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影視傳播的發展與普及對文學作品的創作和推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路遙的文學作品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被改編成各類影視作品后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本文從影視傳播對路遙文學創作的影響及其對路遙文學作品的推廣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探究,提出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之間應該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
[關鍵詞] 影視傳播? 路遙? 文學作品? 影響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0-0089-04
在全媒體時代,影視最直接的創作來源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影視作品不僅為讀者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便利,成為文學作品最直觀的宣傳,而且拓寬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渠道與方式,為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很多影視作品難以做到與文學原著完美融合,一些拙劣的改編甚至削弱了原著的文化精髓,誤導讀者,影響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
陜西作家路遙深入生活,用生命創作,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路遙的小說自問世后即被改編成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如《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以電影、電視劇、廣播劇等形式播出后反響熱烈,使得彼時在世的路遙開始關注文學作品的影視傳播效應,亦令原作受到大眾廣泛關注。由此可見,影視傳播對路遙的文學創作及其作品的推廣有著極大的影響。
一、影視傳播影響路遙的文學創作
影視傳播對路遙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電影《人生》及廣播劇《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對小說《平凡的世界》書寫方式的影響。
1.電影《人生》的“熱映”對小說《平凡的世界》書寫方式的影響
“路遙創作的《人生》一共有兩部,一部是為大眾所熟知的中篇小說《人生》,另一部便是電影劇本《人生》。”[1]由路遙親自執筆改編的劇本《人生》以故事片的形式甫一出現在大眾眼前,便引起極大轟動。影片用真實的鏡頭講述了1980年前后陜北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和目不識丁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情悲劇。在兩角錢一張電影票的時代,影片收獲上億票房,創造了票房奇跡,并榮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女主角吳玉芳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電影《人生》的影響力甚至輻射到國外,先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上映,并在1985年角逐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片大火后,小說《人生》又被改編成戲劇、廣播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出現在藝術舞臺上,評論小說作品和電影《人生》的文章多不勝數,在文藝界形成研究路遙的第一個高潮。
電影《人生》取得的成就激勵著路遙,他萌生了“寫一部規模很大的書”的想法。可彼時現代主義思潮彌漫文學界和評論界,大眾都追捧潮流,導致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黯然無光。路遙并不認同“現實主義過時論”這一論調,他認為文學作品是作家與讀者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家的工作絕不僅是為了迎合當下人們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作品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是否過時,讀者大眾才是真正的檢驗者”[2]。小說《人生》和電影《人生》在當時確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證明大眾仍然愿意接受并且歡迎現實主義文學。因此,路遙更加確信中國仍然需要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并決定用《人生》式的現實主義手法建構一部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毫無疑問,電影《人生》的“熱映”為路遙創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奠定了基礎,基于《人生》的寫作經驗,路遙可以游刃有余地駕馭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具體而言,電影《人生》從真實性、樸實性的角度出發,以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逼真的生活畫面,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平凡的世界》為準確地表現生活中矛盾沖突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也秉承真實性的原則,用現實主義手法展開敘述。《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后,路遙又創作了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講述《人生》成功發表后,他作為一個當代作家的創造和勞動該何去何從,即對《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做了具體而詳細的闡釋。總之,《平凡的世界》是對《人生》的超越,《早晨從中午開始》是對《平凡的世界》的禮贊,也是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總結。
2.廣播劇《平凡的世界》前兩部的“熱播”對小說第三部書寫方式的影響
