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和《河南日報》“何言”文章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世君
作為黨報的看家本領,重大主題報道在主流輿論引導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而大型政論文章則是重大主題報道的“重武器”,往往在重大時間節點,圍繞重大主題,進行系統性、權威性的論述,以其選題之重、視野之廣、分析之深、表達之厚,成為輿論定盤星、壓艙石,在新聞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黨報設置議題、引導輿論的重要手段。
在當前的新聞實踐中,大型政論文章就如“黃鐘大呂”,奏鳴著波瀾壯闊的主流輿論交響曲。比如,《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就是“以主流姿態切入主流議題,以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以主流話語塑造主流表達”,從而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主流敘述。[1]
《河南日報》多年來一直重視發揮大型政論文章的作用和價值,經常在重大會議前夕、重要歷史節點,圍繞重大時代主題或攸關地方發展的重大命題推出“何言”文章,并在深刻分析中設置議題,在充分論證中凝聚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何言”也成為《河南日報》一個知名評論品牌。此外,《湖南日報》的“晨風”、《湖北日報》的“楚言”、《新華日報》的“辛仲平”、《解放日報》的“申言”、《南方日報》的“南方宏論”等,也都是比較知名的政論文章品牌。
鑒于大型政論文章一般主題宏大、篇幅較長,既追求縝密的邏輯,也追求優美的文字,往往縱橫捭闔、氣勢磅礴,寫作難度比較大,相關要求比較多,已形成一定的寫作規律、規范和經驗技巧。經多年來屢次參與《河南日報》“何言”文章的寫作,并時常研讀學習《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等大型政論文章,筆者深切地體會到,要想創作一篇合格、優秀的大型政論文章,至少應該秉持以下三種意識。
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強烈的政治意識是黨報評論員的基本素養。評論員必須始終保持政治清醒,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站穩政治立場。這也是為什么說“優秀的新聞評論工作者,應該具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論家的頭腦”[2]。作為新聞評論體裁中政治性比較強的 “重武器”,大型政論文章的政治屬性不言而喻,最能體現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大型政論之“大”,不僅是因為篇幅長、視野廣,更主要的是因為主題宏大、立意深遠,因為能夠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能夠體現思想高度、理論深度和時代溫度。這并非是說要把政論文章寫成政治說教和政策宣講,而是要真正把政治內化為立論的準星,努力在行文中處處體現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以及牢固的政治立場。
大型政論文章的政治意識,突出體現在寫作主題和主線上。比如《人民日報》2023年6月4日發表的“任仲平”文章《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以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主題,縱論“兩個結合”“文化自信”等宏大命題,立意深遠、格局宏闊。
作為省級黨報,《河南日報》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始終保持清醒認識,自覺地成為省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河南日報》“何言”文章,更是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中心工作,站在發展改革的最前沿,緊跟省委的戰略思路,想大事、議大事、謀大事、辦大事,把力量凝聚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把社會輿論引導到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上來。
比如《河南日報》2023年6月30日刊發的“何言”文章《從河南讀懂中國》,開篇即引用了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到安陽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全文以“努力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化人、以文興業的新路子”為主題,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主線,用心用情做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宣傳闡釋,引導全省上下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理解認同,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主動性。
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河南日報》于2023年4月12日刊發“何言”文章《焦裕祿的自行車里藏著什么》,以調查研究為主題,闡釋了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和部署要求;《河南日報》2023年2月13日刊發的“何言”文章《沃野千里繪新圖》,論述了如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河南日報》2022年5月30日刊發的“何言”文章《風雨不動糧如山》,聚焦的是糧食安全話題……“大型政論不是個人抒懷的小文,不是低吟淺唱的散文,而是為黨立言、為人民發聲的雄文”[3]。大型政論文章,就是要在字里行間體現 “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責之重者”,體現為黨立言、為人民發聲的政治分量和思想含量。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而評論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在于問題意識。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能夠發現問題、直面問題,并進行中肯的分析和扎實的論證,便能成功地設置社會議題,有效地引導社會輿論,真正實現評論的價值。
大型政論文章的寫作,經常依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分析框架,往往切題時就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針對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闡釋、論證,目的在于推動問題的解決,實現以論促政、以文輔政。否則,“不敢針對問題解疑釋惑,不愿面對矛盾析事明理,說起來花團錦簇,論起來高歌猛進,焉能達到求同存異的要求,又如何發揮凝聚共識的作用”[4]?
《河南日報》2021年12月28日刊發的“何言”文章《高峰起中原》,論述主題是河南省委提出的“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文章分析問題時,尖銳地發問:“成都市武侯區,一環黃金地段,早在幾年前,行駛在高架橋上,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的招牌老遠望去格外醒目。看看成都,比比鄭州,我們的省科學院在哪里,有多少人能一口說出來?”“吉林一號,中國第一套自主研發商用遙感衛星組,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制。看看吉林,比比河南,除了少數幾張牌,我們手里又有多少真正叫響全國、閃耀世界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正是因為文章如此直面問題、直言不諱、自曝不足,以強烈的問題意識給人振聾發聵、當頭棒喝的感覺,有力地論證了河南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科學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這篇政論文章見報后,帶來了強烈的認知共鳴和巨大的認識提升,引發了河南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力呼應了省委中心工作,為地方發展戰略的推行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為《高峰起中原》的姊妹篇,《河南日報》2022年3月4日刊發的“何言”文章《創新突圍 唯有一拼》,開篇便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中原大省撫心自問: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四大發明的孕育者,為何在創新大潮中泯然眾人?經濟總量雄居全國第五,為何在全國創新版圖上默默無聞?坐擁一億人口,為何頂尖人才屈指可數?
