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雷
近年來,全國傳媒領域發生重大變革,主流媒體紛紛走上融媒體轉型發展之路。面對網絡新媒體、自媒體不斷爭奪新聞資源的沖擊,主流媒體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危機所在,適應新的媒體生態和競爭形勢,及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堅定自己的發展信心。
在眾聲喧嘩、“人人都是麥克風”的大背景下,這種信念尤為重要。挑戰與機遇并存,主流媒體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節目形式,豐富節目內容,抓住改革的窗口期,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打造多元化、安全高效的信息傳播平臺,實現媒體轉型的平穩過渡。
在這一進程中,沈陽廣播電視臺不失時機推出融媒體創新產品——《見信如面》節目。節目組通過不斷探索和躬身力行,打好創新發展“組合拳”,做好媒體融合“大文章”,形成了自己的媒體融合發展的獨特理解,推出了一批社會反響強烈的優秀作品,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融媒體是一種媒體融合的概念,涵蓋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形式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形式。融媒體的出現實現了不同媒體形式的融合和互補,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多元化和精準化。同時,融媒體也是內容和服務相結合的產物,利用大數據技術豐富了信息傳播內容,并可以根據用戶需要提供高質量服務。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可以充分發揮新舊媒體的優勢,提高信息傳播的效果和效率,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促進媒體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在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創新發展過程中,沈陽廣播電視臺充分認識到,融媒體同時具備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可以快速準確權威地傳遞信息,滿足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
融媒體的內涵包括融合新聞生產流程,實現全媒體一體化流程。在表現形式上,融媒體實現多媒體內容呈現。在平臺方面和經營形式上,融媒體將實現全媒體平臺互動以及媒體產業多元化。
《見信如面》節目,正是融媒體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該節目是沈陽廣播電視臺在2020 年發起并參與策劃,由FM98.6 交通廣播聯合東北交通廣播協作網及深圳、南京、重慶等全國幾十家交通廣播電臺近百位主播參與,普通民眾代表參與錄制,在全媒體平臺共同發聲的抗疫特別節目。與此同時,和校園媒體聯動,策劃推出《見信如面》主題系列海報,以全媒體形態、跨地域、多平臺播出、推送作品。該節目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將傳統的媒體形式與新興的媒體形式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互動化和個性化。
《見信如面》節目的策劃創意和制作過程,充分體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融合過程中的內容融合、技術融合、終端融合和服務融合。節目將在傳統媒體上發布的內容與新媒體上發布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吸引更多用戶。
技術融合指將傳統的媒體技術和新興的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實現信息傳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互動化。終端融合是將傳統的媒體終端與新媒體終端進行融合,實現信息傳播的多元化。服務融合則是將傳統的媒體服務與新媒體服務進行融合,充分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
融媒體發展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更加豐富,移動智能終端更普及,媒體傳播模式更多樣,平臺更多元化,對于受眾而言,信息和新聞的傳播可依托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各種平臺,能夠為受眾帶來文字、聲音、圖像等各種視聽效果和全新的媒體體驗。融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相比于傳統媒體,更受大眾的歡迎,也能夠取得更好的情感傳遞效果。
《見信如面》遵循“小切口、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規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從基層視角,以民間充滿正能量記憶的真實書信為內容,通過廣播、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官方賬號等多媒體平臺,展示社區工作者、醫護人員、出租車司機、文化學者、海外華人等不同行業、不同地域普通人的點滴故事,講述他們奉獻與擔當,傳遞著感人的力量。FM98.6 交通廣播跨界聯合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品牌設計與策劃工作室,邀請魯美的師生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大膽創意,用心設計,制作出精美的海報,向堅守一線的“逆行者”致敬。
在德國工作的姑娘孟萌給在國內生活的爸爸媽媽寫了一封家書,節目一經制作播出,就得到了德國媒體的報道。孟萌還與德國愛心人士及留德華人、友人一起向德國及歐洲多個國家的同胞僑胞組織、民間團體、友好人士、中小型有關企業廣泛發起募捐活動,發出幾千份募捐倡議書。善舉義舉持續發酵,引發強烈反響。
融媒體打破了信息生產的格局。當下新媒體的內容創作模式不僅是專業生產,用戶自己也生產內容,使得傳播方式多元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互補融合,形成全新的理念,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進而提升主流媒體對大眾的影響力,并且利用新媒體的多樣平臺,以及豐富的反饋渠道,可以在全國各地實現一對多的互動,大眾與主創團隊能夠有較多的互動。
廣播是聲音的媒介,聲音傳播可以簡單,更可以表達豐富的感情、描述復雜的事件,傳遞溫暖、責任、守護和愛。《見信如面》節目中,全國近百位廣播專業的播音員、主持人團隊,憑借他們特色的音質、對聲音和感情的把控、良好的播音主持素養,用心體會每封信里每個字輕重語氣的細微變化,盡可能地還原書寫人的情感,以期將一封平面書信還原成曾經的那個現實場景。節目因此迅速、準確地直達受眾心靈深處,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青睞。
