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珺 李喆
[摘要]? 就《長津湖》《水門橋》中的字幕,借用默片字幕研究成果加入傳播學理論和圖像文字的關系理論,共同論證字幕在電影中的主要特征和表現功能,進一步擴充我國在字幕研究領域的知識成果。同時指出字幕研究需要分階段、分類型、分平臺進行多層面研究。
[關? 鍵? 詞] 字幕特點;功能表現;情緒外延
從《長津湖》《水門橋》兩部影片入手,著重分析這兩部作品中字幕所顯現出的特點和功能,在探究中參考早期默片字幕研究和純字幕理論分析,發現其特點為說明解釋、襯畫、補全敘事,功能總結為敘事延伸、人物內在補全、情緒外延等。
一、 特點表現
(一) 說明與解釋
從王羽慧(2020)的論文中來看,字幕大致可以分為解釋字幕和說明字幕,解釋字幕用以復述人物對話,而說明字幕則用以說明畫面內容,或是背景或是人物。在《長津湖》中,解釋字幕居多,說明字幕較少,可分為背景說明字幕和人物說明字幕。背景說明字幕集中于轉場和多線敘事,人物說明字幕集中于次要角色和觀眾不熟悉的角色,例如北極熊團團長和麥克阿瑟。在本片中,字幕的出現方式和表現內容相對單一,主要緣于戰爭題材影片不適用于花哨的字幕說明,若是在綜藝節目或網絡劇中,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說明字幕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片頭中,通常會加入相應的出品公司Logo。在無聲電影時期通常不會加入商業性元素,但是到了彩色電影后期,這些元素就變得約定俗成了。在《長津湖》的片頭,演員表就是典型的說明字幕,其商業性暫且不論,但就其形式元素和構成色彩來看,是符合影片整體基調和主題大意的。在《水門橋》片尾的藝術性片名中,也有相同的元素構成,這部分在本文“定義作用”中有相應表述。
解釋字幕在本片中的構成并不完全,進一步來說,解釋字幕更像是在原有對話中間加入了無法理解的俗語、諺語和專有名詞、簡稱等,一系列名詞的解釋更多出現在動漫中,而電影的解釋字幕更接近于翻譯字幕。在表現中通常被認為是對白字幕的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本文“人物內在補全”部分做以詳細說明。
(二)襯畫
在《長津湖》和《水門橋》兩部作品中,片尾的片名字幕做了藝術性的加工,《長津湖》中以鐵色為背景加入少量黑色點綴,以此代表美軍軍事力量的強大,而在長津湖中以紅色為主則表現了在這一戰役中犧牲慘烈。“襯畫弱化了無聲電影字幕的文字性,使字幕與畫面不再以并列的關系存在。襯畫字幕以一種不能完全區別于影像的方式模糊了不同媒介的邊界。”雖然如今的電影均是有聲彩色電影,但是襯畫的效果是耦合的。無聲電影時期,字幕作用較為突出,多用于表現人物狀態,以加深情節實感的陪襯,如今多是用于人物語言的轉述,以前的襯畫更像是如今綜藝節目中的特效化字幕,作為點綴存在。
襯畫原本指的是在默片中字幕出現時的背景畫面,在默片時代,字幕通常需要后期制作加入,并不能直接顯示在原片內容上,所以襯畫的作用在王晨(2021)的論文中有明確表述“字幕常常是一個語法并不完整的句子,其后出現的影像,像是復合句中的從句,與文字一起構成完整的句子”。襯畫的作用在于和字幕以及后續畫面共同產生意義,并構成電影句子,在早期電影中是極為重要的部分。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非線性編輯系統出現后,字幕可以在原片上顯示,此時襯畫的存在就變得多余了,故而現今多將字幕置于原片代替襯畫,由字幕和畫面構成電影句子。
(三)補全敘事
1.中文字幕的補全
