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獻芬 莫薇霖
【摘要】本文以河池市金城江區第五小學為例,論述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創新的策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民族文化美育功能;以傳承、弘揚區域民族文化為切入口,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環節和“五育”全過程,構建“六融入六突出五結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模式,創新做好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5-0034-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1年,教育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聯合印發《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教民〔2021〕1號),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然而,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當前小學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多以課堂講授作為主要方式,或以活動代替專題教育,形式單一,甚至被窄化為民族歌舞、體育、手工等學習。這些教育形式不能滿足國家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亟須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破解實踐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河池市金城江區第五小學(以下簡稱金五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大美教育”育人體系建構中,聚焦民族文化美育功能,以傳承、弘揚區域民族文化為切入口,以精準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為抓手,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四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結合起來,與學校黨建、學校文化、常規管理、隊伍建設、教育教學、家校合作等深度融合,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五育”全過程,構建了“六融入六突出五結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模式,讓“尚美少年”育人目標更具民族特色,促使師生乃至家長牢固樹立“三個意識”“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
一、融入學校管理,突出長效性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提出:“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常態化機制。堅持不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深入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可見,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長效性機制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有力支持與制度保障。
金五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樹立目標化、自主化、特色化意識(“三個意識”),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督導評估管理體系,與教育教學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評估;抓好“三項管理”,即計劃管理抓常抓新,形成特色;過程管理抓活抓細,注重養成;效果管理抓點抓面,發展個性。同時,將理論學習與專題研討、技能培養與自主發展、常規工作與特色工作相結合(“三個結合”),把民族團結進步與民族文化教育列入師資培訓中,搭建教師學習、實踐平臺,通過主題行動學習、專題講座、民族技藝培訓等,增強教職工宣傳國家民族政策、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意識,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二、融入校園文化,突出滲透性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把國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要求融入學校的育人理念、培養目標,以此為統領和導向,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金五小不斷深化校園文化建設內涵,一是重視轉變理念,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育人理念滲透學校辦學理念中,以“深化內涵,提高品位”為原則,通過“學校文化大家談”沙龍等活動,讓學校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突出環境文化建設,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教育主線,做好“三個一”建設(即一景觀、一窗口、一陣地)。學校精心設計富有區域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門、窗、墻、廊檐、地板都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并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文化長廊、班級板報等播放民族團結進步歌曲、故事、專題報道,展示學生民族書畫、手工作品,營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氛圍。結合河池市優秀民族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學校把展示、教育、實踐以及民族社團活動、少先隊活動等整合為一體,建設了民族團結與民族文化教育體驗館·紅領巾之家、“莫一大王”文化展廳、河池“非遺”展廳等。通過“三個一”建設,拓展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空間,讓學生深入了解全國、廣西和本土的民族文化。
三、融入育人課程,突出系統性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是根據國家統一要求列入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專項教育,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達成民族團結教育的目標,就必須堅持專項教育與學科教學滲透融合、課堂教學與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相結合,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結合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
金五小聚焦課程育人,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以民族文化為引領,圍繞道德修養、文化科學、藝術審美、體質健康、實踐活動五個領域,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以“大美教育”視域下的民族文化美育課程的開發實踐等課題研究為依托,科學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資源,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構建民族文化美育課程,結合國家“雙減”政策減負提質的要求,形成“三研、四編、五美”民風民俗、民族節慶、紅色文化等12類民族文化美育課程,創新增設民族社團特色課程40多門,豐富了民族團結進步育人課程內容,有效地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尚美課程融為一體,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并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具有可持續性,滿足了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
以“互聯網+學科拓展型”校本創新課程實驗研究——“大美教育”系列校本課程“多彩語文”“魅力數學”為例。該項課程是由國家課程拓展的語文、數學與書法、藝術、體育等學科融合的拓展型課程,利用學科教材與教材之外的民族文化共通點,梳理出同一主題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同一主題不同學科同一年級的關聯點,讓民族文化和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領域有機融合,并進行校本化、個性化再加工和再創造,使課程結構更符合學生個性發展和社會需要,打破了基礎型課程的學科本位,真正讓學科課程成為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渠道,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訓練,培育了學生的民族情懷,加速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該項課程物化成果推廣運用于100多個教學班,受益師生近8 000多人次,教師參加各級課堂教學競賽獲獎達60余人次。
四、融入課堂教學,突出常態性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對各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是教學內容的機械疊加或簡單地增加課時,而是要進行有機的結合、科學的滲透。
