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應(yīng)峰
晚唐詩人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是花間派詞人的代表人物,更多的說法是,他是花間詞的鼻祖。他的《望江南》《菩薩蠻》等等,堪稱曲盡其妙的佳作,千古流傳。
溫庭筠稟賦天成,文才出眾,敏思異常。相傳,他在閑遐之時與人對韻作詞,從無打草稿一說,只是一味把手籠在袖子里,靠著書案,每一韻吟一次就成了;他“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之為“溫八叉”。
無論為文寫詩還是填詞,他都有獨到之處。王拯說:“其文,窈深幽約,善達(dá)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張惠言說:“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cè)嶂畾狻樋|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fù)可以跡象求矣。然細(xì)繹之,正字字有脈絡(luò)。”劉熙載說得最為直截了當(dāng):“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有如此才華,本應(yīng)該是順風(fēng)順?biāo)⒋笥锌蔀榈摹H欢藲q,他赴京應(yīng)試,鎩羽而歸;三十六歲,又名落孫山;四十四歲,被攆出考場。究其緣由,是因為他恃才不羈,好譏諷,犯忌諱,取憎于權(quán)貴,被有心貶抑,以致屢試屢敗。再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那不好恭維的相貌了。要知道,古代取士,是才貌并重的。
溫庭筠的詩文曲盡其妙,他的相貌也像他的詩文一樣引人注目。之所以引人注目,就是因為丑陋。到底丑陋到什么程度?時人常以床頭掛其畫像可以避孕來調(diào)侃。《舊唐書》也有介紹,說當(dāng)時人稱溫庭筠為“溫鐘馗”,長得臉黑,眼瞇,大耳,肉鼻,闊嘴。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運多舛,溫庭筠也毫無例外。
溫庭筠的姐姐則把溫庭筠屢試不第的原因歸結(jié)于姚勖的一頓打。《玉泉子》載:“溫庭筠有詞賦名,初從鄉(xiāng)里舉,客游江淮間。揚子留后姚勖厚遺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勖大怒,笞且逐之。”有關(guān)“多為狎邪”之說,《舊唐書》寫到溫庭筠時,是這樣說的:“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惻艷之詞,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誠、令狐滈之徒,相與蒱飲,酣醉終日。”
正是這一次鞭打和無情的驅(qū)逐,溫庭筠“年少輕狂、不成正形”鬧得盡人皆知,一時間,聲名受到嚴(yán)重?fù)p毀。也就是在這一年,溫岐改名溫庭筠,以避其辱。正因如此,溫庭筠的姐姐有一次見了姚勖,扯著他的衣袖大哭大鬧,斥責(zé)姚勖說:“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無有成遂,得不由汝致之?”她咬牙切齒,怪姚勖的那一頓打毀了弟弟的聲譽和前程。姚勖受此驚嚇,氣怒交加,居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溫庭筠屢試不第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考場一再幫他人作弊。他總是在每次考試做完試卷后,自覺自愿地幫助周圍考生答題。公元858 年,唐朝再次迎來了春闈。主考官沈詢忌憚溫庭筠再次違規(guī),特別給他安排了座位,離其他考生有些距離。考試的時候,考官們有心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溫庭筠呢,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試卷。令主考官沒想到的是,這次考試,溫庭筠雖然沒有代人答卷,但還是通過暗示,幫助了幾個考生。

溫庭筠像
如此一來,他的“作弊”行為,成為被他“屢譏其短”的人的把柄。他不僅無緣得中進(jìn)士,還因攪擾科場被貶。《樂府記聞》載:“宣宗愛唱菩薩蠻,令狐绹假溫庭筠手撰二十闕以進(jìn),戒勿泄,而遽言于人。”《唐摭言》載:“溫庭筠才名籍甚。然罕拘細(xì)行,以文為貨,識者鄙之。無何,執(zhí)政間復(fù)有惡奏庭筠攪擾場屋,黜隨州縣尉。”被“屢譏其短”的人是宰相令狐绹。《南部新書》載:“大中好文,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岐以‘玉跳脫’應(yīng)之,宣皇賞焉。令以甲科處之,為令狐绹所沮,遂除方城尉。初绹曾問故事于岐,岐曰:‘出《南華真經(jīng)》,非僻書也。冀相公燮理之暇,時宜覽古。’绹怒甚。”溫庭筠得罪令狐绹的原因,一則是嘴沒把門,不讓說出來的偏要說出來;二則是令狐绹問溫庭筠“玉跳脫”的出處時,受到無情的擠兌。
