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龍
從事少先隊工作已有10年,作為一名少先隊輔導員,我覺得很光榮!要想當好輔導員,難度確實很大。這幾年的工作實踐令我深刻體會到,既然上了“輔導員”這條船,就得使勁搖櫓,盡心盡力扮演好角色。
作為少先隊輔導員,我對學生傾注了無限的熱情和關愛,尊重他們并以誠相待,處處為隊員著想。曾經我的身上一直貼著“嚴厲”的標簽,但第一次作為低年級的輔導員,面對年齡小、心智不夠成熟的隊員,我需要靜下心來,不要急躁,學會等待,耐心尋找突破口。
小澤(化名)是個個頭不大的小男孩。剛進班時,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書桌亂七八糟,衣服在桌子底下亂踩;上課時,屁股從未坐穩過,天天把凳子翹起來坐。別看他個頭小,打架可是一把“好手”。“小澤,坐好了,不要摔倒了!”“小澤,把衣服穿上!”“小澤,把桌面收拾干凈,書桌上那么多東西怎么讀書寫字呀?”“小澤,打人是不對的,有事要和同學好好溝通,不能動手打人。”……只要一進班,小澤就要被我數落,剛開始我還給他留點面子,后來發現根本不奏效,我開始大聲吵吵他。吵過之后,他會老實幾天,可一旦不提醒他,他又故伎重演。哎,到底該怎么辦?
粗暴說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到小澤跟我女兒年齡差不多,對待他,我為什么非得以老師自居呢?我也是一個媽媽呀,何不像媽媽對待孩子一樣先去關心他,取得他的信任后再指正他的錯誤呢?
有了想法后,我努力尋找合適的溝通機會。那天吃完午飯后,我領著隊員在操場上活動,我和隊員們閑聊起來,我問大家都掉了幾顆牙齒,隊員們爭先恐后張大嘴巴讓我看。小澤站在第一排,我看他沒吭聲,走過去摸著他的頭說:“小澤,你換牙了沒?有沒有壞牙?”“老師,我的門牙早都掉了,你看。”說著,他張大嘴巴讓我看。我調侃他:“這樣說話是不是會漏風呀!”大家都開心地笑了。我順手把他大笑的瞬間記錄了下來,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在老師的手機中,他更開心了。這件事以后,每次午餐后散步時,我都會摸摸他的頭,逗逗他,他也開始和我交流。
親其師,信其道。小澤愿意親近我,他就會想要我更喜歡他。當我重新指出他之前的小毛病時,他開始有意識地整改,雖然不能一下子徹底改正,但至少我看到了他的改變。我也努力幫他想辦法,比如他經常把衣服扔地上,我告訴他如果不想穿可以系腰上,這樣既整潔又不會弄丟衣服,他聽了進去,不再把衣服放在腳底下踩來踩去。我還推薦小澤做他們組的桌椅擺放負責人,讓他課下負責把小組桌椅擺放整齊。下課后,小澤很自覺地維護桌椅的整齊度。那一刻,我很感動,覺得小澤進步真大。沒想到幾句暖心的話語,居然可以撫慰他的內心,讓他做出改變。
平等交流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有時一句細微的、貼心的話語,也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學生是慢慢長大的,教育學生就像牽著一只蝸牛散步,需要我們細心呵護、耐心等待。很多時候,慢養,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