同時,除播音員、主持人讀信外,編輯部也會邀請寫信人及他們的家人、同事、朋友錄制微信語音,把音頻適當插入作品中,這樣多元化的呈現把受眾、朗讀者與寫信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產生共鳴、共情。如《女兒寫給媽媽的信》,這封信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上征集到的。聽友留言說:自己姐姐初八到工作崗位,為一線的醫護人員提供后勤保障。外甥女為她寫了封信,讓聽友很感動,希望主持人可以讀出來。節目組隨后聯系到了這名聽友,得知他的外甥女是一名小學生,姐姐是服裝廠的員工。大年初五,公司通知大家要為前線的醫護人員制作防護服,姐姐立刻報名。主持人深受感動,特別錄制了這封信。錄制過程中,主持人還特意模擬小孩子純真調皮的語氣,里邊既有因激動而產生的語塞,也有跟小伙伴介紹媽媽的驕傲,仿佛廣播的另一端真的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在對媽媽一字一頓地說話,活靈活現。
《見信如面》真實記錄著每一個這樣的感動,讓聲音有了溫度。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2020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的評語中提到,《見信如面》緊扣時代脈搏,積極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氛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獲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勵。作品推出后,引發了強烈反響。
主流媒體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和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專業宣傳,能夠更好地傳播突發信息和正能量,在應對突發事件和廣泛宣傳方面,可以起到極佳的傳播效果。只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立體化傳播矩陣,把握好時效度,才能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見信如面》節目中,關于一位小朋友給自己爸爸寫了一封信的報道很有代表性。孩子的爸爸是一位派出所的民警。連續15天都沒有回家,工作在一線。8歲的女兒很想念爸爸,可又怕打電話影響爸爸工作,于是就錄下了讀信的視頻,除了在電波中,這封信也在《見信如面》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呈現、播出,形成了立體化的報道,形成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主流媒體在融媒體縱深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原則,把內容建設擺在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見信如面》節目風格平實、語言質樸、情感真摯,表達心聲,以正能量的事跡鼓舞人心,充分體現時效度要求。特別是在特殊時期輿論環境極端復雜的情況下,這組作品傳遞出力量,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引導力。
這組作品堪稱廣播節目中“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融媒體傳播的典范之作。作品新聞價值高,制作精良,“微傳播”產生“巨能量”,可圈可點。成為引爆互聯網的現象級精品力作。節目中,報道了一位民警寫給妻子的一封信。這位民警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是記者的家屬。兩個人都在一線堅持工作,相互照顧,相互支持,警媒聯手,在直播間共同完成了這封感人至深的信。字里行間傳遞的真情,讓每一位聽到節目的受眾為之動容,同步的微信小程序視頻直播,收到了大量聽友的留言和祝福。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在這個溫馨的小家庭里濃縮的世間真情,增強了媒體對粉絲和聽友的黏性。
用戶平臺、數據平臺、技術平臺,這三方面是傳統媒體在融合轉型過程中的關鍵點。《見信如面》創新了全媒體縱深聯動的傳播形式,組織協調“云聯絡”、節目選材“云采集”、生產流程“云錄制”、播出分發“云推送”,摸索出了一條融媒傳播的新路徑,創新搭建了以“音視頻、圖文、有聲圖卡、線上線下”云端聯動的傳播矩陣,傳遞感人心聲,展現非凡精神。那種獨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質樸無華的溫暖情懷,帶給大家久違的感動。
全媒體時代,音頻媒體的核心競爭力說到底還是優質內容。“內容為王”,內容賽道也是全媒體框架下最重要的賽道。在新賽道,播音員、主持人為了更好地進入全媒體的播音主持環境,就要親身體驗節目制作的各環節,提前去適應和了解,才能對播讀、演繹內容做到感同身受,并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融入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拓展,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豐富節目內容與表現力的同時,提升節目的感染力,實現全媒體傳播的最佳效果。這要求媒體要創新話語方式,保障內容供給,不僅要進行供給側改革,更要講究畫風,豐富話語方式,細分對象,因人施策,引發共情。
《見信如面》被“學習強國”APP、今日頭條、各廣播臺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多媒體社交平臺廣泛轉發,閱讀量達千萬,形成了音、視、圖文全鏈條推送,成為現象級抗疫題材特別節目。全國多家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廣播電臺和地方電視臺在重要版面、重點時段追蹤報道,不虛浮,不煽情,很好地傳遞了社會正能量。
這正是當下主流媒體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接下來,《見信如面》將通過增強“一封信”的深度和廣度,不斷進行節目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在全媒體的新賽道上加速前進,將節目社會化,優化參與者的素人化比例,利用更多渠道推廣,形成宣傳矩陣,互補短板、相互賦能,使傳播覆蓋面擴大,為內容傳播提供高校暢通的渠道,進一步放大融媒創新發展的成果。
從“口與耳”“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信息技術的每一次變革,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在重塑信息傳播方式和傳媒生態。近些年,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成為各行業轉型升級的“金鑰匙”,對新聞傳播領域帶來的變革也逐步顯現。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等技術在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使新聞傳播方式發生極大改變。報紙、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在受到新媒體極大沖擊的同時,也迎來發展的新機遇。近年來,黨和國家大力推動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持續深化主流媒體融媒體改革創新,亦已成為新聞行業共識和媒體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