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嬋嬋
人大街道工委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沿陣地,為了積極尋求提升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成效的實踐路徑,靜安區人大常委會積極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建設,緊扣《上海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街道工作委員會工作條例》貫徹落實,不斷推動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探索創新。
多年來,靜安區積極推動人大街道工委、代表工作室、專工委相互聯動、互為賦能、閉環運作,在橫向上緊密協同,向縱深處延展內涵,讓監督更顯深度和廣度。
聯動項目“雙向奔赴”。為更好地激發人大街道工委能動性,圍繞常委會年度監督議題的形成,靜安創新開展聯動項目雙向選擇。年初由人大代表“出題”,專工委和人大街道工委分別雙向“選題”,常委會“定題”,全年共形成了16 個聯動監督項目。其中,各街道工委根據社情實際,選擇了2-4 個項目,最大限度優化聯動效能,多管齊下協同開展“破題”。
重點監督迸發合力。緊扣今年“十四五”中期評估監督這一重點,為真實反映各項指標在街道的落地情況,人大街道工委被賦予了更大的聯動自主權。江寧路街道工委根據代表的行業屬性和專業特長,將監督項目細分至財政經濟、科教文衛、社會建設3 個代表專業小組和1 個代表工作小組,分別形成數據翔實、客觀精準的調研報告。南京西路街道工委圍繞垃圾分類、“兩白”(白領白發)助餐、“15 分鐘社區生活圈”3 個主題,用好社代會、社委會和“家站點”3 個平臺,抓好區街聯動、集中聯系、代表工作小組3 個結合,扎扎實實開展監督。
滿載民意助力攻堅。“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關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圍繞《關于加快推進蕃瓜弄等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監督等議案》,人大天目西路街道工委和城建環保工委積極開展聯動,組織代表全過程聽取改造匯報,參與實地視察、“一戶一方案”等現場討論會,還在基地設立了周子閎人大代表工作小組蕃瓜弄舊改項目聯系點。以“釘釘子精神”推動的舊改項目經過49 天奮戰,在簽約期內即實現了100%的簽約目標,讓專項監督在民生福祉的“快車道”上持續跑出“加速度”。
2017 年,靜安區第一個人大代表之家在大寧路街道掛牌成立。此后,靜安探索人大代表“家站點”平臺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先后出臺了關于“家站點”功能定位、工作職責等規范化制度,不斷發揮“家站點”的窗口、平臺、陣地作用,持續暢通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
示范引領,點面成片。去年市人大開展的“家站點”績效評價工作中,靜安區有13 家被評為市級示范平臺。為延展優秀平臺效應,靜安又選出24 家區級示范平臺并進行授牌。通過評比、交流、培訓等多種形式,帶動“家站點”全領域提升建設水平,持續推進平臺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有代表之家17 個、聯絡站37 個、聯系點263 個。
聚焦專業,精準獻策。聚焦數智科創、僑界事務和蘇河善治等領域,靜安在市北高新園區、華僑大廈、蘇河灣中心先后建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將代表專業和站內履職緊密結合,陸續開展了《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執法檢查、匯聚僑智僑力助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專題調研、《上海市黃浦江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普法宣傳等重點活動,切實發揮專業型、功能型聯絡站作用,為培育靜安特色高水平站點添磚加瓦。

在北站街道蘇河灣中心人大代表聯絡站開展蘇河法治文明宣傳騎士受聘活動。
優化布局,“三圈”合一。多年來,靜安注重整合資源、健全網絡,推動“家站點”更好地融入“生活圈”“工作圈”“專業圈”。靜安寺、共和新路等街工委將代表之家建在黨群中心、睦鄰中心等人流密集處,更便于收集社情民意。江寧路、北站等街道工委在樓宇、園區開展立法征詢、“午間議事”等活動,有效實現了民意匯集和法治培育、治理實踐的功能疊加。天目西、芷江西路等街道工委根據社區需求,在舊改基地設立移動人大代表聯絡站。同時,各街道工委充分發揮代表的專家智囊作用,統籌非駐會委員工作室、代表專業小組、代表工作小組等力量,形成合力,讓“家站點”真正成為人大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民意連心橋”。
新時代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對人大街道工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靜安區不斷轉變思路,夯實人大街道工委力量,同時以評促學、以評促干,全面推動各項工作開展。
加強區街干部交流。提高站位、全局思考、提升綜合能力水平,是靜安開展區街干部雙向交流的主要目的。近年來,靜安先后有2 名區人大干部到街道擔任人大街道工委副主任,1 名街道人大干部到區人大工作。“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基層如何貫徹落實的理解更深刻”“工作視野更寬、視角更全”是雙向交流后的普遍共識,有效激發了靜安人大干部隊伍的生機活力。
優化考核評分體系。為精準把脈,靜安對已有的《人大街道工委工作考核評分細則》分值和內容進行補充、調整,進一步強化人大街道工委工作和區域中心工作協同、與專工委聯動等,力求考出成效,評出優秀,整體提升,不斷推動基層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