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梅,鄭 琰,高勤在,經 樂
(1.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南京同仁醫院兒科,江蘇 南京 211102;2.江西省高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 高安 330800)
兒童時期腸胃功能較弱且消化系統未發育成熟,故腹瀉在6月至2歲的幼兒中較為常見,以嘔吐、大便性狀及次數發生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1]。治療小兒腹瀉的重點是避免水和電解質的過度缺失,消除患兒炎癥,控制感染并加強對癥治療,防止不良反應發生[2]。蒙脫石散是一種腸道吸收劑,被吸收后可形成屏障對消化道黏膜起到保護作用[3]。常規方法為蒙脫石散配合飲食指導、降溫、補鋅、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可有效果改善腹瀉癥狀[4]。腸道菌群可減少致病菌入侵,有助于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合成,促進營養物質吸收[5]。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少病原微生物對胃腸道黏膜的傷害,降解毒素穩定腸道功能,從而改善腸道菌群變化、減少有害細菌滋生[6]。本研究旨在探討蒙脫石散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治療對小兒腹瀉胃腸道菌群、炎癥因子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月3月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南京同仁醫院收治的1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腹瀉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中的診斷標準[7];②患兒每日大便次數>4次且伴有輕度脫水、發熱等情況;③年齡為5個月至5歲;④治療前一周未使用相關藥物;⑤家屬對試驗無異議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所用藥物過敏;②患兒有精神類疾病;③患有重要臟器疾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100例患兒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個月~4.5歲,平均年齡(2.4±0.9)歲;病程18~60h,平均病程(31.5±3.9)h;腹瀉程度:輕型26例,中型19例,重型5例。試驗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6個月~4.5歲,平均年齡(2.6±0.6)歲;病程16~58h,平均病程(30.7±4.3)h;腹瀉程度:輕型25例,中型21例,重型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均衡可比(χ2/t值分別為0.040、1.307、0.974、0.231,P>0.05)。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1812L006)。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根據具體情況予以降溫、糾正電解質紊亂、抗感染、靜脈補液和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同時囑咐患兒家屬勿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對照組患兒連續服用蒙脫石散(江蘇萬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93243,3g/袋)3天,每日3次,<1歲患兒,1g/次;1~2歲患兒,1~2袋/d;>2歲患兒,2~3袋/d。試驗組患兒在上述基礎上聯合服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S19993065,0.21g/顆),每日1次,1顆/d,于飯后服用,且服用后需間隔2~3h再次服用蒙脫石散,蒙脫石散劑量、療程與對照組一致,連續服用3天。
根據《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對兩組患兒治療3天后的療效進行評價,內容包括治療有效率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8]。①痊愈:患兒大便次數及性狀完全正常,且無發熱嘔吐等其他臨床癥狀與不適;②顯效:大便次數下降2/3以上,性狀顯著改善,且其他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③有效:大便次數下降在1/3至2/3之間,性狀有所改善,且其他臨床癥狀好轉;④無效:大便次數、性狀及其他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其中治療有效率=(全部-無效數)/總試驗數×100%。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記錄兩組患兒脫水、腹瀉、嘔吐、腹痛好轉時間及大便次數、體溫復常時間。
胃腸道菌群指標:對兩組患兒治療3天后的大便進行菌酯化檢查,檢測患兒益生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及致病菌(大腸桿菌)含量的變化。采用無菌竹簽將患兒新鮮糞便裝入收集袋后分離益生菌株與致病菌株,腸道致病菌增菌與分離培養根據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WS271-2007)及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診斷標準(WS287-2008)進行。
于治療前和治療3天后抽取患兒空腹靜脈血,置于未涂肝素鈉采血管中,靜止30min,常溫離心(3 500r/min)10 min后分離上清液獲得血清,將其置于-80℃的冰箱中待測。①炎癥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患兒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嚴格按照ELISA試劑盒(購自美國B&D公司)說明書進行操作;②血清神經遞質水平:采用ELISA測定P物質(substance P,SP)、5-羥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嚴格按照ELISA試劑盒(購自美國B&D公司)說明書進行操作;③腸屏障功能指標: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內毒素、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及D-乳酸(D-lactate,D-Lac)水平,嚴格按照內毒素試劑盒(購自廈門鱟試劑實驗廠有限公司)及DAO試劑盒、D-Lac試劑盒(購自美國Sigma公司)進行操作。

