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妙敏
(廣東新粵交通投資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410)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主要由光源、燈具、控制系統、供電系統和配線系統組成。光源的選擇直接影響照明效果和能耗,常用的光源有高壓鈉燈、金屬鹵化物燈和近年來日益流行的LED 燈[1]。其中,LED 燈以其高效節能、壽命長、光色性能好的特點成為主流。燈具設計則需考慮防塵、防水、耐沖擊等因素,以適應隧道內復雜的環境條件。控制系統包括了基礎的開關控制和先進的智能控制系統,后者能根據外界光線條件和交通流量自動調節光源亮度[2]。供電系統則保證了電力的穩定供應,通常包括主供電和備用供電兩部分。最后,配線系統負責連接各個組件,保證電力和信號的有效傳輸。典型的LED 隧道燈功率在40~120W,光效一般在100~150lm/W。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配備的光源提供足夠的光照,確保司機在隧道內外的視覺連續性和舒適性。系統根據隧道的入口區、過渡區、內部區和出口區的不同照明需求做出相應設計[3]。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的能源消耗問題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高耗電量和效率不高上。傳統的照明系統,如高壓鈉燈和金屬鹵化物燈,雖然提供了足夠的亮度,但其能源轉化效率較低[4]。舉例來說,一條長2km 的隧道,若使用200 盞150W 的高壓鈉燈,每天運行20h,日耗電量達到600kW·h,按電費0.6 元/(kW·h)計算,日電費為360 元,年耗電量則高達219000kW·h,年電費高達131400 元。此外,這些傳統燈具的發光效率通常為50~100lm/W,遠低于現代LED 燈具的130~180lm/W。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不均問題嚴重影響駕駛安全。在隧道照明設計中,需考慮到不同區域的照明需求,包括入口區、過渡區、內部區和出口區。然而,由于設備老化、設計不當或維護不足,照明系統常常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光線分布不均[5]。例如,標準規定入口區照度在晴天可以高達4500lx,夜間則降至450lx,但實際測量可能發現某些區域的照度僅為300lx,遠低于安全標準。在過渡區和內部區,這種不均衡現象同樣存在。以內部區為例,標準照度為100lx,但實測數據可能顯示光照強度在50~150lx 波動。這種大范圍的照度波動不僅遠超標準允許的±20lx,還會造成司機的視覺適應問題。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的設備老化問題尤為嚴重。傳統的照明設備,如高壓鈉燈,雖具有較長的理論壽命(通常在24000h 左右),但實際使用中由于頻繁的開關和隧道內的惡劣環境條件(如溫度波動、濕氣、震動等),其性能會逐漸下降[6]。以一條長2km 的隧道為例,若每盞燈的實際壽命僅為設計壽命的80%,即19200h,考慮到每天約20h 的運行時間,這些燈具的實際使用壽命將不足3 年。而且,老化的燈具不僅光效下降(可能從100lm/W 降至80lm/W),還可能出現光色偏移,影響照明質量。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還面臨著嚴峻的環境適應性問題。隧道內部的環境條件復雜多變,包括高濕度、高塵埃、溫度波動等,這些條件對照明設備的穩定性和壽命構成挑戰。例如,隧道內的濕度可能長期保持在80%以上,這會導致電路板和連接部件的腐蝕加速,從而降低設備的可靠性。同時,隧道內的灰塵和污垢會附著在燈具上,影響其散熱效果和光效。假設由于這些因素導致燈具的故障率比標準情況下提高了15%,那么對于200 盞燈具的隧道,每年可能額外需要更換30 盞燈具,若每盞燈具的更換成本為400 元,則額外的年維護成本將增加1.2 萬元。
3.1.1 節能設計目標
節能是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優化設計的首要目標。主要通過采用高效率的LED 照明技術、智能照明控制系統以及光線調節策略實現。例如,選用平均光效達到150lm/W 的LED 燈具,相較傳統高壓鈉燈節能60%以上。智能控制系統可根據外界光照條件和車流量自動調整燈光亮度,通過這種智能調控,可進一步減少能耗20%。綜合計算,對于一個日均耗電600kW·h 的隧道,年節能量可達到131400kW·h,約合節能率40%。
3.1.2 智能設計目標
智能化是現代照明系統的關鍵特點,目標在于實現照明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這涉及使用傳感器和控制系統,實現對光照強度、車流量、環境條件的實時監測,并據此自動調節照明。例如,通過裝置光敏傳感器和車流量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能夠根據白天與夜間的不同光照條件和車流密度,動態調整照明強度,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
3.1.3 安全設計目標
安全始終是隧道照明系統設計的核心。優化設計需要確保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能提供充足、穩定的照明,以保障駕駛員的行車安全。這包括在隧道入口、過渡區、內部區和出口區設計合適的照明級別,避免強烈的光線變化導致司機眩暈或視覺適應問題。例如,通過精確設計,入口區的照明強度可在夜間提高至450lx,而內部區保持穩定的100lx,以確保駕駛員的視覺舒適和安全。
3.2.1 智能感應
智能感應技術的核心在于使用先進的傳感器,如光敏傳感器、車輛檢測傳感器等,以實時監測隧道內外的光照條件和車流量。例如,光敏傳感器能夠檢測日光強度的變化,車輛檢測傳感器則用于監測車流密度。在隧道入口安裝的光敏傳感器能夠在100~10000lx 精確測量光照強度,而車流量傳感器的檢測準確率達到98%。這些傳感器的數據將為照明系統提供實時的環境和交通信息,從而指導照明強度的調整。
3.2.2 自動調節
