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
進步大都來自失敗,創新也是如此。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挑戰難題。有很多成功者已經不能接受失敗,因此也就很難再有進步和創新
大約就是在互聯網開始普及后的5000天時,社交媒體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F在,差不多也到了社交媒體出現后的5000天。而未來的5000天,會比之前的5000天變化更大。
我們現在使用的科技,基本都有些歷史了。就像我們身邊的混凝土樓房和電路,都不是新科技的產物。在過去的5000天里,并非所有事物都在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這一小部分變化,會繼續引發未來5000天內更大的改變。但是,世界上至少有95%的事物還會維持原樣。
我的焦點一直放在這不到5%的變化上,因為它們未來還會繼續改變,而且基本不會是物理性的改變。產業革命帶來的主要是物理性的改變,比如修建水壩、摩天大樓、寬闊的馬路,改變城市布局等。但是未來不再需要這些改變,全世界人口都會呈減少的趨勢,基礎建設已經沒有增加的必要了。
未來的改變主要發生在精神領域。比如我們的交往模式、休閑方式、對自己的認知、人生觀、與別人建立聯系的方式等。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該如何理解萬事萬物,該怎樣追求真理、推動科學的發展,這些才是將要發生改變的部分。這些改變并不容易看出來,但確實會在未來5000天內發生。
成功帶來的迷茫
如果你已經擁有成功,你就很難從現在的狀態中走出來。你可以非常努力地在現在的基礎之上再提升一點兒,但是完全換一個領域對你來說會十分困難。因為這種轉換可能涉及生死存亡,你可能會因此變得一無所有,也可能會變得一無所知。越是成功就越想追求完美,而且這種對完美的極致追求根本停不下來。
但是,如果想要繼續提升高度,有時候就需要先降下來。在進入下一個階段時,我們需要先回到谷底,再沖上頂峰。然而,這很難做到,因為降下來的過程,對成功者而言,就意味著失敗。
我采訪過比爾·蓋茨和杰夫·貝佐斯等人,他們就不屬于我提到的止步不前的類型,他們直到今天還處在上升的階段。這些人的共同之處就是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比爾·蓋茨將自己的人生重心從積累財富改變為經營慈善事業,這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認識改變了,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也更清晰了。選擇在事業的巔峰時期退出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此我一直認為他有異于常人之處。
史蒂夫·喬布斯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有些傲慢和無禮,在生命最后幾年尤其明顯,因此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但是在做事方面,他異常執著,從來不懼風險,不會放棄,也不會被成功束縛。他雖然沒有討人喜歡的性格,甚至一度被趕出自己創辦的蘋果公司,但他的確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
我剛剛說到的容易故步自封的群體,基本都是沒有那么叱咤風云的富裕階層,比如大公司的CEO、航空公司的經營者、舊金山的地產大佬等。這里我無法說出具體的信息。他們都是眾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卻被自己的人生和成功束縛得緊緊的,難以挪動。
科學的基礎包含失敗,大多進步來自失敗,創新也是如此。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挑戰難題。有很多成功者已經不能接受失敗,因此也就很難再有進步和創新。我自己也一樣,越來越不愿挑戰成功概率低的項目,也越來越不能忍耐。
大企業無法創新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公司。例如微軟這種在計算機領域致力于開發最佳操作系統的公司,如果想要將重點轉移到軟件領域,就要暫時從現在的最高峰跌落。這種決斷非常難,通常只有瘋狂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事情比爾·蓋茨做不到,但喬布斯就可以??傊绞浅晒Φ钠髽I越難轉型,在轉型期就要面對業績下滑的現實,這樣顛覆性的技術轉型確實十分艱難。
大企業難以創新的主要原因是很難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且,越是成功的企業越追求效率上的完美和優化,就會去做自己已經成功的事,或是追求完美的流程。如果想要有新發現,就必須走一條和最優化截然相反的道路。選擇風險大、獲利少、規模小的方向,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場得不償失的商業冒險。
而且,一個已經取得成功且維持最優狀態的企業,也未必能夠承受向惡劣的商業環境轉軌的考驗。除非公司的高管可以“獨斷專行”,將企業拉向收益小、風險高的小型市場。
例如,人造肉市場目前就處于規模小、風險高、沒有保障的狀態。一個成功的大公司會愿意投身其中嗎?大公司可能更傾向于鼓勵小公司試水,如果成功,就將小公司收購。因為大公司太成功了,徹底投入這樣的領域基本沒有可能。
不過,創新并非集中型的,而是分散型的,是根植于企業文化之中的。因此,即便買下小公司,也無法買下它們的創新性,買下的只能是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收購無法帶來未來的持續創新,只是普通的商業行為而已。
