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芳


8名區人大代表如何應對13 萬居民的需求?如何把“金點子”轉化成推動街區治理的“金鑰匙”?近年來,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人大代表“家站點”平臺,通過組織民情聯絡員“協助式”候訪、“線下+線上”多渠道約訪、面對面接訪回應群眾訴求的工作法,讓人大代表工作真正“沉下去”“熱起來”“實起來”,實現辦實事、解難題、服務群眾零距離。
轄區只有8 名區人大代表,卻要面對39 個居民區、約13萬居民,時間和精力有限,怎么才能更廣泛地傾聽民聲民意,把觸角真正延伸到廣大群眾中去呢?
東明路街道人大工委組織成立了“東明人大民情聯絡團”,從社區工作人員、居民代表中招募、培育了一支民情聯絡員隊伍。他們和“家站點”人大聯絡員形成工作搭檔,每周三上午定期在“家站點”平臺協助人大代表候訪,收集社情民意,反饋群眾呼聲,延伸了人大代表的“觸角”,把候訪工作切實地“沉下去”。
“他們把聽取民聲的陣地從‘家站點’延伸到了居民家門口,是我們履職的得力助手!”“這支隊伍的建立,拓寬了民意收集渠道。”區人大代表尹燕容、楊曉瓊這樣說道。
“靈巖南路街區商戶多、顧客多,公廁少,能不能增加公廁?”“希望增加公廁的建議能得到重視。”“建議增加應急公廁,現有公廁資源可以共享。”……靈巖南路街區居民和商戶關于“如廁難”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線上和線下約訪反映給了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圍繞公廁建設選址、資源共享等進行探討交流,助推落地1 個應急廁所、4 個共享廁所,不僅成功解決了“如廁難”的問題,更匯聚了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將“金點子”轉化成推動街區治理的“金鑰匙”。
線下約訪依托“家站點”平臺,群眾通過電話、直接上門等方式預約人大代表接待。線上約訪方式則依托“宜居東明人民社區”微信公眾號人大代表之家,可以通過“預約代表”和“網絡視頻”功能,隨時隨地找到代表。
便利的方式讓約訪工作“熱”了起來,也促進了人大代表與群眾的“雙向交互”,豐富了公眾政治參與途徑,為推進人民城市建設提供了創新方式。
“能不能給老舊小區增設無障礙配套設施?”這是區人大代表楊郗、錢晨、王蓓在一次與選民面對面接訪中了解到的群眾呼聲。東明路街道轄區內老年人及嬰幼兒多,無障礙設施需求顯著,但轄區內居民區無障礙配套設施相對缺乏,影響居民出行。
民生實事項目事關群眾生活,代表們接訪后當天就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并結合群眾訴求形成代表建議提交給相關單位。經過代表們多方協調推動,街道對轄區內6 個居民區84 個樓道口進行了無障礙設施建設。
東明路街道人大工委還將“代表接待日”活動與民生實事項目監督相結合,開展專題接待活動,同時采取“家站點”聯動“主會場+分會場”視頻直播的形式,讓居民不出小區就能向代表面對面反映訴求和建議。收集到建議和訴求后,代表們經過梳理、實地調查研究形成代表建議,通過代表建議督辦機制轉化為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年度重點工作進行推動,“用心”“用力”積極回應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