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柘榮縣委宣傳部課題組
金秋時節,走進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城郊鄉靴嶺尾村,進村路口的一幅12.3米剪紙作品長卷《血汗筑輝煌》在秋日暖陽與青山翠木映襯下更顯氣勢恢宏,該長卷由省級剪紙非遺傳承人孔春霞老師帶領學員歷時4個多月完成,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收藏的唯一一幅剪紙作品。紅彤彤的“剪紙”既扮靚了村莊,濃厚了鄉村文化氣息,也激活了傳統村落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靴嶺尾村緊抓柘榮縣大力實施柘榮剪紙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程的契機,緊跟柘榮縣以“美學經濟”為引領,以剪紙產業發展為先導,帶動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思路,蹚出了一條“美學+剪紙+N”的發展新路徑,開始了美麗的蝶變。
文藝紅“剪活”一座傳統村落
一條條村道干凈整潔,一座座院落煥然一新,一副副面孔喜笑顏開,一張張剪紙點綴家園,“白墻灰瓦”中開出“剪紙大紅花”,不少來自周邊縣城的游客慕名前來參觀游玩,打卡拍照……徜徉靴嶺尾村,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美麗的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隨著美學經濟的逐步推進,鄉村作為美學產品富礦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靴嶺尾村立足縣域村情,以“柘榮剪紙雙創工程”作為頂層設計,堅持以“五個美麗”建設為抓手,規劃美學經濟發展戰略,激活剪紙文化資源。圍繞山水美學、農業美學、建筑美學等多個方面的鄉村美學,逐步搭建鄉村振興美學經濟的四梁八柱。
昔日的靴嶺尾村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山村,基礎設施差,產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為改變落后的現狀,確保靴嶺尾村美學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柘榮縣多次組織靴嶺尾村兩委等相關人員先后奔赴屏南、浙江等地學習,開闊眼界,拓展思路,經過多方實地調研和交流,提出“要把剪紙文化培育成為靴嶺尾村的村莊符號,用剪紙來規劃村莊的發展,打造出一個剪紙特色村”這一大膽想法。在識別“非遺剪紙”的重要價值基礎上,將“柘榮剪紙”作為核心引領內容,規劃美學業態。從規劃思路、保護范圍、相關場所、產業發展、制度保障等多個層面,促進剪紙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全力激活剪紙美學資源,再通過釋放剪紙美學影響帶動靴嶺尾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靴嶺尾先后引入了閩臺鄉建鄉創文創團隊、福建清華建筑設計院參與村莊規劃,為村莊剪紙美學發展科學定位。將剪紙元素融入靴嶺尾村的空間形態和建筑肌理,把村莊環境變為美學藝術環境。規劃初具雛形后,靴嶺尾村在上級資金支持下,累計投入1000萬元打造完善剪紙文化配套設施,通過剪紙裝置裝飾庭院立面、打造剪紙非遺工坊、發展剪紙“庭院經濟”、建設大師剪紙館等方式,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塑造剪紙鄉村文化之魂。
如今的靴嶺尾村,一棟棟灰白建筑與跳脫的紅色立面造型交織在一起,落日余暉從剪紙紋樣中傾瀉,將光影留于墻上,每個窗子都似乎在講述著不一樣的剪紙故事,營造出浪漫雅致的藝術美感。
泥土紅“激活”一眾“繡花張飛”
“墻上掛的這幅草莓剪紙真是太精致了!”前來剪紙傳習館參觀的游客紛紛稱贊。這幅作品正是出自靴嶺尾村的打石匠袁作干之手。兩手長滿硬繭的打石匠,潛心研究,把剪紙藝術納入日常生活之中,用心用情創作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剪紙“土專家”。
袁作干在外打石幾十年,一次回鄉契機,參加了柘榮縣省級剪紙非遺傳承人剪紙技藝班,自此,他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命運的齒輪也慢慢開始轉動,經過苦學不輟,他的剪紙技術愈發精進,創作的作品得到了導師和村民的一致好評,他自畫自刻,把生活的靈感薈萃于剪紙作品之中,鄉味濃郁,“張飛繡花”一度成為當地美談。
靴嶺尾村有著400多年的剪紙傳統,家家戶戶都會剪紙,逢年過節都會剪一些窗花來裝點門戶,長此以往也涌現出了一些剪紙老藝人。袁作干作為柘榮縣民間剪紙人才隊伍中的一員,見證并參與著剪紙在靴嶺尾村的傳承和賡續,他和其他剪紙藝人一樣,在農村生活中不斷地創新發展,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著這份精致的傳統文化。