宣宗皇帝雖然賞識溫庭筠,有心給他個功名,但最終溫庭筠只是做了個低級官員。除了令狐绹敲邊鼓阻撓外,更要緊的原因是皇帝心中有個疙瘩。《北夢瑣言》載:宣宗皇帝微服私訪,在旅途中遇到了溫庭筠,溫庭筠因為沒有見過皇帝,便對宣宗說了些不恭敬的話。他問宣宗:你在朝廷中是否做到了司馬、長史這樣的高官?宣宗說:沒有。于是溫庭筠又問他:當(dāng)沒當(dāng)過地方小官員?宣宗說自己也不是。溫庭筠看到這位連小官都沒做過,于是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令宣宗很不開心。
因為這個原因,自此以后,任溫庭筠考卷答得多么絕妙,多么有才氣,都被無情地關(guān)在功名的大門之外。
花間詞人韋莊,與溫庭筠齊名。他的詞,在內(nèi)容上,與社會現(xiàn)實稍貼近;在風(fēng)格上,較之溫詞,可謂更為清新爽麗,疏淡明秀,意象可人。
他的一些詞作深受民間詞的影響,以干凈爽潔的語言抒寫一往情深。如《思帝鄉(xiāng)》:“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春天是萬物復(fù)蘇、蓬勃生長的季節(jié),也是“春心”萌動的時節(jié)。首句“春日游”,為后續(xù)描寫女主人公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渲染。次句“杏花吹滿頭”,寓意早春之際,繁花似錦,紛紛飄落的杏花,點綴著春游少女青春美麗、活潑動人的形象。而“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從寫景到寫情,表達(dá)了觀賞春光的少女對風(fēng)流少年的愛慕之情。接下來便有了“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少女所想的,就是能以身相許嫁給他,這一生就滿足了。即便被他無情地拋棄,也不后悔。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一個天真爛漫追逐愛情幸福的少女,獨具一格。
這首詞,昭示了愛情力量的強大、真摯、堅定不移。在封建社會,不顧一切禮教的束縛,去追求愛情和婚姻的自由,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偏偏這首詞中,卻刻畫了一個天真爛漫,熱情大膽的少女形象,說出了古代渴望婚姻自主的女性的心聲。這首簡短質(zhì)樸的詞,所蘊含的情感,真摯深沉,美得讓人心動情醉。
再如《訴衷情》其一:“燭燼香殘簾未卷,夢初驚。花欲謝,深夜,月朧明。何處按歌聲,輕輕。舞衣塵暗生,負(fù)春情。”其二:“碧沼紅芳煙雨靜,倚蘭橈。垂玉佩,交帶,裊纖腰。鴛夢隔星橋,迢迢。越羅香暗銷,墜花翹。”這兩首詞表達(dá)女性空寂的期盼、黯然的心境,如塵生舞衣,似香銷羅裳。在古代,女性與心上人分離,常常只能徒喚奈何,唯剩自憐自嘆。這首詞以物言情的手法運用得醒神觸目,教人為之嘆服。
還有《女冠子》二首:“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這兩首詞通過別后夢中的一次會見,表現(xiàn)對前情的留戀和別后的凄涼。構(gòu)思布局上別具匠心,語言淺白如話,與以詞句雕琢為工的詞家有明顯不同。
韋莊詞里,亦有直接抒寫情懷的作品,如《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戰(zhàn)亂的人,又怎會有歸屬感?正因為這樣,詞人的心境是沉郁的。雖然碧綠的春水,比天空還要明凈,躺在游船畫舫之中,和著雨聲入睡,想象著似月的人兒那凝霜如雪的玉手,該是怎樣的美妙啊。只是,塵世紛擾,還鄉(xiāng)幾成奢望。這首詞,詞意唯美,這種美,不是靠意象美去加以烘托,而是將濃摯的情感經(jīng)過理性的浸潤而成。這首詞上承白居易、劉禹錫的《憶江南》,下啟南唐馮延巳、李煜等詞家,追憶往昔在江南、洛陽的游歷,把平生漂泊之感、飽經(jīng)離亂之痛和思鄉(xiāng)懷舊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蘊深至,意象鮮明,可謂花間詞里的別調(diào)。
韋莊為詞,并不刻意追求濃艷華美,而是善于用清新流暢的白描筆調(diào),表達(dá)真摯、深沉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頗具骨秀。”鄭振鐸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提及韋莊,說:“他的詞充分表現(xiàn)出他的清韻溫馥、雋逸可喜的作風(fēng)。在他之前,蜀中文學(xué),無聞于世。蜀士皆往往出游于外。李、杜與蜀皆有關(guān)系,但并沒有給蜀中文學(xué)以若何的影響。到了韋莊入蜀,于是蜀中乃儼然成為一個文學(xué)的重鎮(zhèn)了。”駱玉明也說:“韋莊的詩既不重字面的精心雕琢,很少有突出的個別字眼,也不用綺艷的色彩,而是以自然流暢為宗,以淺近而明麗的語言,表現(xiàn)淡遠(yuǎn)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