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32,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試驗組脫水、腹瀉、嘔吐和腹痛好轉時間及大便次數、體溫復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t值介于9.980~31.829之間,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腸道菌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益生菌數量較治療前均上升,致病菌數量下降,試驗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量多于對照組,大腸桿菌數量少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3.420、17.867、15.254,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道菌群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IL-6、hsCRP、TNF-α均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9.691、27.669、5.764,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SP、5-HT、NPY均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10.818、2.803、3.175,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腸屏障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內毒素、DAO、D-Lac均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4.000、3.710、5.089,P<0.05),見表6。

表6 兩組腸屏障功能指標比較
腹瀉是幼兒較常見的疾病,可引起患兒腹痛、嘔吐、脫水,更嚴重導致患兒出現鹽水失衡的情況甚至威脅其生命[9]。由于幼兒免疫力低、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且胃腸道菌群還未建立完全,易受到細菌侵擾,患病時病原菌一旦入侵破壞胃腸道菌群,腸道功能的損傷可影響患兒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加重患兒腹瀉,長期未治愈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及生長發育[10-11],故采用安全高效的方式阻止病情發展以避免患兒因免疫功能受損、營養缺失、機體脫水最終導致死亡具有重要作用[12]。蒙脫石散雖具有一定療效,但使用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存在一定局限性。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同樣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本研究將蒙脫石散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對腹瀉患兒進行治療,結果發現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脫水、腹瀉、嘔吐、腹痛好轉時間及大便次數、體溫復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兩者可顯著改善腹瀉患兒癥狀并提升療效。分析原因為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于健康人體,這些微生物被分為兩類,一種是致病菌一種是益生菌[13],人體健康與腸道菌群平衡密切相關,若機體產生疾病,腸道菌群平衡受到影響進而加速病情發展[14]。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的三種主要活菌可對患兒胃腸道致病菌生長進行抑制,改善其腸道菌群失衡情況,加之蒙脫石散主要成分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粉覆蓋胃黏膜表面起到的保護作用,兩者聯合進行治療后療效更加顯著。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道菌群指標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胃腸道菌群中益生菌數量較治療前均有上升,致病菌數量均有下降,但試驗組益生菌上升數量顯著多于對照組,致病菌下降多于對照組,提示蒙脫石散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能夠有效地改善胃腸道菌群,究其原因,蒙脫石散為一種網狀的雙層結構,可覆蓋并保護胃腸道的局部位置[15]。長型雙歧桿菌、糞鏈球菌和嗜酸乳桿菌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主要成分,可幫助患兒調整并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致病菌[16],增強患兒抵抗力。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兩種方法聯合能更加快速地消除患兒體內炎癥因子,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蒙脫石散后可在患兒腸道內將有益菌快速引入,抑制致病菌入侵與定植進而促進正常菌群恢復[17];與此同時,正常菌群代謝的乳酸與抑酸降低腸道酸堿度,促進腸道免疫及運動功能恢復,形成腸道保護層,提升患兒免疫力,減少腸源性毒素釋放[18];另外,兩者聯合可促進胃腸道分泌抗體,使患兒免疫力得到提高進而減少促炎因子釋放[19],因此炎癥因子水平降低。
兩組血清神經遞質水平、屏障功能指標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神經遞質水平、腸屏障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SP、5-HT、NPY、內毒素、DAO、D-Lac均有下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提示兩者聯合可顯著降低神經遞質并改善腸屏障功能。5-HT廣泛存在與胃腸道與神經系統中,可促進胃腸道蠕動,故水平升高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腹瀉癥狀;SP結合神經激肽受體可促進腸道蠕動,刺激胃腸道黏膜分泌水電解質進而引起腹瀉;NPY在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細胞中分布較為廣泛,可通過作用于相應受體促進神經遞質釋放達到調節腸道運動的作用[20],但其水平升高會導致患兒出現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兩者聯合治療后患兒5-HT、SP、NPY水平均下降,說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蒙脫石散可有效下調5-HT、SP、NPY水平,調節腸神經遞質水平。另外,蒙脫石散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結合,優化與修復腸黏膜屏障功能;患兒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后,有益菌在體內大量繁殖,抑制與拮抗致病菌繁殖,在患兒腸表面形成菌群屏障并對腸黏膜上皮結構進行修復,因此患兒腸屏障功能得到保護與改善。
綜上所述,較單一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獲益更佳,對胃腸道菌群也能更好地進行調節,更快降低患兒體內炎癥因子水平、降低神經遞質并改善腸屏障功能。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腹瀉患兒為一個醫院的樣本,數據代表性欠缺,擬在下階段擴大樣本量后設計更嚴謹的臨床試驗持續補充及完善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