“翅膀的花紋可以自行發揮,用點、線、鋸齒等紋路進行點綴”,在靴嶺尾村剪紙展示館,柘榮剪紙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金素清正在給村民講解剪紙技藝,只見她手中的剪刀優美地在半空中飛舞,很快一張普通的紅紙“變”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剪紙作品。
像這樣火熱的學習場景,在靴嶺尾村并不少見。這也是柘榮縣致力推動柘榮剪紙的保護和發展,堅持走“活化”“產業化”“大眾化”創新發展之路的生動實踐。
其實,在決定發展剪紙產業之際,靴嶺尾村就通過建立“導師幫帶”制、“文旅特派員”制度,引進孔春霞、金素清等柘榮剪紙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作為幫帶導師,開辦公益培訓150期,培訓7800人次,培育靴嶺尾村剪紙縣級非遺傳承人7人、剪紙能手31人,為該村發展剪紙產業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剪紙人才隊伍,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靴嶺尾村還以剪紙作品展覽形式鼓勵村民創作,舉辦諸如喜迎黨的二十大剪紙作品展、福虎福兔文化剪紙作品展等,一些民間剪紙藝術家受到鼓舞,重拾手藝,將美學與鄉村生活融于一體,塑造城市人最“向往”的美學體驗,同時也為當地百姓鑿開了致富創收的新通道。
具有當地特色的剪紙美學猶如投入山村的一顆顆小石子,漾起一灣灣漣漪,延伸影響到當地的產業、文化、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為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同時也讓靴嶺尾村的傳統農村、農民開始向美麗鄉村、美好農民蛻變,鄉村振興也呈現出濃郁的當地特色與生機勃勃的發展前景。
經濟紅“盤活”一條希望之路
“最初村民們只是將剪紙作為祈吉納福的載體,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剪紙已逐漸成為大家對美的追求和情感表達,靴嶺尾村的剪紙技藝在四百多年間的傳承中不斷發展、迭代,如今似乎開始順利融入‘商品經濟時代!”靴嶺尾村第一書記吳雪香說。
在美學經濟的引領下,柘榮縣加強對鄉村振興發展的多元探索,把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靴嶺尾村作為重要一環,優先在鄉村布局美學項目、政策資金和專家力量上給與傾斜,在鄉村建設中為其引入前沿的鄉建理念和優秀團隊,“金銀箔”剪紙技藝、星匠文創、剪紙工坊相繼落地,2022年,文創產品及其相關聯產品收入達300多萬元。村黨支部領辦的福領來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4家經濟實體,聚集起千家萬戶的“小剪刀”,對鄉村生活進行美學設計和內容創造,全村近60%村民自愿入股當“股東”,齊心“剪”出了一條文化“變現”的“新路子”,戶均增收2萬元。不僅促使鄉脈鄉愁得以留存,也推動了鄉土體驗產品的快速發展。
“以前,我和丈夫都在柘榮城關打零工,顧不上老人和小孩。如今回到村里,參與到剪紙培訓、剪紙創作、農家樂餐飲服務中,每個月收入很可觀,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村民張雪花笑著說。
談起現在的生活,村民袁水鳳大姐笑得合不攏嘴。“現在的生活太愜意了!周一到周五,我在星匠文創公司干點雜活,周末就回去開小賣部,接待游客,賺點小錢。”
此外,靴嶺尾村以柘榮縣創建省級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暨“中國慢城”建設為契機,扎實推進金牌旅游村創建,以全域旅游為抓手,以美學項目為載體,把剪紙村落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文旅、農旅產業開始深度融合,研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研學團隊紛至沓來,為小山村增添了幾分熱鬧,實現了由“美學+剪紙+產業”帶來的多元收入。如今,靴嶺尾村已形成了以“非遺剪紙”為主題的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產業鏈條。一張薄薄的紅宣紙,“剪”出了窮山村的希望,“剪”出了文化致富的發展道路,令人嘆為觀“紙”。
“剪出非遺驚世眼,裁來佳作富人文”,靴嶺尾村以美學體驗服務產業為頭部引領,實現對美學附加值產業和美學內容產業的協同帶動,在傳承與創新中將生產、生活融入剪紙,賦予剪紙藝術更具生命力的表達,繪就了鄉村振興的斑斕畫卷。靴嶺尾村先后獲評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金牌旅游村等諸多榮譽,相關工作探索經驗更是先后入選福建省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第二屆鄉村振興品牌節文化振興典型案例,得到社會的廣泛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