在無聲電影中,字幕通常充當旁白的作用,在畫面敘事以外做補充結構,使全片敘事結構完整,“插圖與文字互為補充,構成完整敘事信息的手法在卜萬蒼執導的電影《桃花泣血記》(1931)中也有體現”。在羅蘭·巴特的《圖像修辭學》中認為,圖像的多義性需要語言錨定所指,即“固定浮動的所指鏈”(fix the floating chain of signifieds)。圖像的意義需要用語言去直接指認所指范圍和意義,即意義的產生是兩者共同作用的。因此在早期的電影結構中,字幕是尤為重要的,它不僅能夠組合畫面構成意義,更能進一步補充敘事結構。而在演變中,聲音的出現使旁白這一部分被聲音補充,自此,字幕補充作用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補全敘事的功能自此由聲音和字幕兩部分共同完成,也使字幕的敘事作用被削弱了。而圖像的意義所指鏈則被情緒帶動,情緒從由畫面帶動演變為畫面組合聲音構成的情緒環境,使字幕的所指作用進一步被減弱,從此只能作為整體觀賞的一部分出現。而構成作用雖然被剝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引導作用,后文“直接引導”一部分會提到,此處不做敘述。
字幕的構成作用還表現在片尾的結構完整性上,在影片末尾的字幕中通常會加入花絮或精彩鏡頭,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的港片中,超六成電影都在字幕滑動過程中以花絮為襯畫,由此補全影片結構。例如《快餐車》《我是誰》《城市獵人》中都是如此,而在本文提及的兩部影片中,片尾字幕的襯畫變成了全片精彩鏡頭的插畫,此時字幕和襯畫構成了新的意義,讓觀眾對全片再次回味以加深印象,此時字幕的補全功能就被體現了出來。
2.翻譯字幕的補全
潘琳琳在文章中分析了字幕翻譯三要素為符號、對象、解釋項,并且“翻譯過程亦是符指過程, 涉及符號、對象和解釋項的三元關系, 即一個符號有兩個對象和三個解釋項”。文章還指出了翻譯過程中的文本對等問題,并給出最終解釋“本文構建的電影字幕翻譯的翻譯符號學理論分析框架, 為字幕翻譯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可有效解釋字幕翻譯中符碼轉換的微觀過程與行為、符號的闡釋無限性與可能性, 以及符指意義潛勢與譯者創造之間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翻譯的字幕中,字幕文本是優先服從于敘事主體構成的,由此能夠從側面進一步論證字幕對人物建構和敘事完整的補全作用。片中麥克·阿瑟和北極熊團人員所指的內容都是完整翻譯的,或是做出藝術性修飾,或是做出進一步解釋。都未出現美國本土化的口語和意指內容,可以看出,這里的語言和字幕都是為了進一步突出主體人物所做的妥協性修改,以此保證觀影內容的完整性。故而在本文的兩部片中,字幕只起到有限的作用,并未完全發揮這一功能。
二、功能表現
(一)敘事延伸
1.定義作用
字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敘事段落的提領,在《長津湖》中,除對話字幕外,其他字幕會有兩方面的功能體現:一是任務說明,二是定義敘事段落。在影片中,敘事段落的劃分以時間為單位,這一劃分的標志是定義性字幕的出現。例如在《長津湖》開篇中出現了“浙江 湖州”的定義性字幕,標志著影片敘事段落的開始,未出現時間標識則是因為在伍千里回鄉這一敘事段落中并不需要時間來表述問題和承載情緒。直到“1950年9月15日? ?朝鮮? ?仁川”的字幕出現時,另一敘事段落才正式開始,此時有了明確的時間標識,在歷史題材的作品中,時間標識是尤為重要的。在定義段落方面,1950年9月朝鮮戰爭日漸激烈,基于歷史認識,會聯想段落大致走向,而“朝鮮? ? 仁川”則對觀眾的這一構想做出了明確判斷,即正確構想。字幕定義的作用在于肯定觀眾構想和敘事段落定型,畫面和字幕配合出現,飛機躍過海岸線,朝向朝鮮半島飛去,畫面結構肯定了字幕的定義內容,即戰爭這一概念。在胡塞爾的研究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直觀并統攝,在電影中,觀眾的視覺感官被字幕和畫面統攝為戰爭。心中出現的任何情緒都是關于戰爭的發散思維,由此建立了對這一段落的認知,并由此為起點進一步理解段落敘事并與前文關聯。
