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市委宣傳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村優先發展。什么是鄉村振興?大家有活干、有錢賺,村里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富足,這就是鄉村振興……”近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山下鄉山下村的王口自然村,浦城縣新時代微宣講員徐藝超走進一片豐收的蘿卜地里,和村民們聊起了天,用接地氣的語言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讓群眾進一步了解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南平市,地處武夷山北段,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地,也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故里,這里風光壯美、底蘊深厚。近年來,南平市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力構建“五個一”理論宣講機制,在創新機制、搭建平臺、拓寬渠道、抓好隊伍上下功夫,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理論宣傳新格局,架起黨的創新理論通往群眾的橋梁。
聚焦機制建設,夯實宣講基石。主要圍繞“在哪講、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等問題,在探索建好陣地、做強隊伍、豐富活動、打造品牌、優化機制等環節,建立一套完善且銜接緊密的運轉高效的工作流程,總結、提煉并形成南平市理論宣講“五個一”機制,即圍繞建設一批百姓身邊的宣講陣地,打造一批百姓親近的宣講隊伍,開展一系列百姓喜聞樂見的宣講活動,推出一批百姓認可的特色宣講品牌,并建立一套百姓參與的宣講評價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壓緊壓實責任,形成工作合力,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活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提供機制保障。
聚焦首要任務,把握宣講方向。南平市各級宣講隊要牢牢把握并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首要政治任務,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充分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十八次深入南平調研指導,對南平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極具前瞻性、開創性和戰略性的重要指示,注重挖掘群眾身邊的感人事跡、先進模范典型,作為詮釋黨的創新理論生動素材、經典案例,通過專題報告、圍爐夜話、板凳“家”話、沙龍茶話、竹筏“暢”話等方式,運用鄉言鄉語進行宣講。今年以來,累計宣講3550余場,覆蓋19.9萬余人次,切實講活、講透新思想。
聚焦百姓需求,提升宣講效果。圍繞百姓對身邊陣地的需求,建立起由2200余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平市實踐基地實踐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成的線下宣講陣地。同時,在10個縣級融媒體中心移動客戶端、抖音平臺、喜馬拉雅有聲平臺和1636個“村村響”廣播開設“微宣講”專欄,推出微宣講音視頻作品500余個,打造群眾“掌心里”的線上宣講陣地。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動收集群眾對宣講主題的意見和建議120余條,及時解讀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惠民政策,介紹最新產業的發展動向,推廣實用的科學技術,傳授最新的生產技能,讓新政策、新技術、新技能更好地轉化為群眾的好生活。
聚焦活動開展,靈活宣講形式。南平市各級宣講隊結合群眾的生產生活,進一步靈活宣講形式。深入田間地頭宣講,并根據村民們的勞動生產習慣,將宣講搬到茶山、蔗田等地方,實現群眾學習生產兩不誤,如“松溪講習班”講師、渭田“山隱”茶葉合作社負責人走進了茶山,面向茶農講授松溪九龍大白茶種植、制作經驗。用文藝展演的形式,將理論微宣講與情景劇、合唱、舞蹈、戲曲等表演方式結合,讓“高大上”的理論變得接地氣、通俗化,既講出“溫度”又演出“熱度”,如武夷山市通過情景劇《流動的文明——竹筏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進行理論宣講,并嵌入休閑場所,在百姓家門口的廣場、納涼亭、廊橋、農家小院等地設置宣講點,靈活宣傳新思想和黨的各項惠民政策。
聚焦特色打造,深化宣講品牌。近年來,南平市以培育打造“福小宣·閩北講習班”宣講品牌為引導,定期舉辦宣講業務,運用進修、比賽展演、考察交流等活動,常態化組織“鄉土味”“煙火味”“人情味”宣講,有力推動發展特色宣講品牌。曾先后涌現出松溪縣鄉村振興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講習班(相關經驗做法被中宣部主辦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每日輿情匯報》刊發)、建陽區“福小宣·潭人說理”(獲評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邵武市“福小宣·邵武講習堂”、武夷山市“福小宣·溪言溪語”、順昌縣“福小宣·大圣新語”等一批具有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閩北特色理論宣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