創新產生于邊緣之處
我采訪過很多為這個世界帶來變革的風云人物,比如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杰夫·貝佐斯等。他們取得最輝煌的成就之前,都身處混沌的最底層。公司、國家、互聯網,所有復雜的系統其實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秩序。追求秩序的力量在暗暗涌動。沒有人會喜歡混沌,連公司普通員工都會抱怨“公司內部混亂,需要好好定規則”。
然而,事物本身還會突然加速、突然失控,會向混沌靠攏。研究表明,長期存續的事物都處在嚴密的秩序與完全混沌的夾縫中,在這個狹窄的地帶滑動,隨時有掉入一邊的危險。
這就好像是一個懸崖,而懸崖的邊緣才是最適合發展的領域。最具活力的成功企業,就是站在混沌的邊緣且不會被秩序所束縛的企業。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特點,那么企業很可能更偏向秩序的一邊,也會因此缺少活力。
這一點在電視、電影和雜志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電影有自己的拍攝周期,雜志也要每月按時出版,電視的整點新聞更是一秒都不能差。為了確保在截止時間前完成任務,所有人都好似拼了命一樣。比如我們的《連線》雜志,每個月都擔心到底能不能按時出版。《連線》可以按時出版,我一直覺得是個奇跡。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一直站在懸崖邊上,從來沒有感到過輕松和安穩,雜志品質才能夠不斷提升。
我們一直逼迫自己站在懸崖的邊緣,因為那才是最有活力的地帶。我們也嘗試過求穩,不再做一些冒險的事情,但每次還是會把自己逼回到這里。看上去充滿風險的地方,恰恰是孕育成功的搖籃。
同時,只有小企業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風險投資人會為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資金額巨大,他們就會直接收購小企業,而不會坐等革新成果。所以,不要以為給初創企業充足的資金是好事。如果資金太多,反而會毀了這些小公司。金額只要能大致維持企業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謂的“給口飯吃”就行。
最近,聽說一些日本的風險投資機構為有優秀創意和團隊的初創企業提供大筆資金。人是很難拒絕優厚條件的,極少有人能回絕幾百萬美元的投資。但確實有少數頭腦清醒的人不會接受過多的投資。只有保持幾分饑餓的狀態,才能有繼續創新的可能。
保持思考,構想未來
我一直相信,作為一種習慣,“不斷提問”必然會成為人類基本且有價值的行為之一??梢择R上得到答案的問題就扔給機器,人的價值在于在面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可以不斷思考,不斷提問。
正確地提出問題,本身就很有價值。這是探索、科學和創造性的基礎,是創新。人類未來的工作將會變成提問,以及應對不確定性。
在這里我想介紹一下自己關于“提問”的思考。提出問題,不代表一種反烏托邦的精神,那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同時,也不是好萊塢科幻大片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好萊塢電影里的“未來世界”都太虛無縹緲了。
最切實的做法是去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學會推翻常理進行思考。雖然所謂的常理和常識大都是正確的,但不排除其中夾雜著錯誤的東西。如果能夠將這些錯誤找出,就會是一個新的發現。對常識持懷疑態度很重要,質疑是打開新局面的開始。
舉例來說,20世紀60年代,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其核心內容就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所有人都默認這個變化是持續的,那么你就可以反向思考,假如這個過程停下來了會發生什么。如果摩爾定律突然停止,必然會發生重大的改變,我一直以來所說所寫的那些事情都不會發生。又或者摩爾定律提到的速度突然加快了呢?極端地說,假如這個速度變成了20倍,又會發生什么呢?如果這樣,那么每年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世界的走向也將完全不同。我舉這個例子就是希望年輕人可以用這樣顛覆常識、質疑常理的態度思考問題、思考未來,這樣才有可能在平平無奇中發現新的線索。
此外,還要學會尋找證據。我們在憑空思考未來的樣貌時,腦子里會產生各種天馬行空的念頭。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具體的論據??梢韵热ゲ檎蚁嚓P的研究,如果能夠找到,就可以進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尋找更多的證據,并由此做出合理的推測。當我們想要質疑常理——比如設想一下摩爾定律加速20倍——的時候,也要找到相應的證據,尋找相關的論文,證明這種假設的可能性。
構想未來,其實一半在于構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尋找論據和方法,幫助我們實現構想。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社出版的《5000天后的世界》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