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紅
本文以推薦參選河南省新聞界年度作品最高獎——河南新聞獎(報紙部分)的生態環境類新聞作品(2013—2023)作為分析文本,進行新聞敘事的內容分析。推薦參選評獎的新聞作品包括消息、通訊、言論等在內共計114篇。114篇參評新聞作品中有49篇新聞作品獲獎,其中特別獎1篇、一等獎11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17篇。通過對整體樣本的內容分析,探究地方主流媒體生態環境報道的新聞敘事特征,并對生態環境報道的動態演變特點進行勾勒。
河南省地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等重要山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要省份,在全國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作為生態大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做文章,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河南實踐,加快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河南,是河南省十年生態環境報道呈現出來的特點和亮點。
緊扣河南生態環境發展的重大主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策略和政府舉措,從大處立意、細處落筆,立體式呈現河南十年來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的新戰略、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
十年間,河南生態環境類新聞報道主題類別呈現出多元化與動態化態勢:強調推進綠色發展,經濟生態緊密結合;生態保護刻不容緩,水域濕地價值凸顯;綠色生活不容遺忘,監察工作不容松懈。
總體看來,2013—2023年10年間,消息作品在參評新聞作品中占比達到50%;在獲獎新聞作品中占比達到65.3%,在一等獎新聞作品中占比達到72.7%。消息在新聞報道中應是主角,輕視消息寫作是不可取的,不能將其當成配角。參選推薦與獲獎結果亦呈現出這一導向。
本文從整體文本的關鍵詞抽取、主題抽取這兩個維度對新聞稿進行新聞敘事的內容分析。從靜態層面和動態層面對關鍵詞抽取、主題抽取的分析,可分為推薦新聞作品文本(消息57篇,通訊54篇,言論3篇,總共114篇)、獲獎新聞作品文本(消息32篇,通訊16篇,言論1篇,總共49篇)這兩類分析。
其中新聞稿的每條文本都包含關鍵詞、主題兩個層面的數據,對新聞文本進行關鍵詞抽取 (基于TF-IDF算法)以及主題聚類(基于LDA模型)。
1.新聞關鍵詞靜態分析:生態環境報道的關鍵詞聚焦
2013—2023年十年間的生態環境報道,整體呈現出聚焦生態、濕地、黃河、環保、污染等與生態環境建設密切相關的關鍵詞。十年間的生態環境報道關鍵詞聚焦呈現出以下顯性特征:一是在服務大局上下功夫,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輿論支持;二是傾情關注改善民生,不惜筆墨助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做文章,扎實推進綠色發展理念。
2.新聞關鍵詞動態分析:生態環境報道的關鍵詞變化態勢
從按年份統計的關鍵詞提取來看,在十年間縱向比較中,排名前三位的報道領域:2013年依次是“秸稈”“禁燒”和“灰霾”;2014 年依次是“監控”“環境”和“鷺鷥”;2015 年依次是“停課”“放鞭炮”和“學生”:2016 年依次是“大氣污染”“城市”和“攻堅戰”;2017 年依次是“生態”“整改”“環保”;2018 年依次是“林場”“垃圾“生態”;2019 年依次是“白天鵝”“生態”“保護”;2020 年依次是 “生態”“水源”“風電”;2021年依次是 “生態”“黃河”“濕地”;2022年依次是 “生態”“紅嘴鷗”“濕地”;2023 年依次是 “生態”“生態環境”“黃河”。
這樣的提取結果呈現出,從2013年至今10年來形成的重要報道領域是: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報道、生態環境和動植物、重大科學發現、生態監察新聞熱點等。在生態環境傳播中,多元修辭手法是重要的環保勸服手段,[1]報道對“生態環境和動植物”的關注,尤其將一些特色保護動物作為正向代表性符號,已經交融到媒介形象圖景之中,強化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是一抹“綠”,對生態環境監測的關注,更體現出生態環境建設中資源與污染、環保與經濟間的辯證關系。
1.新聞主題靜態分析:生態環境報道的主題類別
從主題聚類的結果來看,十年間生態環境報道的主題可分為五大主題:推進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系統、綠色生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以及生態環境監測。
主題一:推進綠色發展。報道主要體現了生態環境的發展與建設,占總體樣本的51.4%。從關鍵詞來看,主要呈現生態文明、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等,比如文明、推進、黃河、濕地等。
主題二:保護生態系統。報道呈現對某個區域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主題聚焦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側重于地方政府及企業實施相關工程以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占總體樣本的32.2%。從關鍵詞來看,此類主題涉及南水北調、水資源、天然氣、主體工程等。
主題三:綠色生活。報道呈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活方式,側重于百姓生活的民生題材,占總體樣本10.9%。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主要是呈現移民、新能源、號牌等。
主題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報道側重對現有具體環境問題的解決,涉及更加細分的層面,如生物種類、生態保護足跡等,占總體樣本的3.2%。從關鍵詞來看,這類主題涉及紅嘴鷗、鷺鷥、醫療、足跡等。
主題五:生態環境監察。報道主要體現生態環境相關監管行為及懲處措施,聚焦生態環境保護中呈現出來的問題,占總體樣本的2.3%。從關鍵詞來看,主要涉及秸稈、禁燒、督查組、督查、灰霾、拆遷等。
2.新聞主題動態分析:生態環境報道主題類別及報道傾向的動態演化
(1)生態環境報道主題類別的動態演化。
從各個主題之下的關鍵詞以及回溯閱讀各個主題下的主要新聞文本發現,十年間河南報紙媒體關于生態環境的報道更多集中于主題一和主題二。其中主題一的報道呈現出均衡和增長的態勢。主題二的報道在2013—2014年間占比最高。
