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藝林

保和殿外景
保和殿,位于故宮三大殿區域,在太和殿、中和殿之后,初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時名謹身殿;嘉靖時遇火災燒毀,重建后更名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為今名,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筑。作為前朝三大殿的最后一座宮殿,保和殿依然延續著前朝莊嚴肅穆的主題基調,但在嚴肅之余,它又有眾多獨特之處。

保和殿匾額
保和二字源于《周易·乾卦》彖傳:“保合大和乃利貞。”意思是保持和諧,長治久安。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1240 平方米,高29.50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九只脊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檐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殿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門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毗廬帽。
保和殿的外形是標準的重檐歇山頂宮殿,與太和殿的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的四角攢尖頂完全不同。由于判定建筑年代主要以梁架大木結構年代為準。而保和殿最后一次重建為明天啟七年(1627),因此將其計為明代建筑。2006 年故宮古建專家對保和殿進行現場勘查時發現,它仍最大限度保留了明代官式建筑的特征,被認定為非常有代表性的明代官式建筑。在它的梁架內留有不同時期的墨跡,證明著歷史的真實痕跡:如“建極殿右山前銅柱”“雍正九年六月初一日上工”“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中國營造學社測繪此殿留念”。
除了屋頂制式之外,保和殿的獨特之處還藏在建筑結構中。保和殿內部的建筑結構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前檐金柱減去六根,殿內前半部分沒有柱子遮擋,留出了很大的空間。這種減柱造的做法最早出現于遼金時期,明代之前使用較為頻繁,起初是由于應對木材的匱乏,后來選擇這種結構多出于使用功能的需要。

保和殿內景
保和殿的柱子本身也極具特色,大殿內外共有立柱54 根,多數是由一整根木料加工而成。同時,外檐金柱柱徑大大超過內檐金柱柱徑,這在明清建筑中較為少見,是個特例。
與太和殿一樣,保和殿也曾經過多次焚毀并重新修建,整體規模屢有改變,相較于明初謹身殿有所減小。康熙三十六年(1697)太和殿重建完成后,為避免三大殿區域因個別建筑失火而延燒至其他殿宇,將保和殿兩旁的木質斜廊改為磚石卡墻,成為古時“防火墻”的代表。
明清兩朝,保和殿的功用并不相同。明朝舉行大典之前,皇帝會在保和殿更衣。到了清朝,由于保和殿前半部分有著寬敞的空間,這里便成為最適合舉行大規模聚餐的“宴會廳”。
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這里“筵宴朝正外藩”,也就是宴請邊疆部落的首領和王公貴族。皇帝的宴請,要體現一國之君的慷慨仁慈,必然會以高規格的禮儀來招待。據《大清會典》記載,保和殿設宴時會在中和殿北部設置丹陛大樂,用以指引儀式、烘托氣氛。皇帝居中而坐,寶座前“設御筵”;外藩王公與內大臣、文武大臣列坐于大殿兩側,每人身前各有餐桌,一次宴會就要用到九十張餑餑桌。宴會開始后十分熱鬧,有舉樂、設戲、進饌、獻爵等多重環節。這恐怕是紫禁城一年之中少有的輕松時刻了。中國古人的宴會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內務府現行則例》記載,“乾隆三十五年(1770)除夕,保和殿筵席,每餑餑桌一張,用酒八兩”。除了在大臣們桌上擺酒,皇帝也會在宴會中將自己御桌上的酒賜予大臣,這算是一種極高的榮耀了。