基于智能感應技術收集到的數據,自動調節技術路線通過集成的控制系統自動調整照明強度。控制系統根據傳感器反饋的環境光照強度和車流量,動態調節隧道內的照明水平。例如,系統可以設定在日間光照強度高時自動降低隧道照明強度,而在夜間或低光照條件下增強照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控制系統需要具備高度的計算能力和快速的響應速度,確保照明調整與實際條件同步。
3.2.3 遠程控制
遠程控制技術使得隧道照明系統的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通過建立一個集中的控制中心,可以遠程監測、調整和維護隧道照明系統。這包括實時查看照明系統的工作狀態、調整照明策略、及時響應故障等。控制中心可通過遠程接入方式,在發現某段隧道照明故障時,迅速調整或關閉相關燈具,同時派遣維修團隊。遠程控制系統的實施需要依賴于穩定的通信網絡,若使用4G 或5G 網絡,其數據傳輸延遲可以控制在50ms以內,確保迅速準確的響應。
3.3.1 硬件選擇
在硬件選擇方面,關鍵在于選用高效能、長壽命且適應隧道環境的照明設備。首選LED 照明技術,其具有高能效(130~180lm/W)和長壽命(可達50000h)特性。例如,對于一條2km 長的隧道,假設安裝200 盞LED燈,每盞功率為100W,這些燈具的總功率為20kW。與傳統高壓鈉燈相比,年節能量可達146000kW·h。此外,需要考慮燈具的防水防塵等級(至少IP65)以適應隧道濕潤、多塵的環境。同時,配備先進的光敏傳感器和車流量傳感器,以實現智能感應功能,傳感器的精度需達到±2%。
3.3.2 軟件開發
軟件開發的重點在于實現燈光的智能控制和遠程管理功能。需要開發一個集成的控制系統軟件,該軟件能夠實時接收傳感器數據,根據光照條件和車流量智能調節照明強度。軟件可以根據白天的強光自動降低LED 燈的亮度,而在夜間或低光照條件下增強照明。軟件還需具備故障診斷和遠程控制功能,使得運維人員能夠遠程監測和維護照明系統。軟件的響應時間不超過1s,以確保照明調整及時準確。
3.3.3 集成方案
集成方案的目的是確保硬件和軟件的高效協同工作,以達到最優的照明效果和系統性能。這需要設計一個全面的系統架構,包括燈具布局、傳感器部署、控制系統的集成以及數據通信網絡。在隧道每隔50m 安裝一組傳感器,每200m 安裝一組控制單元,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將所有設備連接至中央控制系統。這種布局可以確保照明系統的高覆蓋率和快速響應。此外,集成方案還需要考慮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以便于未來技術的升級和系統的擴展。
節能效果的評估不僅包括能耗對比,也涉及長期的成本分析。以2km 長的隧道為例,原系統使用200 盞150W 的高壓鈉燈,年耗電量為219000kW·h,按每kW·h 電費0.6 元計算,年電費約為131400 元。采用優化設計后,更換為100W 的LED 燈,年耗電量降至146000kW·h,年電費約為87600 元,相較原系統年節約電費43800 元。此外,LED 燈具的維護成本較低,假設原系統每年維護成本為10000 元,而LED 系統僅為5000 元,每年額外節約5000 元。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優化設計節能效果如表1 所示。

表1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優化設計節能效果
綜上,優化設計不僅在日常運行中實現節能,而且在長期運維中降低成本,整體經濟效益顯著。
照明效果的評估主要集中在光照均勻性和色溫適宜性上。優化設計通過精確的燈具布局和光學設計,大幅提高了光照均勻性。在優化后的隧道中,通過光照度測試發現,照明均勻度從原先的0.6 提升到0.8 以上,顯著改善了照明不均的問題。同時,采用的LED 燈具具有更好的色溫控制,色溫穩定在4000~5000K,與自然光接近,減少了駕駛員的眼睛疲勞和視覺適應問題。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優化設計照明效果如表2 所示。

表2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優化設計照明效果
通過實際駕駛體驗調查,發現優化后的照明系統提高了司機的舒適度和滿意度,降低了夜間行駛的安全風險。通過色溫和光照強度的精確控制,實現了更優的照明效果,同時確保了駕駛員的行車安全。
本文全面深入地探討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的優化設計,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先進的設計理念提高隧道照明的節能效率和光照質量。通過對現有照明系統的問題分析,本文明確了優化設計的必要性,著重從節能、智能、安全等方面闡述了設計目標,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優化后的照明系統在能源消耗上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采用LED 燈具和智能控制技術,大幅降低了能耗,實現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果。照明效果方面,新系統的光照均勻性和色溫適宜性得到了極大改善,提高了駕駛員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此外,系統的智能感應和遠程控制能力也為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不僅為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的優化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方案,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在未來工作中,可以進一步探索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以不斷提升隧道照明系統的整體性能,為構建更加安全、高效、環保的道路交通環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