主題一主要為涉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政府以及國家層面的策略,主題二主要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政府舉措,主題一和主題二均屬于重大題材類。關鍵詞比較正式,關鍵詞偏向較為正向。主題三、四主要是更加具體和細分層面的民生、生物物種保護等,主題五是聚焦生態環境建設中呈現出來的問題。
從五個主題所占權重來看,報紙媒體對生態環境的報道呈現出一種立體式、科學、多角度的報道,更大權重聚焦于重大題材,既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描,也有對國家社會層面的宏觀描述。
本文重點關注分析十年來 “推進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系統”“綠色生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中,每年這五種類別生態環境報道主題的總數及演變軌跡。
縱向比較來看,生態環境報道主題類別十年來呈現的走勢特點有:一是“推進綠色發展”領域的報道數量從2013年到2023年總體上升,局部有所變化。其中2020年數量最多,2016年數量最少。二是“保護生態系統”領域的報道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20年數量最多。三是“綠色生活”領域的報道數量十年來呈平穩態勢。四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報道數量整體偏少。在樣本的其他主題類別中,也涉及對生態帶來負面影響的事件或現象的反思。
十年間,生態環境類新聞報道主題類別呈現出以下動態演化態勢:
其一,強調推進綠色發展,經濟生態有機融合。主題一“推進綠色發展”報道數量,超總樣本數量的三分之一。將生態觀念融入經濟發展之中的綠色發展,是在發展中推動生態與經濟的有機融合。
其二,生態保護刻不容緩,水域濕地價值凸顯。河南生態環境報道對“保護生態系統”主題給予極大關注,貼合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緊迫性。同時對濕地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均有側重,強調地方對綠水青山的保護。
其三,綠色生活不容遺忘,監察工作不容松懈。生態環境報道沒有忽視對百姓綠色生活的關注,對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綠色生活行為也有所涉及。在生態環境監察報道中對突發事件報道把握得當,能彰顯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和引領喚醒讀者的環保參與意識。
(2)生態環境報道傾向的動態呈現。
新聞報道中,受眾從不同的報道傾向中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和思考,河南生態環境報道十年間的報道傾向大致分為正面、中立和負面。經樣本統計,其報道傾向分布特征如下:
一是正面報道傾向的新聞作品數量最多。具體來看,正面報道主要集中在以“推進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生態環境報道中。主要呈現出生態環境風險背景下,政府及企業為努力降低生態環境風險,加大推動綠色發展的正向行為。
二是中立報道傾向的新聞作品數量位居第二。中立報道主要集中于以“保護生態系統”與“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主題的生態環境報道中。側重現階段的環境治理及生態保護行為,更加科學化地建構生態環境風險議題。
三是負面報道傾向的新聞作品數量較少。在以“生態環境監察”為主題的生態環境報道中,中立與負面報道數量較多,生態環境風險現狀通過此類報道進行客觀呈現。
主流媒體在培養公眾認知以及風險意識方面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做好上傳下達以及下情上傳的同時,要將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保持平等的位置。媒體組織要充分發揮自身風險預警的媒介責任,通過監督手段促進風險治理的進程,[2]在循序漸進中,通過報道的這些新聞事件使公眾樹立環境風險意識。
在推薦參選河南新聞獎的114篇生態環境類新聞作品中,有49件新聞作品獲獎,其中特等獎1篇、一等獎11篇、二等獎20篇、三等獎17篇。通過對獲獎作品的樣本統計分析,其關鍵詞提取和主題聚類分析的靜態特征和動態態勢均與整體樣本呈現出基本一致的特征與態勢。但就獲獎作品主題類別的分布和占比分析中,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現出獲獎作品的顯性特征。
在獲獎作品的一、二、三等獎以及特等獎作品中均呈現出主題一分布最廣。重大題材仍舊是新聞作品摘金奪銀的衡量標準。創新依然是新聞作品取勝的法寶。
獲獎作品中,唯一獲得特等獎的新聞作品集中于主題一類別,并未像其他作品那樣涵蓋一至兩個主題類比。特等獎作品《河南有個“塞罕壩”》旗幟鮮明,有恢弘氣勢,有微觀講述。整篇作品既單獨成篇,又主線貫穿。結合河南故事與河南例證,使用“總書記怎么說,河南怎么做”的一條主線串聯全篇,回應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對總書記戰略思想進行了深入闡釋與全面印證。
在獲獎新聞作品的一、二、三等獎以及特等獎作品中,均呈現出主題一占比最高的態勢,占比過半,達到52%。主題一屬于重大題材,主要為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以及國家層面的策略。一般來說,新聞作品如果抓住“三個重大”和“三個增加”,就容易獲得高等級的獎勵。“三個重大”即主題重大、典型重大、事件重大,“三個增加”即增加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新聞作品需要符合評選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就是主題鮮明、題材重大、內容真實、新聞性強、時效性強。[3]報紙尤其強調成功運用背景材料,語言文字生動,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通過新聞作品樣本的數據統計分析可見,在生態傳播領域,地方主流媒體并未局限于常規性報道和節點性報道,相關報道具有鮮明的主題類別和報道傾向,主題涉及廣泛,報道類型多樣。根據國家策略和政府舉措設置議程,十年間比較完整地把握各時期的“主導性話語”,報道主題與社會熱點相呼應,報道區域側重地域特色,報道傾向體現出塑造正面輿論的特質。
地方主流媒體生態環境報道新聞敘事的內容特征鮮明,生態環境報道強化了微觀敘事手段應用,折射出對人文性和貼近性的注重,推動構建綠色公共空間,打造生態環境建設對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