藝術陳列室、民俗館等項目被列入到了陜北文化生態區建設項目,對今后的非遺保護工作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非遺保護工作機構不完善,制度不規范
富縣雖然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但鄉鎮非遺保護機構尚未形成,相關制度缺失,基層非遺保護工作仍處于停滯狀態,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再加上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尚處于初始階段,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許多問題還在專家學者的探討中,導致非遺保護工作方向不清,制度不規范。
2、有關部門對非遺保護工作不重視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是對傳統文化認同的一種體現。而有關部門對此認識不到位,在非物質文化項目上重申報、輕保護。對非遺保護工作沒有具體詳盡的相關政策和規定,沒有激勵鼓勵措施,無法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熱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的認識不到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不到位,尤其是在當前文化多元發展的現實中,非遺加速消亡的現狀令人擔憂。再加上宣傳缺失,很多群眾不知道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部分非遺被遺忘和忽略,不能很好傳承和發展。
3、非遺保護工作的專業型人才缺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門新型學科,它需要有專業知識的學者型人才,又需要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既需要懂歷史文化、愛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又需要靜心鉆研、樂于傳承的工匠精神。而目前富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大部分都不是專業的,基本是從其他部門抽調過來的非專業人士,既沒有相應的知識體系去支撐,也沒有深厚的非遺文化底蘊去調查挖掘,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4、非遺傳承渠道不暢通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特性,它的技藝多數都是代代相傳、口傳心授,其精湛程度和創新程度與傳承人的創造能力和綜合能力息息相關。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富縣非遺項目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受現代多元文化的影響,年輕一代基本沒有人愿意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傳承本地非遺文化,學習民間技藝的更是寥寥無幾。再加上目前的非遺傳承仍然是以家族傳承為主,且采取自覺自愿的方式,有的作品,比如黑陶,因制作周期長、費工費力、資金缺乏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望而卻步,逐漸遠離了民族傳統文化,非遺出現嚴重的傳承斷層情況
5、非遺保護投入經費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是需要足夠經費保障的。近年來,富縣先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普查,但由于普查力度不夠,一些瀕臨滅絕的項目還未納入縣級名錄,如打席、織布、搟氈等技藝,黑水寺的傳說,玉女泉的傳說等口頭文學均未列入富縣非遺項目。加上普查經費緊張,傳統的普查手段相對落后,沒有先進的攝錄設備,導致普查過程中形成的文字資料多,圖像、音像等有形的資料少,征集的非遺資料不完整,繼而影響到編輯出版的相關資料,這也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點建議
1、夯實責任,完善制度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們要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良好態勢;政府要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給予明確編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物質保證。同時完善相關制度,把非遺保護、挖掘、發展工作納入鄉鎮一級黨委政府的年度目標工作考核中,夯實層層責任,做好落實督導,讓全員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
2、開展普查,建檔立卡
普查工作是保護非遺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全面、系統、客觀地采集作品,保存其真實面貌。對普查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根據其特點,對作品、優秀傳承人,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多種記錄方式,逐步建立完整的實物、文字、圖片、聲像、影像等文化遺產資料庫、數據庫和網絡服務平臺,分門別類地對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登記、歸類、建檔。
3、加強保護,做好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并開發利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載體——傳承人,要研究制定吸引和培養傳承人的制度,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其能將這些珍貴民間技能、技藝延續下去。
針對現在非遺后繼乏人的狀況,根據縣情,可以把非遺民間藝人納入體制內,給予機構編制和財政預算,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激發年輕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民間藝術的積極性。政府也可以提供優惠條件和政策,實行“傳幫帶”的工資待遇和補貼標準,通過舉辦普查工作人員培訓班、推薦專業骨干到有關部門學習等方式,建立一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激發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非遺傳承工作。同時盡快編輯有關非遺項目教材,抓好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工作。
4、提高認識,加大宣傳
通過多渠道宣傳推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提高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的認識,還應該讓富縣全體人民都樹立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一是利用節慶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活動,如歌舞展演,工藝美術品展覽以及講故事,唱民歌等活動。二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集中的區域,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展示中心和傳習所,定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演出活動,并利用各種媒體(如報刊,電視,舞臺等)手段進行宣傳活動。三是培養青少年對非遺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在新時代,廣大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在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中充當著主力軍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培養青少年對非遺的興趣。學校可以邀請傳承人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方面的內容,對于能動手實踐的,可以讓孩子們親自體驗,加大廣大青少年對非遺的認識和認可,這樣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積極參與到保護的行列中來,做到傳承和發展。
5、創新方法,傳承發展
結合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我們可以把非遺項目進行創新性發展,將其與文化產業相融合,探索非遺產業化新路徑,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進一步挖掘熏畫、黑陶、泥塑等制作工藝流程,采取“多方投入,依托市場,科學經營”的辦法,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大膽創新,在保護非遺的同時,探索適合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把傳統的手工技藝從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模式逐漸轉向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銷模式,使其成為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手段。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力度,努力提高其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特別是對黑陶、泥塑、熏畫等民間工藝進行市場化開發,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發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富縣旅游深度融合,建立“非遺+旅游”的文旅發展理念,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平臺,為現有的非遺資源再現努力探尋一個有效的載體。比如我們可以在秦直道、石泓寺、開元寺塔等景點,通過講解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加以渲染,還可以進行傳統手工藝現場制作(如黑陶、泥塑),在吸引游客興趣的同時,也增加了旅游事業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2]葉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3]富縣人民政府辦公室:《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2月21日在富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次會議上》,http://www.fuxian.gov.cn/zfxxgk/fdzfgknr/zfgzbg/1636555683019120642.html。
作者簡介
曹亞梅 中共富縣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理論教學和縣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