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上海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總結本市實施“三園工程”以來取得的成效,謀劃今后五年新一輪“三園工程”工作。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們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確立了以建設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的“三園工程”為我市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五年多來,我們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整體謀劃、實行機制創新、注重黨建引領、完善頂層設計,每年制定重點任務清單,實施“掛圖作戰”,發布鄉村振興指數,促進各涉農區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充分凸顯了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走出了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鄉村振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亮點頻出,在全國率先探索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注重提升風貌、產業導入和連片布局,目前已建成90個示范村,到今年底可望建成112個示范村。農村人居環境水平邁上新臺階,將“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工程”列入市委民心工程,突出全域整治、系統優化、標準升級,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測評中獲全國第二的優異成績。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穩妥推進,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設計平移、上樓、貨幣有償退出三種路徑,累計推進5.2萬戶農民相對集中居住。
綠色農業顯水平,打造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30%。規模農業顯效益,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2021-2022年實現到位資金202.9億元,推動建設了正大、先正達等一批現代化農業項目;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65家。科技農業顯實力,建成“1+N+X+數字底座”的數字農業架構,大力發展種源農業,“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推進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和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13%,走在全國前列。品牌農業顯美譽,加強農商合作,開展評優推介活動,培育20個農產品知名品牌,暢通地產農產品產銷對接渠道。
農村綜合幫扶不斷深化,第二輪幫扶圓滿收官,建設17個“造血”項目,全市6.5萬戶10萬人生活困難農戶實現精準幫扶全覆蓋。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總資產達6878.5億元,積極承擔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國家改革試點任務。鄉村和諧生活日益顯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體系,持續提升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農民就業增收持續向好,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3萬余名,積極拓寬農民非農就業渠道,2022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729元,繼續名列各省市前茅。
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有一些短板瓶頸問題有待解決。一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打得響的知名農產品品牌還不多;科技型農業企業占比較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還不足。二是鄉村建設維護成本較高,規劃撤并村缺乏分類指導政策措施;農民建房管理監督有待進一步深化,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進度亟需加快。三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渠道還不多,近、遠郊農民收入的區域不平衡性較為突出;集體經濟以物業資產和土地出租為主,集體經濟發展轉化為農民增收能力還不強。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認真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的好經驗好做法,圍繞加快超大城市城鄉融合發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認真謀劃新一輪“三園工程”。“美麗家園”更加突出“和美”;“綠色田園”更加突出“多彩”;“幸福樂園”更加突出“共富”。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整體提升、彰顯特色、拓展內涵,打造都市里的鄉村、鄉村里的都市,使農業更加綠色高效,農村更加和美宜人,農民更加富裕安康,讓郊區鄉村成為更具都市范、江南韻、鄉愁味的城市后花園。
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將重點從五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我們規劃布局了3.6萬畝共12個現代設施農業片區,推進橫沙新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導種植業、養殖業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向片區集聚,力爭“一年有顯示,三年見成效”。編制完成建設方案和郊野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空間布局、土地利用、鄉村風貌和生態環境等關鍵問題,夯實規劃基礎。研究規劃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將12個片區納入自然資源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完善設施農用地備案和建設用地“點狀供地”等管理辦法。集中力量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針對種植品種、生產線、建造工藝、節能降耗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開展攻關,增強自主研發能力,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我們將以新質生產力為導向,讓科技和服務結合起來,推動傳統農業產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搶占農業科技新賽道,重點在生物育種、生物制造、溫室制造和植物工廠等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試點推進農業科研院所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浦東“張江種谷”、奉賢農業科創谷、崇明農業“硅谷”等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盤活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構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金三角發展模式。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完善以產業需求導向的項目立項機制與管理制度,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提供保險服務,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盡職免責制度。
我們將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投資建設,形成政企結合、市場主導的投入機制和經營機制。構建多元投入機制。公益性設施主要由財政資金投入建設,重點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鄉村產業項目主要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加大農業農村招商力度,做優做精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設立上海市鄉村振興投資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實施市場化運作,投資具有一定的收入來源或能形成一定的具有經濟價值、權屬明確的資產資源。形成示范村建設新范式。優化示范村建設手法,從原來“點”向片區化轉變,統籌考慮示范村建成后的運營和管護成本。推廣和應用以工代賑、積分制等有效形式,鼓勵和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示范村建設。將審批制轉為驗收制,實施先建后補;建立淘汰機制,通過定期跟蹤評估,對起不到示范作用的適時“摘牌”。
我們將努力形成貼近市場、充滿活力的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機制,持續提升集體資產增量、收益分配總量、凈資產收益率。明確發展重點,打破路徑依賴。近郊和中郊地區要鼓勵集體經濟發展健康養老、農業休閑、創意辦公、白領公寓等新型產業,逐步改變物業資產占比過高的現狀。遠郊地區要充分利用全域土地整治、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農村結對幫扶等綜合平臺,盤活存量集體土地資源要素,打造優質“造血”項目。推廣奉賢區“百村”系列公司的做法,通過“國集聯動”等方式,提升管理運營水平。加強監督管理,實現良性發展。升級改造農村“三資”經營管理監督平臺,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機制。以農村產權交易流程規范化試點為契機,加快交易平臺建設,實現交易行為和市場“溢價”有效統一。優化分配制度,體現公平合理。在增量上區別對待,收益向現有成員傾斜,存量部分的收益兼顧所有成員。鼓勵涉農區加大鎮級收益的分配力度,探索鎮級集體收益優先分配給老年農民的途徑。
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業農村改革的核心。我們將積極探索推進“三塊地”改革的路徑和模式,為國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累經驗。承包地方面,提前謀劃第二輪延包到期后續包的新政策,保障承包權,完善經營權。宅基地方面,指導有關區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形成一系列制度性成果。推進宅基地及其上房屋確權登記。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多種模式和市場化退出機制,顯化宅基地的資產性價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配合市規資局加強對有關區的指導,加快推進改革試點,為下一步全面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打好基礎。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契機發展非農產業,做到既保護農民利益,又激發市場活力。
我們將按照會議精神和市領導的講話要求,確保圓滿完成今年既定的各項工作,認真謀劃明年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全面推進第三輪農村綜合幫扶,努力把大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到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