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一直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對于弘揚革命精神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運用文化記憶理論及其傳遞、傳承的媒介——文體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深挖蘇州紅色資源并將其融入思政課,從全方位浸入思政課課堂教學、有機嵌入實踐課堂、多領域拓展第二課堂、立體化滲入網絡課堂四個方面提出了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具體措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文化記憶的內涵與基本規定
(一)文化記憶的內涵
“文化記憶”關注的是過去中的某些焦點,是通過被創建的、高度成型的、慶典儀式型的社會交往形式,通過被“固定下來的客觀外化物”,以文字、圖像、舞蹈等媒介進行編碼和展演,時間跨度很長。文化記憶借助的媒介很多,比如文字、圖畫、塑像、紀念物、象征物、建筑物、節日、儀式、機構。[2]文化記憶是在某個特定時代,群體所集體擁有的對一些重要事件的記憶,它可以通過一些符號如文本、儀式、建筑物等進行不斷地、重復地、一代代傳遞,使其群體成員對自身形成身份認同。
(二)文化記憶的基本規定
1、時間跨度
文化記憶在時間跨度上具有長久性和穩定性,它的傳遞依賴于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所建構的象征意義體系。通過在一些紀念日或節日上的儀式將具有重要意義的過去拉入當下的社會中,以一種形象的、可感知的、具體的方式傳遞民族精神、革命信仰,在集體成員的參與過程中,與過去的革命事件產生共鳴,加強成員間的情感聯系,強化集體成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2、符號載體
“文化記憶是一種機制,它被外化、對象化并以符號形式儲存。[3]人類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復儀式,在每年的固定時間、地點、次序對具有重要意義的過去、事件進行不斷重復紀念,重要事件不斷重復,強化人們對此事件的認知,形成集體成員對該事件或其精神的認同及固化,進而形成一種凝聚力。
3、系統規范
文化記憶的傳遞具有規范性和系統性是由于文化記憶有專業的組織和專職人員對其進行保護和傳遞。專職對文化記憶進行傳遞的承載者都是通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才獲得這一資格的,因此從事文化記憶傳遞的專職人員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和相當水平的能力素養,從而確保文化記憶在傳遞的過程中不出現任何差錯。
4、功能建構
文化記憶的功能建構是通過其內容上的選擇性,形式上將抽象的歷史事件建構為鮮活的歷史體驗。文化記憶的內容雖然是對過去的指涉,但內容并不是過去的所有事件,而是在歷史長河中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文化記憶需要定位和選擇,才能對自己形成身份認同,那些被文化記憶定位的事件是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精神、價值和信念,匯聚了民族的凝聚力,為文化認同奠定了基礎。
紅色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一)紅色資源的概念
紅色資源是指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能夠為我們今天所開發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紅色資源分為物質性紅色資源和非物質性紅色資源。自1919年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現在我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間跨度較大,紅色資源也相當豐富。蘇州紅色資源非常豐富,其構成包括物質層面:紀念館、紀念園、舊址、紀念碑,故居,烈士陵園、墓地,紅色園林,現代文明村落、示范村五類。非物質層面:影視劇、紅色歌曲、戲曲,精神兩類。
(二)蘇州紅色資源分類
1、物質形態的紅色資源
第一類是紀念館、舊址、紀念碑。如蘇州革命博物館、蘇州南社紀念館、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館等。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作為紅色資源文化記憶的載體,具有“儲存器”的功能,對文化記憶的傳承、固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證了記憶的傳承和連續。第二類是故居。如王紹鏊故居、柳亞子故居、王淦昌故居等。第三類是烈士陵園、墓地。如蘇州烈士陵園、常熟市烈士陵園、太倉市革命烈士陵園等。第四類是紅色園林。“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承載了江南水鄉的人文氣質,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蘇州園林的紅色文化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五類是現代文明村落、示范村、區等。如永聯村、蔣巷村。紀念館、紀念碑、舊居、示范村等可以將過去、現在和將來聯系到一起,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物體對過去的革命、建設及其精神、信念產生延續感和認同感。
2、非物質形態紅色資源包括紅色創作和紅色精神
第一類是影視劇、紅色歌曲等紅色創作。如京劇《沙家浜》、“紅五卅”紅色街區沉浸式劇本游、紅色經典歌曲《和風吹過蘇州》等。第二類是精神形態的紅色資源。精神形態的紅色資源是紅色資源的核心和精髓,是紅色資源的靈魂。在我國百年的革命、建設的過程中,蘇州地區形成了許多薪火相傳、砥礪奮進的紅色精神。精神形態的紅色資源有鐵軍精神、張家港精神、園區精神、昆山之路。
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優勢
(一)地方紅色資源豐富可以充實高校思政課內容
蘇州地區紅色資源豐富,有紀念館、紀念園、舊址、紀念碑,故居,烈士陵園、墓地,紅色園林,現代文明村落、示范村,影視劇、紅色歌曲、戲曲,精神等。豐富的紅色資源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素材,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進行理論課講解時,可以引入蘇州地方紅色資源的內容,使原本枯燥的課堂內容變得生動、鮮活,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改革開放”時,可以引入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精神,還可以以永聯村為案例,講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地方紅色資源貼近學生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地方紅色資源離學生很近,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將學生熟悉的紅色資源引入思政課教學,更具有說服力,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由于紅色資源時間跨度比較長,從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時期,對于本身時間就很久遠的紅色資源來說,如果離學生的地域距離也遠,往往無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還會給學生一種假、大、空的感覺。因此,只有學生身邊的紅色資源更能使學生信服,讓學生感覺自己離這些偉大事件、偉大人物很近,更有說服力,堅定理想信念。