經過這些氣勢非凡、發人深思的連珠炮式追問后,文章指出“為創新,河南拼了!”進而鮮明論述了“拼到底,拼的是人才”“聚人才,拼的是環境”等觀點,得出了“創新突圍唯有一拼”的結論,對于凝聚共識、鼓舞士氣、鼓足干勁,發揮了巨大作用。
大型政論文章的時代感,其實就體現在對于問題的把握上,這樣才能切中時代脈搏,介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讓文章在與時代命題、現實問題的對話中形成傳播力、產生影響力、綻放生命力。
雖然如今資訊獲取渠道日益豐富,媒體資訊平臺加速迭代,技術創新令人目不暇接,但越是“信息爆炸”,精品內容的價值便越發凸顯。最能吸引和打動讀者用戶的,最終往往還是精品內容。《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名篇之所以傳頌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是傾注心血打造的新聞精品。
黨報的大型政論文章往往發表在重大時間節點、聚焦于重大主題,不僅字數多、篇幅長,而且分量重、內涵深,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效應。也正因如此,大型政論文章往往寫作要求高、創作難度大,寫作周期長、修改遍數多,力求思想性、文學性兼具,嚴肅性、可讀性并存,必須把精品意識貫穿寫作全過程,精心構思、匠心創作、耐心打磨,方能成為精品佳作、時代力作。
為了讓每一篇政論文章都成為精品,《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采取了“七八條槍,七上八下,七嘴八舌”的寫作機制。[5]“七八條槍”,指的是寫作團隊的開放性,作品不是一個人的產物,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任仲平”文章《筑起我們新的長城》,有來自6個部門9位同志參加。《論三貼近》有7個部門13位同志參加。[6]“七上八下”,指的是修改過程的反復性,每篇文章必經多次修改,以至推倒重來,比如“任仲平”文章《筑起我們新的長城》,改了9稿,結構多次調整,段落再三修改,文字反復斟酌,題目是到了第六稿時才改定的。《走好全國一盤棋》,寫了近兩年,改了14稿。[7]“七嘴八舌”,指的是寫作過程的民主性,寫作團隊成員不分職務高低,資歷深淺,都是平等交流、民主討論。
“任仲平”文章之所以能成為著名政論品牌,幾乎每篇文章都讀起來縱橫捭闔、氣勢磅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精品意識,寫作時反復修改、字斟句酌,往往見報時已經走過千山萬水,歷經千錘百煉。正如任仲平寫作團隊所總結的那樣,“往往是幾個月的打磨,多少人的奮斗。一次、兩次……不斷地自我否定,又不斷地自我肯定,等著脫胎換骨,等著鳳凰涅槃”。
《河南日報》“何言”文章的寫作機制基本類似,每篇作品均需團隊協作、充分討論、精心修改。“何言”文章寫作團隊,多時七八人、少時三兩人,還經常跨部門、跨媒體配置寫作團隊。比如,《河南日報》2022年5月30日刊發的“何言”文章《風雨不動糧如山》,主題是糧食安全,為了增強文章內容的專業性,寫作團隊中除了幾位《河南日報》的評論員,還吸納了兩名《河南日報》(農村版)的資深記者參與。他們憑借多年農村基層采訪經驗和對糧食問題的長期研究,為文章貢獻了很多接地氣的觀點和材料,讓文章既具有國際視野、全局高度,也具有突出的針對性和貼近性,使這篇政論作品做到了“連天接地”。
對于大型政論文章的修改,河南日報社內部有個通俗的說法——“通稿子”,即由報社領導、資深編輯、寫作組成員圍坐在一起,逐句逐段唱校,大家逐段提出意見、討論修改,直到定稿。這個過程,又被稱為“掐稿子”。一個“掐”字,就將修改過程的曲折、反復展露無遺,經常會有句段、例子、邏輯模塊乃至全文結構推倒重來的情況。正是因為這樣精益求精地打磨,才能讓出品的政論文章有料、耐讀,獲得不凡的社會效果。
比如《河南日報》2023年6月30日刊發的“何言”文章《從河南讀懂中國》,最開始的標題為《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修改中寫作組認為這個標題太板正,就改為《唯有河南最中國》,后來又覺得這句話不夠得體,遂又改為《行走河南,何以讀懂中國》,最后覺得還可以再凝練,便定為《從河南讀懂中國》。
這只是“何言”文章修改標題的例子,對字詞句段的修改,更是經常“傷筋動骨”“死去活來”,往往是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就像《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的寫作過程一樣,“稿子一遍遍改,高度一坡坡爬,力度一層層上,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指向不斷明確、智慧不斷集中、資源不斷優化的過程”[8]。正因為這樣堅守精品意識和工匠精神,一篇又一篇大型政論文章才能成為精品力作,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在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中譜寫出濃墨重彩的篇章。
在當前的信息碎片化、輿論復雜化、傳播社交化的全媒體時代,尤其需要大型政論文章在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上響鼓重錘、積極作為,充分發揮輿論定音鼓、定盤星的作用。這就需要大型政論文章在寫作手法和傳播手段上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水平,力求 “連天接地”“春風化雨”,不斷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