小說《平凡的世界》共有三部,前兩部的出版和傳播過程充滿曲折。基于中篇小說《人生》所取得的成就,路遙對第一部的發表充滿信心,但作品卻遭到《當代》編輯部和作家出版社的拒絕。當時,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被認為是“時代的主流”,大眾不愿意看陳舊的事物,所以多數人追求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讀者也很難相信路遙依舊采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能創作出亮眼之作。幾經波折,第一部最終在《花城》雜志發表,發表后讀者少之又少,只有少數人肯定了它的價值。路遙頗受打擊,但他仍堅持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來完成第二部的創作。第二部完成后,沒有刊物愿意發表,小說仍然不被人們看好。
然而,路遙和葉永梅的一次偶遇和交談,促成了《平凡的世界》以廣播劇的形式播出。廣播作為20世紀80年代重要的傳媒,是一種依賴無線電波傳輸聲音信息的媒介工具,覆蓋面非常廣,傳播極其迅速,是大眾接收信息的重要來源,對聽眾的文化程度要求也很低,這是紙質媒介在傳播過程中無法企及的。機緣巧合下,《平凡的世界》于1988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李野墨為演播者,播出后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也促成作品與億萬聽眾的奇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特殊的方式推出了長達四個多月126集的《小說連播:平凡的世界》,聽眾來信如潮,大多認為《平凡的世界》教會人們生活,教會人們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改變了無數青年的人生道路。”[3]路遙也曾說:“非常感謝先聲奪人的廣播,它使我的勞動成果及時走到了大眾之中。”[4]廣播劇《平凡的世界》為小說打開了另一扇窗,讓小說有了“出頭之日”,以新的面貌重新和讀者大眾見面。
《平凡的世界》前兩部一經播出,打動了聽眾,更激勵了路遙,直接推動了第三部的創作。路遙也是自己作品的聽眾,他生前在《我與廣播電視》中這樣寫道:“小說前兩部在電臺播出的時候,我還帶著病悶在暗無日光的斗室中日夜兼程趕寫第三部。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日子里,每天歡欣的一瞬間就是在桌面那臺破爛收音機上聽半小時自己的作品……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那臺收音機莊嚴地喚起自己的責任感,繼續往前行走。”[4]路遙將廣播作為他創作第三部的精神支柱,是廣播給予了路遙強大的動力,使他更有信心采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完成第三部的創作。廣播劇播出時,“第一部用的是已在《花城》出版的作品,第二部用的是清樣,第三部用的是手稿,是路遙為了廣播加緊創作的”[5]。廣播劇用其獨特的傳播方式重塑了《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途徑,以“先聲奪人”的形態打開了文學作品傳播的大門,推動了小說作品和廣播劇的共同發展。
二、影視傳播影響路遙文學作品的推廣
影視傳播對路遙文學作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電影、電視劇及廣播劇的播出影響了路遙文學作品的傳播和發展。
1.電影、電視劇及廣播劇《人生》對小說《人生》傳播的影響
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自1982年發表后,就有許多媒體將其改編成電影、話劇、廣播劇等播出,“1982年《人生》在北京廣播電臺播出;1984年《人生》被改編成由孫道臨主持的7集同名廣播劇播出;1984年由上海話劇團改編成的同名話劇正式公演”[2]。廣播劇《人生》對小說作品的宣傳是路遙作品與廣播的第一次結緣。1984年,由吳天明導演的電影《人生》不僅獲得金雞獎、百花獎等多項國內大獎,而且是中國第一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影片,各大電影院連映40多天,每場都座無虛席,觀眾要反復觀看才覺得過癮。電影《人生》在當時有著極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新時代,引領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2]。
廣播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聲音符號有效推動文本進入“有聲化”階段。不同于紙質傳媒,有聲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學作品的接受普及度,滿足了多數人的需求。從傳播的廣泛性和立體性的角度來看,影視傳達的效果更加直觀,人物也更加立體和形象。1984版電影《人生》對小說的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影所積累的人氣效應帶動小說圖書市場,增加了圖書銷售量,擴大了讀者群。2009年,導演楊陽以小說《人生》為素材,拍了30集的電視連續劇,于2014年在央視八套(上午檔)首次播出,但反響平平,并未像1984版電影《人生》那樣引發轟動和熱議。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必須考慮多種因素,提升作品的質量才可能達到傳播效果。2023年3月20日,電視劇《人生之路》在央視首播,該電視劇由閻建鋼擔任導演,當紅明星陳曉(飾高加林)、李沁(飾劉巧珍)主演。時隔四十余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第三次被搬上熒幕,備受觀眾和書迷們的期待。《人生》一路走來,從紙質書籍、報刊到廣播改編的有聲節目,再到圖像時代的電影、電視劇,一步一步走進讀者大眾心中。
影視及廣播劇《人生》是小說的一張名片,對小說的進一步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知識青年紛紛追求路遙,成就了路遙的名氣,也推動了其文學作品的發展。電影《人生》讓更多人想要閱讀原著,著名導演賈樟柯就是在看過電影之后閱讀了小說《人生》,并表明《人生》對他的電影創作影響很大,《人生》讓他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他自己的人生[6]。這正是影視對文學的影響,對讀者大眾和無數立志奮斗人的影響。
2.廣播劇及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對小說《平凡的世界》傳播的影響
1984年,小說《平凡的世界》框架基本確定:“三部,六卷,一百萬字。這部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1985年,力求全方位反映中國近十年城鄉生活的巨大變遷,人物力求要近百人左右。”[7]路遙用獨特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展現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陜北農村與城市的面貌以及人物之間真實又復雜的情感。
