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鶴,襄陽高新區紫貞街道春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曾獲湖北省“社區建設先進工作者”、襄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等。
大家好!我叫王鶴,來自襄陽高新區紫貞街道春園社區,我是一個愛美愛打扮的女生,同時也是一個愛哭鼻子但依然奮戰在一線的社區書記。
2012年6月,了解到家門口的社區見習崗正在招聘,我便前來試試。一次在城中村一戶居民家里巡查時,發現大媽燒的煤爐子、撿的廢品存在安全隱患,我善意提醒,卻換來大媽謾罵,認為我小題大做。
回想起自己大學學的設計專業,曾兼職模特禮儀工作,對比現在同學們對我“居委會大媽”的笑稱,當時心情異常復雜。
居委會的前輩們勸導我,做居民工作,哪有一帆風順,受點冤枉氣很正常。后來遇到的事情多了,我處理群眾問題的心態反而好了起來。
我發現,原來化解居民訴求與矛盾有很多技巧,“至少語氣要熱忱,態度要熱心”。社區瑣碎的工作,如同“煉爐”一樣,讓我迅速成長。
春園社區是高新區成立的第一個社區,也是城市最中心的社區。2019年10月,我來到春園社區,擔任社區書記一職。為了盡快熟悉工作,我把13個轄區單位和27個居民小區一一走遍,漸漸成為了社區的“活地圖”“活檔案”和“活戶籍”。
春園社區老年人多,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覆蓋面有限,住得遠的老人要步行20分鐘才能到。
要想實現“居民不出家門,服務就在門口”,我琢磨著要把服務的事做實做細。
之前,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要辦理老年優待證,需要逐級上交身份證,至少需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和同事們四處協調,從湖北省老齡問題研究中心引進一臺老年優待證制卡機,聯系專人進行安裝調試。
現如今,居民到“紅色驛站”出示身份證,只需要由社區工作人員現場代辦,一分鐘不到就可以辦理一張老年優待證,大大節約了居民時間。
為方便群眾在社區生活,我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轄區資源,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小區“雙報到”黨組織共商共建,先后建設了6個各具特色的“紅色驛站”。
“紅色驛站”雖小,但可以提供一杯水、一把傘、一張椅等多項“微服務”,還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增設了血壓檢測、燃氣繳費、水電代辦、圖書借閱等項目。快遞小哥和環衛工人經常來驛站休憩,老年人會到驛站學習操作手機、下載歌曲。
同時,我還用心記錄下居民們的心愿和需求。從困難家庭孩子想要的一個新書包,到高齡老人需要的助行器;從對孤獨癥患者家庭的關愛守護,到對癌癥患者的關心幫助,我都竭盡全力去實現他們的“微心愿”。
當社區高齡老人魯婆婆在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助行器時說:“小王書記啊,看到你們在,我就知道黨組織還惦記著我們這些老人吶。”
一轉眼,我在社區工作12年了,從大學畢業步入社區工作的懵懂無知,到現在不知不覺愛上了社區工作。
以前說起社區,大家總是想起“居委會大媽”,可如今,“社區小姐姐”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多的“后浪”們來到社區“乘風破浪”,讓社區更與時俱進、更創新,充滿了無限可能。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探索便民服務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