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剛 涂有釗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區域競爭優勢和跨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安徽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截至2022年底,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達5687家,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1.6%,累計對全省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已成為推動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課題組以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為樣本,深入分析當前全省戰新產業上市公司的發展情況及突出問題,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提供參考借鑒。
截至2022年底,安徽A股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總數達到48家,較上年增加13家,占安徽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9.81%。其中主板2家,創業板20家,科創板19家,北證板7家;總市值達到1877.01億元,占安徽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44%;民營上市公司有37家,占比77.08%;202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679.72億元,凈利潤46.21億元,分別占安徽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5.53%和6.73%。
過去五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1.6%。其中,上市公司從5家發展到2022年底的48家,市值從141億元增長到2022年底的1877億元,規模和質量實現質的突破。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比重由2018年的4.85%增長到2022年的29.81%;市值比重由2018年的1.66%增長到2022年的10.44%。新增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占比例逐步提升,發展勢頭強勁。
從市值結構看,48家戰新產業上市企業總市值合計1877.01億元,平均市值39.10億元。市值在50億元以下有35家,占72.92%;市值在50-100億元的有10家;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有3家??梢钥闯?,中小市值企業數量居多,市值主要集中在50億元以下規模,市值較大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從行業結構看,4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相關服務業等產業。其中節能環保產業領域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達13家,占比28.89%,集中分布在先進環保產業,比如藍盾廣電、中環環保等。新一代新興技術產業上市企業達12家,主要集中在電子核心產業,以龍磁科技、芯碁微裝為代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上市企業有9家,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裝備領域,以皖儀科技、埃夫特-U為代表。新材料產業主要以大地熊、佳先股份等為代表。生物產業主要有山河藥輔、中科美菱等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等上市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有科威爾和安徽鳳凰兩家以新能源汽車配件、相關設施制造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相關服務業僅有富樂德1家上市企業。
近兩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市企業新增數量最多,兩年新增9家;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上市企業分別增加5家。
從區域分布看,4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主要分布在11個地級市,其中合肥市一城獨大,擁有26家,總市值合計達到1193億元,占比分別達到54.17%和63.56%。其他地市,上市企業數量大多在1-2家左右,另有5個地市該領域尚處空白。戰新產業發展非均衡特征逐步凸顯,除合肥外其他區域,尤其皖北發展薄弱。
從創新情況看,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2年安徽4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30.23億元,平均研發強度為8.39%,高于113家非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研發強度(4.47%)。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加注重研發投入,致力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其中,研發投入最高的是科大國創,達到2.86億元,大多企業研發投入都在1億元以下,主要集中在1000-3000萬元;研發強度最高的為國盾量子,達到100.76%,八成以下的企業研發強度在10%以下。
近年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數量、規模持續壯大,實現質的躍升。但與長三角等其他地區相比,數量和規模體量還不夠大,特別是缺少引領性大企業。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區域共有611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48094.38億元,分別占區域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32.71%和21.24%。其中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及占本地A股上市公司比例均為最高,分別達到247家和38.90%。與長三角其他區域對比,安徽數量相對較少、占比相對較低。從中部地區看,安徽戰新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相對領先,高于其他區域,占比與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差別不大。


從市值規模看,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市值水平相對偏低,僅為39.10億元,遠低于上海的128.60億元和江西的127.56億元。表明安徽戰新產業上市公司整體市值規模偏小,體量不大。
長三角和中部區域中,市值超過千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有4家,分別是上海的中芯國際(1695億元)、聯影醫療(1459億元)、江西的晶科能源(1465億元)和江蘇的天合光能(1383億元)。安徽市值最高的華恒生物,僅為168.29億元,在長三角和中部區域中位列第73位。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戰新產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滬蘇浙等地。安徽缺少大的戰新產業上市企業,整體市值水平偏低,單個企業規模較小。
從主營業務收入看,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6億元,在長三角和中部地區位列第6位,排名靠后。主營業務收入最高的是江蘇的天和光能,為835.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破百億的有21家,其中湖南6家,浙江5家,上海、江蘇各3家,江西2家,安徽、湖北各1家。數據表明,安徽戰新產業上市企業整體主營業務收入水平相對不高,大企業相對缺乏。
從凈利潤看,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平均實現凈利潤0.96億元,相對長三角和中部等其他地區,平均利潤水平相對較低。從上市公司利潤排名看,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有29家,主要分布在滬蘇浙和湖南等地。安徽戰新產業上市企業凈利潤最高的僅為4.94億元,差距較大。企業大多上市時間較短,仍處于成長發展階段。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分布看,安徽與滬蘇浙等地差距顯著,特別是生物產業、數字創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上市公司數量嚴重不足。得益于資源優勢,滬蘇浙等地出現了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新材料等領域的上市企業,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中部地區看,安徽戰新產業上市企業分布較為均衡,多數產業領域上市企業數量相對領先,總數量在中部地區位居第一位。可以看出,安徽上市企業在戰戰新產業領域的覆蓋范圍還不夠廣泛,數量還不夠多,科技“含金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研發投入看,2022年,長三角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1.26億元。其中上海最高,達2.28億元。安徽相對較低,企業研發投入力度不夠大。從研發強度看,在長三角和中部地區9個省市中,安徽戰新產業上市公司研發強度位居第4位,前三位分別是上海、江蘇和湖北??傮w看,安徽戰新產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力度逐步增大,研發投入強度相對較高,但對比其他區域,企業研發投入力度還有待繼續提升。
作為安徽近60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優秀代表,戰新產業上市公司應當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加快提升發展能級,努力鍛造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特別是圍繞重點產業鏈,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空缺產業鏈,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高規格、高水平、高市值的“鏈主”龍頭上市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一是通過“以投帶引”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充分發揮合肥“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模式優勢,通過投資引育一批龍頭企業,撬動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數字創意等產業上下游發展,實現產業鏈整體提升。
二是做大做強“鏈主”企業。圍繞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優勢產業鏈,重點打造一批百億級、千億級“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努力做大做強產業鏈中核心“鏈主”上市企業。鼓勵“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不斷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發展。
三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貫徹落實安徽企業上市“迎客松行動”計劃,開展上市后備重點企業“小樹選育”行動。建立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對入庫企業進行行業標識和擬上市板塊標識,并進行動態管理。重點推動數字創意、新能源等產業領域相關企業上市,填補產業鏈上市企業空缺短板。鼓勵安徽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規范化發展,對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導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作者為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