(三)地方紅色資源可以更便捷引入高校思政課
地方紅色資源由于離高校較近,方便高校將其引入思政課,比如在上實踐課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到更能體現課堂主題的地方紅色資源進行,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革命者的熱情及對理想信仰的堅定。比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可以去“沙家浜”革命紀念館,感受“蘆蕩烽火”“軍民魚水情”“鐵軍精神”;講到解放戰爭時,可以去“渡江戰役最東端”雙山島渡江戰役紀念碑,感受“百萬雄獅渡大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豪邁氣概。
(四)地方紅色資源可以促進校地合作
蘇州地方豐富的紅色資源有助于高校和基地合作與溝通,高校可以促進地方紅色資源基地的創新與發展,到紅色資源基地進行宣講,在地方紅色資源設立教學、實踐基地。高校也可以用地方紅色資源相關人物命名一些組織、團體或班級,使地方紅色資源活在青年學生心中。同時,地方紅色資源也可以為高校提供更詳實的資料,增加高校教學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地方紅色資源也可以利用重要節日走進高校進行宣傳,使高校學生更深入了解地方紅色資源,更能走近革命者。
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路徑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紅色資源浸入課堂教學
在思政課堂上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把有情節的內容講得更有情感,把有深度的理論講得更生動,有溫度,讓學生能夠從紅色資源的學習中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例如在講改革開放這一內容時,可以引入張家港精神、園區精神、昆山之路等紅色精神,展現出一代人的開拓創新、自加壓力、敢為人先的拼搏奮斗精神。在講文化自信時,可以著重講述中華文化中的紅色革命文化,“紅色”成為中國最鮮亮底色的原由,為什么紅色資源可以成為中國人民不斷進取的營養劑,可以砥礪一代代人不斷奮進,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對于紅色資源,我國目前還有沒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保護和傳遞,高校思政課教師無論是道德素養還是理論素養都較適合對其進行傳遞。充分調動、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意義重大,是上好思政課的落腳點。要從社會層面、教師個人層面、學校層面等多方協同,規范激勵機制,完善考核體系,使思政課教師積極主動上好思政課,將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中,傳承紅色精神、革命信仰。
(三)拓展第二課堂,開展豐富的紅色文化活動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只有神圣的儀式才能重塑文化記憶。紅色節日的文化記憶具有能動性和建構性,在一些重要的紅色節日開展活動,如江科大蘇州理工學院在重大節日組織學生進行紅色劇目、紅色舞蹈、紅色歌曲的排演,可以促進紅色文化記憶的延續和發展。依托黨團建設平臺創新普及紅色資源,將紅色資源內容制作成學習手冊分發給學生,可以將對紅色資源的學習和考核納入入黨入團過程中,讓紅色資源深入學生心中。建設高校學生紅色團體,舉行各類講座、宣講、辯論賽、紅歌賽、微電影、紅色電影、紅歌會、展播各類紅色展覽等活動,對紅色資源進行深入學習、宣傳和挖掘,營造積極的紅色資源學習氛圍。
(四)開展沉浸式實踐課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有機補充。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更多了解社會知識,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效果。沉浸理論認為,當人們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某些活動中時,會進入一種高度興奮和專注的“最佳體驗”狀態,而“體驗可以開啟我們的理解力,恢復一種具體化的認知”。[4]紅色資源蘊含豐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及厚重的歷史內涵,將其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意識,樹立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
1、開展紅色教學實踐活動
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堂”,將思政課從教室搬到校外,搬到名人舊居、烈士陵園、紀念館等場所,通過實踐活動拉近紅色資源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紅色資源歷史的厚度與現實的溫度,在紅色氛圍中親身感受革命者的堅定信仰、不屈精神,在歷史性與現實性中潛移默化地實現鑄魂育人。在進行實踐課的過程中,組織學生撰寫實踐報告,制作與紅色資源有關的視頻或課件,提高學生對地方紅色資源認識的深度。
2、用比賽、課題拓展思政課寬度
通過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紅色資源的深度,更深入全面了解紅色資源。鼓勵學生申報跟紅色資源相關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組成團隊通過做課題這種形式深入調查挖掘蘇州當地紅色資源,形成調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等學術成果,教師在申報與紅色資源相關課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術能力,更深入理解紅色資源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頁。
[2]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6-48頁。
[3]揚·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記憶與文化記憶》,載《學術交流》,2017(1):10-15頁。
[4]宋立峰:《紅色資源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路徑與原則》,載《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1):33-36頁。
作者簡介
周 慧 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政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