1988年3月,《平凡的世界》以廣播劇的形式播出,傳播的范圍廣、速度快,連續播放了一百多天,直接受眾達3億人之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收到了許多聽眾的來信,《平凡的世界》在新千年聽眾點播‘精品展播中位居第一,在《小說連播》60年最具影響力的節目中居第八位,但在聽眾的心里它排到了第一位。”[8]在電臺編輯葉永梅的強力推薦下,《平凡的世界》得以順利錄制。可以說,正是由于葉詠梅編輯和李野默對路遙小說的把握與藝術加工,才成就了這部經典之作。廣播把《平凡的世界》送進千家萬戶,為小說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0年,由潘欣欣導演的14集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陜西省評論界舉行座談會,稱贊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高品位的作品。”[2]2015年,由毛衛寧導演,佟麗婭、王雷等主演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再次熱播,口碑極佳。《平凡的世界》被改編為電視劇的形式放映后,對小說的傳播有利有弊:一方面,受眾更加多元化,更多的接受群體可以了解路遙筆下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和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路遙文學作品的傳播和發展,引發了新一輪路遙研究熱潮。另一方面,改編后的電視劇難免會和原著有些差別。例如,冰峰汽水、火車、香蕉等出現在劇中會讓觀眾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陜北的實際生活水平有錯誤的理解;劇中人物的方言偏向于關中話,與濃厚的陜北話有所區別,這會導致沒有閱讀過原著的觀眾對陜北方言產生誤解;此外,劇中人物情節設置不合理,直接造成網友對電視劇的抨擊。以上現象不僅會讓不了解陜北風土人情的觀眾對陜北文化產生錯誤的理解,也會影響小說的傳播效果,這正是影視作品改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總的來說,路遙的作品傳播力之強不僅受影視傳播的推動,還與作品自身的經典程度有很大關系,《平凡的世界》取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是激勵億萬讀者的不朽經典,受到讀者大眾的喜愛,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廣播劇及電視劇的播出,帶動了小說作品的銷量,使路遙的文學作品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影視作品需要與文學作品緊密結合,才能擴大傳播范圍、豐富傳播途徑、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也可多角度、多方面地融合其他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例如,《人生之路》尚未正式上映,微博、抖音和公眾號等各個平臺就有相關劇集信息的發布,當紅明星主演也為電視劇增加了熱度和流量,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參與討論,擴大了受眾群體,為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現如今,網絡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人們可以通過多種APP了解路遙的作品,在QQ音樂、喜馬拉雅或公眾號等平臺都可以收聽由專業團隊傾情打造的有聲書,舒緩的音樂、真實的情境吸引了大量聽眾,這一傳播方式是對廣播的延續又遠遠超過廣播。
三、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良性互動發展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兩者存在近似于“詩”與“畫”的區別,作家創作的文本是“詩”,而依照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則是“畫”。文學作品是作家運用語言符號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讀者通過文字閱讀來建構人物形象,讀者對于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需要仔細揣摩和反復推敲,才能深刻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相比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所描述的藝術形象更加直觀,觀眾只需要視聽結合,略加思考就可以直觀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文學和影視盡管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二者都屬于敘事藝術,都反映了某一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活,二者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文學創作為影視作品提供了優質的素材,影視作品對文學作品的發展起著宣傳和推廣作用。
文學作品是特定時期的文化產物,是一個時代社會內容的反映。改編是對文學作品的二次藝術加工,改編的過程不僅要基本保留原著的風貌,還要考慮當下的時代特征。影視作品應當與大眾的審美需求相適應,使觀眾對文學作品有更新的認識和解讀。因此,對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要秉持尊重文學作品的態度,要忠于原著,體現其原始性和純粹性。
如今,影視文學飛速發展,大眾可以通過影視傳媒快速了解某個作家或作品,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促成了文學作品自身的發展,也為影視帶來一定效益,因此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并不存在誰取代誰或者誰依賴誰的問題,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之間是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二者應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永東,任霄.論電影《人生》對小說文本的改編[J].電影文學,2010(2).
[2]? ? 馬一夫,厚夫.路遙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3]? ?張佳韻.淺析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影視改編[J].參花(下),2017(11).
[4]? ? 路遙.我與廣播電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5(8).
[5]? ? 張瑋.電臺廣播與當代文學生產[D].開封:河南大學,2017.
[6]? ? ?路遙.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7]? ?侯業智,惠雁冰.《人生》的文本變遷與傳播紀實[J].社科縱橫,2016,31(8).
[8]? ?葉永梅.中國長篇連播歷史檔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郝亞梅,延安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