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旻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學習空間。傳統講授式教學呆板沉悶,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因此,轉變教學觀念,努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合理高效的教學策略,借助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再現活力,讓學生愛上充滿活力與趣味的語文課堂。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大多以兩種形式呈現。一種是完全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僅靠黑板、粉筆、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以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為主,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削弱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樂趣,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另一種是運用傳統媒介開展教學的模式,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PPT課件,但在課堂教學時能夠展示給學生的知識比較有限,且形式單一,收效甚微。不僅課堂教學如此,課后作業也擺脫不了背誦、抄寫、默寫的固定模式,大量重復的作業給學生增加了負擔,有的學生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感。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盡快將信息技術巧妙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網絡信息資源的作用,創新教學模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
1.豐富語文教學形式
傳統的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都只基于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形式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教學則依托于海量網絡資源,在網絡上,學生既可以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料,又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布置線上作業,使作業形式多樣化。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靈活利用視頻、超鏈接等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
2.加強師生交流互動
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而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中,學生不再被支配,而是真正成了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樂于從網絡中獲取資源,并把自己的想法或疑問帶入課堂,在課堂上與教師積極互動、與同伴相互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對知識加深印象。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督促者,師生角色的轉變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事半功倍。
3.培養學生自主意識
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教學則將被動轉為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前拋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利用網絡平臺完成知識的搜集、積累和篩選,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時間,還豐富了知識量,對教師來說,課堂容量增加了,課堂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升。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這一探索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課堂教學質量好不好,不僅在于教師是否流暢地把課前預設的知識點一一教授給學生,還在于學生是否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比如掌握一種語文學習的方法或者是思想境界得到升華等。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實踐,將信息技術滲透于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中真正愛上語文課堂。
1.善用信息技術,課前提興致
無論學習哪一門學科,預習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語文學習更是如此。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對文本有初步的認識并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興趣點,進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尋求答案。
但是,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忽略,久而久之,課前預習便成了“走過場”。究其原因,是傳統的課前預習方式過于簡單枯燥,比如描紅、朗讀、正音,固定的框架式的預習方式已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利用互聯網平臺上共享的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搜集相關資料。比如,針對風景類美文,可以讓學生提前在網絡上欣賞相關圖片和視頻;針對人物類課文,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針對科普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有關問題的科學小知識……如此一來,預習就變得形式多樣,極富樂趣,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不僅開闊了眼界,還獲得了滿足感,從而更加樂于自主預習,不再把預習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當然,網上資源錯綜復雜,為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應該明確預習任務并讓家長陪同搜集資料,保證預習的有效性。
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貼近文本、體會葉圣陶的游覽感受,課前教師讓學生自行查閱“雙龍洞”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特點,并準備“雙龍洞迷人風光”及“游客并排仰臥過孔隙”的視頻供學生觀看,讓學生對“雙龍洞”這一游覽景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堂教學。果然,課堂上當教師講到“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時,學生在腦海中便有了畫面感,紛紛舉手交流孔隙的窄小,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可見,有效的課前預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課堂插上了騰飛之翅。
2.巧用信息技術,課堂引共鳴
一堂被學生喜愛的語文課,一定是能帶動學生情緒、能在情感上讓學生產生共鳴的課堂。實踐表明,傳統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情緒上有一定難度,教師需尋找新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能合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適時為學生提供音樂、圖片、視頻、拓展延伸資料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逐個突破重難點,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進而愛上語文。
(1)導入添趣味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教學也同樣如此。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更好地汲取知識。所以,在課堂導入時教師要巧妙運用信息技術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海底是什么樣的可能都不太清楚,于是,教師在課前從網絡上下載了一段關于海底世界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初步感受海底世界的奇異、美妙。果然,學生觀看視頻時頻頻感嘆:“海底好美呀!海底動物好可愛啊!真想去海底看看!”學生對奇妙的海底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學生也是興致勃勃,帶著好奇心與同伴一起探索海底世界的無窮魅力。
(2)動畫助理解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常常會遇見“攔路虎”,若不及時掃清障礙,學習就會止步不前。此時,教師的高效指導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采用多種方式使重難點知識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而引入動畫就能將原本枯燥無味、相對抽象的文字內容變得具體可觀,便于學生理解。
(3)情境生共鳴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并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生字詞,還要讓學生讀懂文章的內涵,從中獲得啟發,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想要讓學生真正讀懂課文,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就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貼近文本,貼近學生生活。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海底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僅憑借語言文字學生是無法直觀地感受到它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于是,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同時基于這篇課文科普性強的特點,在網上搜集了豐富的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資料,并按一定的鏈接方式制作成了課堂教學網頁。課堂上,當講到海底各種各樣的聲音時,教師就點擊鏈接播放對應的聲音;當講到海底動物各種各樣的活動特點時,教師就點擊鏈接播放對應的動畫;當講到海底植物的差異和豐富的物產時,教師就點擊鏈接播放對應的圖畫。學生很高興,學習起來效率也很高,通過觀看相對應的資料,學生走進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讀懂了文章中的抽象語句,加深了對海底世界的認識,對全文的中心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產生了共鳴。
(4)拓展引思考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因此,學習語文不能光靠課堂,也要注重課外知識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文本特征及學生發展需要,適時地在課堂上留下一些疑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探索。
例如,在教學《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時,在最后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利用納米技術,你會把它運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呢?顯然,這是一個自主探究的開放性問題,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力與想象力,學生對此充滿興趣。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引下,學生利用網絡查找納米技術在衣食住行方面運用的相關資料,再自行篩選整理出有效信息,然后將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交流討論,教師再適時加以評價。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享受到了自主探究、自由討論的學習過程,還獲得了思維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兩得。
(5)評價增活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兒童的這種需要更為強烈。”事實上,教師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兒童的這種需要。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后,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正面評價。借助“問卷星”平臺,教師能隨時關注每一位學生。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問卷星”設置相關題目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借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進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能夠有的放矢。課上,教師可以采用“問卷星”隨機點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針對一些精彩回答,教師可以給予“你是閱讀小達人”“你的思維真活躍”這類激勵性評價;針對一些不完善、尚需補充的回答,教師則給予“上課要專心聽講哦”“聲音可以響亮些”這類糾錯性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越來越高,學習興趣也越發濃厚。
3.活用信息技術,課后勤溫故
課后作業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反饋,能夠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傳統作業總是把抄寫和默寫放在首要位置,作業量大、作業形式單一的機械化模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和抵觸情緒,導致作業保“量”不保“質”,而且當天布置的作業一般都要第二天才能得到反饋。所以,教師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水平布置線上作業。
例如,課后采用“一起作業”App幫助學生鞏固生字詞和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限時限量的線上作業,學生可在家長的引導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提交作業后,教師的意見會實時反饋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加深了印象,對存在偏差的認知也進行了及時糾正。這樣一來,全班學生的作業都會即時反饋到教師處,教師當天就能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并能根據作業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作出調整,有效避免作業反饋延遲的問題。針對開放性和延伸性較強的作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微信群和QQ群,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共享。比如復述故事,可以讓家長幫忙錄制孩子復述故事的片段并發送到微信群或QQ群,背誦課文段落的作業也可以讓家長通過語音進行分享。這樣不僅方便教師及時檢查作業情況并反饋,也能讓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是當今教育發展的趨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轉變觀念,提高信息素養,提升運用網絡信息資源輔助教學的水平,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始終保持這份樂趣,真正愛上語文,享受語文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