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和家長焦慮、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成為當下教育的熱點課題。基于此,本文將以“雙減”政策為背景,以教育教學實踐為依據,深入分析一線教師對落實高質量課堂教學和課后服務的探索途徑。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育崗位上教書育人,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方面。要想追求教育的高質量,首先需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如何體現學校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效、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課堂,是每一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備課和磨課,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息息相關。要扎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可從舉行一系列教師培訓交流活動著手,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各學科教師組內研修、交流、督課的次數及頻率,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其他優秀教師課堂教學經驗的機會,幫助教師快速成長。除此之外,可舉行日常的督導課以及推門課,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時調整好教學狀態,以“提速”教師的方式促進課堂“提質”,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打下良好基礎。
二、優化作業管理
落實“雙減”政策,核心是要做到“減負、增效、提質”。要想提高效能,減輕學生負擔,作業管理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為此,教師應當不斷優化作業管理,將日常教學中的課堂學習與課后作業看作一個緊密的聯合體。只有在課堂上解決絕大部分問題,才能在課后更好地進行鞏固和查漏補缺。
1.嚴格把控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
在作業布置上,教師應該嚴格把控每日作業總量。在傳統的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因作業任務量過多而導致學生負擔過重甚至喪失學習興趣的現象。對作業進行優化管理,首要任務就是減少作業數量,并在此基礎上精選作業內容,把握教學大綱,挑選適合學生當堂檢驗階段性自我學習成果的作業,避免機械重復,以此來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成就感,消除學生對作業的厭惡,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新設計多元化作業
在傳統教學中,書面作業占很大的比重。學生整日跟書本打交道,回家后還要完成書面作業,難免會產生厭倦感。對此,教師可適時設計合作式作業、生活實踐類作業等,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調節學生和作業之間的關系。合作式作業中,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考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隨后將各自的答案進行整合并提交,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作業難度大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思考。生活實踐類作業主要是將教育的特性發揮出來,進一步影響學生的生活感知與思想態度。例如布置學生與父母角色互換的作業,讓學生完成父母的部分日常家務,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
3.實行自主選擇性作業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相同,其完成作業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置相應的作業,提高學生在作業鞏固階段的吸收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例如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某一知識點,設置兩至三個不同類型的課后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其中之一。這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保障了其對作業的喜好程度,也能提高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要求。
三、加強家校協作共育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學校和教師主要扮演負責知識的傳授與思想的傳播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成績固然和教師教學水平、課堂學習氛圍等有關聯,但家庭教育也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時刻產生著影響,比如學生的學習習慣就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雙減”背景下,家長更應該以身作則,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為加強家校協作共育,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家長培訓,不斷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同時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強化家長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價值體現,增強家長的參與感和互動感。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家長代表共同策劃學生活動、商討學校活動問題,開展家長與校長對話等活動,提高學校與家庭的契合度。只有家庭和學校共同發力,家校協作更加緊密,才能更好地推進“雙減”政策落細落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條鮮明的道路。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應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管理和加強家校協作共育三個方面來實現課堂教學質量、課后服務質量雙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讓學生在“雙減”之下能夠得到優質的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