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晟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小學語文課本里學習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大多數國人都能隨口背上兩句。它不僅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孩子的成長,也為中華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節氣,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詩詞,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節氣與詩詞完美結合,從《詩經》中的那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已經開始。在悠長的歷史中,節氣不斷觸發詩人創作的靈感,而詩人們創作的詩詞又豐富了節氣內涵。
《一個節氣一首詩》就是一本將“節氣”和“詩詞”融為一體的書籍。作者章雪峰以四季為序,為每個節氣選定了他認為最般配、最登對的一首詩,并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輕松幽默的語言,將節氣和詩詞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帶讀者穿越時空,感受自然與文化的美。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從古至今備受人們重視。作者在寫立春時,先引用古代博物學著作《群芳譜》:“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再由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詩中的“春祀”發散開來,詳細解說古代立春日“祭春”“鞭春”“飾春”“咬春”等活動的具體內容。其中的“飾春”就是用與春天有關的裝飾物,來營造春天到來的氣氛。“人戴春勝,屋掛春幡。”“春幡”是把彩紙剪成懸掛或張貼用的小彩旗,以表達人們迎春的喜悅。春幡上一般寫“迎春”“宜春”“大吉”等字樣,或寫“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吉祥話。這些春幡可以貼在門楣或掛在樹枝上,從而使整個房屋或庭院呈現一派春意濃濃的迎春氣象。這些娓娓道來的節氣習俗,一下就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書中選取的詩詞,未必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作者生動形象的解讀,卻給讀者帶來新鮮的節氣體驗。比如大暑節氣,選的是白居易的《夏日閑放》,作者先對詩中“午餐何所有,魚肉一兩味”進行簡單直白的解釋:“中午吃的是什么呢?菜肴不多,但有魚有肉。”接著,作者拋出一個問題:“白居易午餐吃的魚是怎么做的呢?”為回答這個問題,作者根據史料,從唐朝食用魚的品種和主流吃法講起:“唐時,魚的產量豐富,而且被公認為可口美食。當時,食用魚的品種和我們今天差不多……唐人食魚,有‘膾法。所謂‘膾法,就是將魚肉細細地切成絲兒,經過調味后,直接生吃。這種魚肴,又叫‘魚鲙……唐人的‘魚鲙,色澤鮮亮、造型優美。如果加入橙絲拌之,稱為‘金齏玉膾。”
接下來,作者結合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分析他的吃法:“白居易似乎不大喜歡‘魚鲙這種生吃法,他的個人偏好是把魚煮熟之后的吃法。他在《初下漢江舟中作寄兩省給舍》中提到‘朝煙烹白鱗,在《晨起送使病不行因過王十一館居二首》中提到‘飯香魚熟近中廚,這都是把魚煮熟再吃的。”作者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重現詩人的生活場景與歷史現實,讓我們讀起來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詩歌呈現的意境中。
一個節氣一首詩,陸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描繪了立夏景象,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的思鄉之情,蘇軾《冬至日獨游吉祥寺》一詩中“井底微陽回未回”包含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人生智慧,梅堯臣“而今共唱新詞飲,切莫相邀薄暮天”向好友發出了共度大雪節氣的邀約……一個個節氣在一行行詩句中流動,吟誦令人口角噙香。每個節氣,都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節氣與詩詞背后的文化密碼,等你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