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是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是民族和睦相處的前提,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金五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結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通過學科教材的深入挖掘延展,將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巧妙融入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在有機融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同時,學校以《河池鄉土文化課外讀物》為藍本,編寫了河池市民族文化進校園讀本《最美河池》。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在全校開設最美河池、民族音樂、民族體育、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課程。通過“學科+民族文化”課程統整,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堂一體化實踐,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既是一門獨立課程,又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和延伸。與此同時,學校開展主題班隊會、網絡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手抄報評比、手工書畫比賽“五個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知識的認知,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和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意識。
五、融入德育體系,突出實效性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注重國家認同教育,以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多途徑、全員性實施中華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的體驗實踐教育。金五小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主線,以特色體驗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五結合”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德育體系,讓校園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陣地,形成了以民族團結進步為特色的德育格局。
一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學校確立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愛與責任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大教育主題,開展國旗下班級主題風采展示、“銘記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最美閱讀,童心獻禮建黨百年”慶祝建黨10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朗讀亭啟用儀式、喜迎黨的十九大、抗美援朝老兵進校園講述紅色傳奇等教育活動及校園藝術節、體育節等校園節慶,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傳承項目研討交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歌傳唱與童謠新唱、民族手工展評等活動,進一步強化愛黨愛國教育,有效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積極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河池市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開展“聚焦脫貧攻堅,感受山鄉巨變”小記者主題采訪、“小公民助力扶貧大業愛心”“民族團結一家親,鄉村振興獻愛心”義賣、推普扶貧實踐等活動,并與本地40多名瑤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手拉手活動,與臺灣地區花蓮縣新城鄉宜昌小學等區內外多所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交流活動,體悟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成就和美好未來,加強“五個認同”,促進各民族師生交流交往溝通,增進各民族師生的民族情感。
三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學校以“新三好”創建活動為契機,舉行“法律永遠伴我行,邁實人生每一步”“與法同行,做新時代文明人”“規則駐我心中,法律伴我成長”法治心理大講堂等系列法治教育活動,在提升師生法治素養的同時普及民族團結進步法律法規,宣傳民族政策,進一步引導學生自覺踐行“新三好”,促進各民族師生和諧、團結、互助。學校將包括廣西區域民族法規政策等內容編入與廣西大學法學院聯合主編的廣西中小學地方教材《法治教育》(小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民族傳統節日相結合。學校巧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三月三”、扁擔節、莫一大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的契合點,廣泛開展“六個一”工程(學說一種民族語言、學唱一首民族歌曲、學跳一個民族歌舞、學做一個民族藝術作品、學練一個民族體育項目、了解一種民族風俗),同時通過戲曲進校園、民族管樂器藝術賞析講座、民族文化教育綜合展演、創編民族歌舞《傳唱莫一》、普及板鞋操等喜聞樂見的民族活動,讓師生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民族大家庭的歡樂祥和,深化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
五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校通過舉辦校園親情文化節、“書香飄萬家”、體驗融合式家校共育尚美少年家長開放日、“小手拉大手 同講普通話,共學民族語”等活動,結合“三書香”創建,開展親子誦讀國學經典、親子民族手工制作、家庭民族美食制作等競賽,倡導小手拉大手,發揮黨員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吸引、帶動家庭成員、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家、校和社會一體化平臺,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六個維護”意識深深扎根于各族學生心中。
六、融入師生評價,突出促進性
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需要納入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定期開展綜合性評價,使評價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發揮以評促改作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金五小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評價工作嚴格落實評價對象全體化、評價內容全程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要求,對教師進行特色教育與學科教學雙項考評,堅持每年表彰獎勵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中成績突出的班集體和個人;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意識、民族文化人文素養、民族文化技能等綜合性評價,激發師生維護民族團結進步、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教育的內驅力。
總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全過程,學校必須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這一鮮明主線,統籌教育目標、內容、載體、方式、評價等各要素、各環節,努力構建具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底蘊和特征、鮮活生動的育人模式,為深入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褚遠輝,輝進宇.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2,5(1):78-88.
[2]常安.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22(1):12-14.
[3]付曉潔,趙莉.以校為本創新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20(12):58-60.
[4]韋蘭明,陳洪流.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評價的改進策略[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3,40(1):114-119.
[5]彭謙,程志浩.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新實踐與整合效應研究: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3):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