2.人物說明
字幕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敘事的延續,其中在片中最突出的是人物的說明字幕。例如在彭德懷去見毛主席時對于毛岸英的字幕說明,足以引起觀眾對于歷史上毛岸英本人的記憶認知,在這一先有意識的引導下,即使不用去說明他的身份,觀眾也知道他是誰,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兒子,知道他即將在戰場上犧牲。這就是字幕對人物的補充說明,在這一點上,字幕相較于人物對話中明顯出現的表達更直觀地讓觀眾產生客觀感,加深這一人物在觀眾心中的重視程度。
在電影中,有幾種不同的人物字幕說明,如本片中的人物加以字幕說明來表現人物和角色,借用議程設置理論,階段性地加強觀眾對該人物的印象,可以將片中這類人物統稱為字幕人物。一般來說,能添加字幕說明的人物都是片中的主要人物,而在本片中的人物均不是主要人物。全片微小敘事主要集中于伍千里和伍萬里兩兄弟在戰場上的過程,而字幕人物僅僅是利用觀眾的知識外延將主角的敘事延伸到字幕人物身上,以增加主角和字幕人物的實感和敘事廣度。
(二)人物內在補全
影片人物一方面是通過對話和情節來確立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通過字幕引導觀眾記憶認知建構人物內核。在這一方面,字幕作用與任務說明有較大的相似性,區別在于任務說明僅對人物做出描述,而補全作用則是指會對人物做出評價性行為的字幕,以此調動觀眾情緒。根據媒介傳播理論中“第三者”的理論效應,對人物的評價經由導演融入電影再告訴觀眾,此時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因此,評論性字幕在人物內在補全方面起到了除情節賦予外的最大作用。根據肖庚生、楊小云的《字幕形式對英語視聽學習影響的研究》中的研究結果可知“中英字幕的詞匯習得效果最佳”,可以直接理解為中英文字幕能夠更好地被觀眾理解和掌握,人物的語言字幕制作為雙語,可以進一步使觀眾理解并記住人物的詞句,幫助情節進一步補全人物性格,構建人物本體,進一步豐滿人物自身。借用前文“翻譯字幕的補全”一部分中對于翻譯字幕的人物補全內容可以看出,這里的語言和字幕都是為了進一步突出主體人物所做的妥協性修改,以此保證觀影內容的完整性。在本片中,外籍人士所出演的美軍,更像是為了凸顯我軍的壯烈而出現的配角,所以在片中把其言辭修飾為不痛不癢的對白,沒有激烈的情感體現,就算演員賣力地表演,也不會覺得是多么不得了的事。更像是外文翻譯套上中國文化背景的殼,正如成語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組或短句, 其結構緊密、意思精辟, 往往代表了一個故事或典故。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是具有典型中國文化意象的語言符號。在《極品老媽》的字幕翻譯中, 有大量的英文句子被翻譯成漢語成語, 如“不時之需”“吞云吐霧”“萬里無云”“揚帆起航”等。中文翻譯不會刻意理解原文后將平鋪直敘的內容變得更為生動,并會在文中引用相關概念直接翻譯,例如《水門橋》中,將美國總統接過電報時秘書所講“He believes this will bring the turning point we need to win the war”翻譯為“認為此舉可使我軍快速取得勝利”,如此翻譯省略了turning point 一詞的原意,僅代指為快速。在美軍清點物資時所用的例如“76AP”“105HP”“B.A.R”等都是專有名詞,在翻譯中會做出解釋性闡述,如“反坦克炮彈”“105火箭彈”“自動步槍”等。由于中方向來有給武器起外號的習慣,所以翻譯字幕有時會加入相應的解釋性內容,尤其是在《亮劍》中尤為多見,但并沒有解釋性字幕,原因在于《亮劍》制作于國內,并沒有配相應的英文字幕,所以不常見,在外播片段中,可以看到相應解釋,而國內不需要雙語字幕,故沒有解釋性字幕發生。
