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瓊
【摘要】本文提出利用幼兒園種植活動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策略,包括:激發幼兒種植的興趣;在種植活動中培養探究能力;在觀察活動中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在交流與總結中積累科學探究經驗;在實踐探索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 種植活動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5-0109-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科學領域的核心要求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的科學學習是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嘗試發現事物間的聯系和異同的過程。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使幼兒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探究,在探究活動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操作實驗等活動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積累活動經驗,擁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園種植活動是指以幼兒為主體開展的植物栽培和收摘管理的活動,它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而且可以為幼兒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讓幼兒體驗探究的過程,提高觀察力、表達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本文以幼兒園種植活動為例,探討利用種植活動培養幼兒探究能力的做法。
一、展示植物種子,激發幼兒探究種植活動的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自己發現的東西懷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同時會投入極大的熱情去探究,獲得深刻的理解。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的探究行為,是最好的學習內驅力。很多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源于人們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好奇行為表現,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善于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對幼兒來說,他們對植物不是很了解,甚至說不出常吃的蔬菜名稱。在種植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出示蔥、蒜、芹菜、韭菜、洋蔥等,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同時告知幼兒這些都是平時常吃的蔬菜。幼兒看了特別興奮,提出一系列問題:“這些菜叫什么名字?”“它們是怎么種出來的呢?”“它們的種子是什么樣子的呢?”幼兒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后,教師可向幼兒展示這些蔬菜的種子,對幼兒說:“這些蔬菜都是由一粒粒小種子長出來的。”幼兒聽了之后十分驚訝,有的幼兒會問:“它們是長在土里還是長在水里?”有的幼兒在討論:“這么小一粒種子可以長出韭菜嗎?”教師抓住幼兒提出的問題,結合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開展種植活動。幼兒園種植活動真實自然,可以為幼兒提供接觸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二、開展種植活動,培養幼兒探究種植活動的能力
幼兒園探究活動的重點在于引導幼兒樂于探究,愛上自然與科學,在探究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探究能力。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導幼兒將探究過程與科學知識聯系起來,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和技能。幼兒園種植活動是一種符合兒童學習與發展特點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通過種植活動,讓幼兒充分感知植物與空氣、水、泥土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種植活動中培養觀察力等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在種植活動中,首先是認識種子和選種。由于幼兒不認識各種蔬菜種子,教師應先給幼兒提供相關蔬菜的種子,讓他們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觀察種子的大小、顏色、形狀等。幼兒對蔬菜種子有所了解后,教師再將幼兒分成若干個小組,由各小組自主選擇喜歡種植的蔬菜。比如:第一小組選擇種植蔥和蒜,第二小組選擇種植芹菜、香菜、小西紅柿,第三小組選擇種植韭菜、蕎頭,第四小組選擇種植馬鈴薯、洋蔥、胡蘿卜,第五小組選擇種植花生、芝麻等。其次是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種植的方法。選定蔬菜種子后,各小組成員共同商量以下幾個問題:選擇什么樣的容器和工具進行種植?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種植?小組成員如何分工?比如:第一小組經過商量,選擇苗種,于是他們找來蔥苗、蒜苗,將它們種在土壤里;第二小組把芹菜、香菜、小西紅柿的種子撒在土里;第三小組選擇水培方法,把收集的韭菜、空心菜等放進水容器里。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鏟土、有的播種、有的尋找幼苗,他們全程參與種植活動,在動手操作中提高了觀察力和思考力。最后是分工合作,共同管理種植的蔬菜。播種之后,幼兒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區分土培蔬菜是哪個小組種植的呢?種子發芽后如何才能長得又快又好?驅除害蟲的方法有哪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小組討論交流,最終決定在種植區域貼上數字號碼,方便區分和管理。種植過程涉及澆水、松土、施肥、驅除害蟲等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需要探索以下許多問題,比如:給植物種子澆多少水、哪個時間段澆水才更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幼苗成長,用什么樣的工具松土更方便,肥料放多少才合適,采取哪種驅除害蟲的方法更加環保。明確任務后,各小組成員每天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完成澆水、施肥、松土等任務,同時觀察和記錄種子、幼苗的變化,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幼兒分工合作的意識,而且發展了幼兒的科學思維。
三、強化過程管理,指導幼兒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指南》在“科學領域”指出,教師要真誠地接納和支持孩子的探究性行為,在科學探究中要關注孩子是“怎么發現探究的”,而不是他們“探究到了什么”。探究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種植活動進行科學探究,教師要注意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教師要靈活設計種植活動,為幼兒留足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觀察、去探索,支持幼兒多樣化、個性化的探究行為。