皇帝在筵席上使用的餐具

《光緒大婚圖》中繪制的餑餑桌
保和殿宴會結束后,皇帝還會賞賜大臣,以進一步體現圣恩慷慨。據《清宮述聞》記載,皇帝賜出的物品包括以桶盛裝的石榴、柑橘等水果,羊肉等肉類,甚至還有貂毛、貂裘等衣物。
除了年節宴請外藩大臣之外,保和殿還會舉行一些其他類型的宴會,如公主下嫁、派將出征等。公主下嫁的禮儀與年節宴請約略相當,宴請的賓客則為三品以上大臣,公主額駙、額駙的父親,以及額駙家族中在朝為官的人。派將出征的宴會則與前兩種宴會不同,多了幾分莊嚴與肅穆。康熙二年(1663),湖廣提督董學禮要帶兵到四川湖南圍剿南明余部。康熙皇帝便在保和殿設宴為他踐行,宴會上還賜他御弓、寶刀、良馬,以鼓舞將士出征,企盼他們凱旋。
在宴會功能以外,每年年末,宗人府、吏部會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類似于戶口登記。清順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順治帝福臨還曾在保和殿居住,時稱“位育宮”。順治帝的大婚典禮也是在此舉行的。康熙自即位起,同樣在保和殿居住八年之久,時稱“清寧宮”。這兩位皇帝居住在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三大殿中的保和殿竟作為皇帝的寢殿存在過,這也是保和殿在清代歷史中獨一無二的特點了。
相較于宴會廳的功能,保和殿最為著名之處則是它曾經是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等級考試—殿試的考場。中國歷史上,最早開科取士,締造古代科舉制度雛形的皇帝是隋煬帝,當時的考試名為“進士科”,為后世奠定了以考取士的原則。要求參與考試的舉子對國情形勢有深入體察,并且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從隋朝到清末,科舉制度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這一打破考生出身門第限制的考試,成為講求實際、更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清初殿試是在天安門外舉行,順治十五年(1658)改在太和殿前丹墀,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才將保和殿確定為殿試的考場,并延用了116 年。

殿試試卷

殿試試卷
不同于鄉試、會試,殿試在一般情況下并不存在落榜一說,它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排名考試。試卷經過讀卷大臣先行審閱,之后將前十名考卷呈給皇帝,由皇帝欽定名次。參加殿試的考生約一百到三百余名不等,考試會將他們按照一甲至三甲排出次序。前三名稱一甲,即鼎甲,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被視為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而他們經過皇帝的進一步考核—朝考、考差和大考后,成為翰林院官員,直接提拔到皇帝身邊工作。
保和殿前半部分空間在殿試時會擺放試桌。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也是清末最后一次殿試的探花商衍鎏先生所描述的殿試情境是這樣的:進入殿內之后,考生隨意選擇位置就座,但由于殿宇深嚴,“先至者多據前排,后排陰暗,不能辨字”,更有甚者只能坐到殿前廊下。而考試的試桌也不盡如人意,“殿廷所備試桌,式如炕幾高僅尺許”。對于考生來說,這個高度很不習慣,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自帶考桌。考桌是自制的,比試桌高,以鐵條為桌腿,可以折疊。由于保和殿內只備有試桌,考生會將自己背的藤筐作為凳子。由于考試要在整個日間進行,涉及餐飲問題,每個考生會被賞賜宮餅一包,殿前南院備有茶水,考生可以隨意出入飲水。
因為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故不設考官,只設讀卷官,由皇帝親自選定大學士兩人、部院大臣六人來擔任。殿試只考制策一場,當日交卷。試題大多在殿試前一日由讀卷官密擬,再呈給皇帝欽定。有時,殿試也由皇帝親自擬定試題。殿試主要考試內容就是策問。策問是指提出有關經義或政事等問題,征求對答,也就是需要考官出題,考生回答。題目方向基于當朝時政,故又名“時務策”。清初多為三題,每題答二三百字。康熙后多為四題,有時五題,每題答五六百字。由于各個時期的社會民生等時政問題不同,時務策的題目也是不斷變化的。

殿試試卷格式
清代殿試的試卷也有固定的格式,由以下幾部分組成:一是卷面,蓋滿漢合璧的禮部官印及殿試舉人的姓名。二是履歷,有應試人姓名、年齡、籍貫、鄉試會試中試時間,開具三代姓名,于長輩名下注明已仕或未仕,并將姓名封藏,加蓋“彌封官關防”之印。三是試策正文。四是卷底,鈐蓋朱文大木記戳,顯示印卷官姓名。
宴會的觥籌交錯聲、樂舞聲,殿試時毛筆在紙上奮筆疾書之聲,這些聲音曾經不斷在保和殿內輪番上演。幾百年間,保和殿見證了恢弘的國家儀式,見證了紫禁城中最熱鬧的年節筵席,也見證了多少遠大抱負騰飛前的模樣。時光荏苒,現在的我們,站在保和殿前,可以面對宏偉的大殿遙想當年那無數熱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