(三)情緒外延
1.直接引導
情緒的引導是通過語言表現的,而當語言變得模糊且不被識別時,字幕的情緒引導功能就被放大了,在“補全敘事”一部分中提到,字幕有旁白作用,并且結合畫面共同作為敘事的結構部分以補全敘事。所以在敘事中,情緒也是能夠被字幕引導的。在默片時代,字幕中會出現標點符號以代表情緒的更迭,在這類影片中,字幕的符號代表著情緒開端的直接引導,以奠定后端表演的感情基調。而在有聲電影出現后,字幕的標點符號卻消失不見了。此時,因為有了聲音和語調的變化,字幕的符號就顯得多余了,觀眾只需要知道說了,就可以從聲音中判斷出表演段落的情緒變化,不再需要字幕做進一步的說明和解釋。由此,字幕的情緒直接引導功能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仍然是較為重要的一環。如在《長津湖》中片頭演職員表出現后配合音樂畫面,直接引導觀眾情緒的變化,使全片基調定在宏大敘事的主調中,又以微小敘事為主,迫使觀眾從宏觀層面打量小人物的經歷,由此感受朝鮮戰爭的必要性和殘酷性。
2.內在情緒沉淀
依據王敏、徐健(2019)發表的研究結果可知“彈幕或字幕所含的情感詞越多,說明其表達的情感越強烈,情感強度越強”。而在本文研究的兩部影片中,情感詞匯相較于其他影片更少。情感表達集中于演員表演和情節鋪墊中。在其他題材的作品中,最常見的是人物基于情節的個人表達,情感成分更濃郁,在本文兩部影片中,微小敘事的情節集中于伍千里和伍萬里兄弟二人,感情基礎自不必多言,其情感表達不集中于表達而集中于表演,所以全片未能較好地體現字幕的情緒沉淀這一功能。
情緒沉淀在影片中集中表現于伍千里兄弟的故事線上,而在這一故事線中又集中于對話和神態方面。字幕的情緒沉淀在這一表現手法中被淡化了,人物的表演直接導致了情緒的產生,字幕的沉淀作用在此處發揮了較小作用。另外,在伍千里知道弟弟瞞著爹媽跑來參軍,其語言頗為激烈,而行為卻透著寵溺,在此處,演員的表達是情緒的開始,字幕表現的言語是情緒沉淀的過程,從發現伍萬里到帶著他回到火車上,整個過程的字幕起著重要作用,又或者說是言語起著情緒表達的作用,演員只是借著臺詞表現了出來。言語在電影中的表現形式就是字幕和聲音,兩者共同構成了情緒的引導和沉淀,并由演員做出表現和表達。
三、結語
字幕在早期電影中就已經存在,字幕的功能和特點在本文中已經做了詳盡的論述,在論證過程中,單純以某部影片來總結字幕的功能特點是不完全的,字幕發展至今已經誕生了多種存在形式和用法,電影中的字幕又不盡相同,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的字幕都有較大不同。電視劇或綜藝的字幕需要單獨列出做以分析對比,由此可知字幕的研究還處在較為粗淺的階段。
參考文獻:
[1]王羽慧.躍動的字幕:從圖文表意到媒介交互[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0(11):27-35.
[2]王晨.畫中有話:論中國無聲電影字幕中襯畫的功能[J].當代電影,2021(12):130-136.
[3]王敏,徐健.視頻彈幕與字幕的情感分析與比較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9(5):109-119.
[4]王婷.凡庸的“饒舌”和未竟的電影化:早期中國電影字幕的形態探析[J].電影文學,2021(1):89-94.
[5]王晨.圖文互動與意義生產:論中國無聲電影中字幕與影像的關聯[J].電影藝術,2021(1):131-139.
作者簡介:
杜慧珺(1993—),女,漢族,山西五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建設、文化傳播、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