種植活動開展以來,幼兒全程參與種植,十分關心種植區的蔬菜。每天來園,幼兒便迫不及待地跑向種植區,觀察種子幼苗,給它們澆水。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陸續發現了一些問題:水培綠豆的水過多或過少,種子可能會爛掉甚至發霉;種子撒下幾天后有些不發芽;一些幼苗的葉子會變黃。同時幼兒會提出若干問題:如何能夠知道幼苗每天長高了多少;周末沒人來幼兒園照顧幼苗怎么辦。幼兒基于認真觀察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需要查閱資料、請教老師,才能得出答案。植物一般要經歷種子萌芽、植株生長、開花、結果等過程,幼兒要觀察植物生長初期、生長過程和開花結果的變化,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變化。比如: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習性,不能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澆水;種子撒下后,可以在上面鋪一層薄薄的稻草,幫助種子盡快發芽;給幼苗施肥、除蟲、除草,幼苗不會出現黃葉;可以用圖畫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和變化;碰上假期,可以把植物搬到盥洗室等陰涼的地方,請保安叔叔幫忙管理,也可以帶回家照顧。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幼兒基于觀察而提出的問題,表明他們已經學會了思考,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觀察種子生長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探究的方法,比如觀察時從整體到細節,運用觀察量表和探究工具,記錄種子生長變化的過程。幼兒在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往往隱藏著自己的思考和個性化表達,這些是富有童趣的科學話題,也是幼兒思維碰撞和情感表達的素材,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幼兒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例如,幼兒學會按照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從明顯特征到不明顯特征等順序觀察花生的生長過程;幼兒能夠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運用同一種方法種植不同類別的蔬菜,從中了解植物生長與空氣、陽光、水分的相互作用;幼兒運用追蹤觀察法定期觀察、跟蹤,記錄種子從發芽到開花再到結果的生長過程,以及各階段生長變化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鼓勵他們根據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交流,在觀察和探究中積累經驗,學會簡單地分析和推理,培養觀察能力。
四、延展活動收獲,豐富幼兒探究體驗
幼兒園種植活動是一種有溫度、有情感的活動,幼兒在種植活動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還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多樣化的幼兒園種植活動有利于幼兒積累多個領域的知識經驗,體會種植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有利于幼兒發現事物間的關聯,懂得熱愛、尊重和保護大自然,在探究活動中提高能力、發展思維。
種植區域的種子發芽長成幼苗后,幼兒每天主動照顧植物,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當植物幼苗逐漸長大,變成幼兒熟悉的蒜、蔥、韭菜、香菜時,他們興奮不已。有的幼兒說:“快看,它們長得可真快。”有的幼兒說:“蔥葉是圓形的,蒜葉是扁狀的。”有的幼兒說:“我們種的西紅柿成熟了。”有的幼兒說:“我們種的韭菜又長高了。”有的幼兒每天追著老師問:“老師,我們種的菜可以摘了嗎?可以把它煮了吃嗎?”幼兒在提問的同時,也在商量如何處理這些長大了的蔬菜。例如,在收割韭菜時,種植韭菜的小組成員商量使用什么樣的工具收割韭菜更省力,如何收割韭菜更有利于韭菜的再次生長;種植青菜的小組成員討論采摘青菜時是整顆青菜一起摘,還是逐一摘下青菜的每一片葉子,是從最外面的那片菜葉往里摘,還是從任意一片葉子開始摘。
幼兒采摘蔬菜后,教師要鼓勵幼兒將收獲的蔬菜做成美食,體會收獲的快樂和勞動的樂趣。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來園指導幼兒制作美食,讓幼兒知道制作美食需要哪些工具、哪些食材、哪些調料,以及制作美食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有的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韭菜制作了韭菜煎餅、韭菜炒蛋、韭菜餃子,有的幼兒在家長的指導下,將西紅柿和雞蛋放在一起炒,做了一道西紅柿炒雞蛋。從播種、管理植物生長、收獲果實到動手制作食物,幼兒都樂于交流、操作、探索,提高了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科學探索等能力。
五、注重活動總結,引導幼兒交流科學探究的經驗
《指南》指出,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在種植活動中,幼兒經歷了選種、栽培、管理、收獲等過程,體會到了種植帶來的樂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驗包含珍貴的學問。在幼兒園種植活動中,教師除了指導幼兒觀察、探究,鼓勵幼兒大膽表達,還要引導幼兒學會積累經驗,讓幼兒在交流與互動中學會總結和反思,提高能力。
利用幼兒園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積累經驗,教師可以這樣做。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交流討論中積累經驗。種植活動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植物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變化,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植物由種子長成幼苗,再到開花、結果,為幼兒帶來了許多樂趣,幼兒對植物的生長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當幼兒有了新的發現和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晨間談話、自由活動、離園前的時間,與幼兒進行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感受表達出來,嘗試說一說如何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幼兒交流討論時,教師切忌“一言堂”,剝奪幼兒思考與表達的機會。幼兒經過交流、討論,在老師和同伴的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增長了知識,積累了科學探究經驗。同時,幼兒參與植物的種植和管理,可以認識更多的植物,不僅可以準確地說出植物的名稱及其生長特性,而且可以培養動腦思考、自主探索的習慣。其次,教師鼓勵幼兒展示種植成果,從中積累經驗。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適時展示幼兒種植和探究的過程,及時與幼兒一起總結植物生長規律,引導幼兒學會積累探究經驗。在種植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幼兒播種、施肥、鋤草、收獲的精彩瞬間,以照片、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也可以記錄植物生長的新變化,如植物葉子變黃了、植物根部腐爛了、植物開花了但沒有結出果實,再讓幼兒通過請教老師、父母或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植物變化的原因,在交流討論中總結經驗,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教師將幼兒探究的過程進行梳理、整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增強幼兒的探究體驗,促使幼兒主動參與種植活動,享受種植的快樂,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3—6歲幼兒求知欲旺盛,對大自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種植活動在幼兒園一直都有,且越來越受到幼兒園的重視。種植活動對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因此,幼兒園在開展種植活動時,要以幼兒的個性特征和認知特點為基礎,以科學教育為中心,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指導幼兒自主探究,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在幼兒園種植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放手讓幼兒動手操作,給予幼兒時間、空間,傾聽、陪伴和鼓勵幼兒,鼓勵他們敢于嘗試、自主管理,在增強勞作意識的同時,激發科學探究興趣,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沈慧琴.在自然角活動中發展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福建教育,2020(2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