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許幼飛

2023年11月17日,周國相在2023年重慶市高層人才創新創業金秋路演活動總決賽上進行項目路演。圖/受訪者
2023年前三季度,新招博士后908人,同比增長17%;出站留渝334 人,占出站總數的90%;獲得國家級基金項目超800項,項目經費超1.6億元……
博士后人才是人才中的“塔尖”,是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最強大腦”。近年來,重慶堅持把博士后人才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突破口,不斷加強博士后工作平臺建設和博士后人才招引,為區域創新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添智聚力。
周國相今年32 歲,來自湖北,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先進陶瓷及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此前,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就讀5年,并取得博士學位。
2022年臨近畢業,當時擺在周國相面前有兩個去向:一是留在哈爾濱,二是受導師邀請前往哈工大重慶研究院。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博士后年齡大多為28 歲至35 歲,處于創新創造的黃金年齡,最易涌現出奇思妙想,是加強基礎前沿領域攻關、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
讓博士后來渝有所作為,一直是重慶市人才引進工作的努力方向。
2020 年,重慶市出臺博士后“黃金18 條”,構建起一個全面、系統、開放的政策體系。對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在渝設立分支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力求“能設盡設”“一站一策”;對博士和博士后連續培養資助、日常資助、出站留(來)渝資助人選全覆蓋,實現“站前、站中、站后”全流程資助……
“我希望能有足夠的科研場地來進行研究工作,無論是研究院還是重慶市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我們這些科研人員,比如人才補貼、科研項目申報等。在這里,我可以規劃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周國相思慮再三后,選擇到重慶發展。
2022年,周國相成為哈工大重慶研究院第一個博士后,繼續進行先進陶瓷研究,同時拓展了3D 智能制造作為新的研究方向。
而重慶亦沒有辜負周國相的期待——一年來,依托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和團隊,他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專項等科研項目4 項,獲批科研經費總額達269萬元。
“作為一個畢業不久的青年科研人員,能拿到這些項目,并且還是項目負責人,這讓我切實感受到了重慶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周國相感嘆道。
重慶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重慶鼓勵各高校和科研中心開放綠色通道,舉辦進站博士招收專場,鼓勵培養單位與進站博士建立“出站即可簽署入編”的協議。沈陽農業大學博士鄧皓天便是看重這樣的工作機遇,2023年7月選擇與重慶醫科大學簽約。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重慶共設立博士后科研平臺539 個,累計招收博士后6887 人;博士后年招收規模從2019年的393人提高到1000 人以上,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鋁離子電池的研發。”談起電池,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新材料院士工作室博士后閆康打開了話匣子。
閆康本科和碩士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在吳鋒院士團隊從事綠色二次電池的研究,2016年赴悉尼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20 年畢業后來到重慶,回歸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吳鋒院士團隊工作。
“來渝工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閆康解釋道,雖然他在找工作時偶然遇到這個機會,但真正留下他的,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未來規劃與他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并且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的設立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的一體化。
“鋁離子電池是多價金屬離子電池的一種,其長壽命、高安全的優點,非常適合應用于儲能領域。”閆康稱,“電池儲能系統因其使用周期長的特點,對電池的循環壽命以及安全性要求更高。鋁離子電池中的部件和材料均不易燃燒,且循環壽命長,是商業化鋰電池的兩倍以上,是未來儲能領域極具潛力的方案。”
當前,儲能產業是重慶大力支持的集群產業,鋁離子電池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從2020年開始,團隊便開始與四川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研發高性能電池材料,開發出的多晶/單晶高鎳正極材料產業化制備技術,已經應用于公司產線,使公司生產成本降低約25%。
這讓閆康充滿了信心。科研成果轉化是打通科技創新價值鏈的“最后一公里”,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是包括高校院所、企業、政府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實現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過程。
重慶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推動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各區縣積極發力:兩江協同創新區創新建立技術經理人制度,打造負責技術與市場對接的“專才隊伍”;永川區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重大科技成果在永川開展二次開發、工藝驗證等中小試服務,并根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情況,最高給予500 萬元的補貼……
此外,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還積極舉辦“博創未來”博士后品牌沙龍活動、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金秋路演活動等系列活動,助力科研成果轉化。
“我們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提及賽事,閆康直言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自己不僅和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交流,開闊了眼界,團隊項目“350Wh/kg 高比能、低成本、智能動力電芯”還榮獲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比賽期間就有不少企業對該項目表現出濃厚興趣,為后續的轉化推廣奠定了扎實基礎。
“沒想到重慶在數字化賦能這塊做得這么好。”提及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小事,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博士后鄒程龍忍不住稱贊。
原來,今年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后,鄒程龍沒有及時將檔案轉入重慶,導致檔案被退回湖北省人才市場,“我本來以為這件事會很麻煩,要跟不同的部門打交道,過程會拖沓”。
“您只需要在‘愉快辦’App 上提交申請,后續由我們來辦理即可。”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的回復打消了鄒程龍的擔心。
通過“愉快辦”App,鄒程龍提交相關申請后,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到了調檔函。他將調檔函傳給湖北省人才市場,3 天不到,重慶便收到了他的檔案,并完成后續工作。
“一點都不用自己操心。”鄒程龍很驚喜。
環境好則人才聚,生態優則氣場強。重慶一方面不斷升級“硬件”,通過數字賦能提高辦事效率;另一方面優化“軟件”,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服務隊伍。“我們始終致力于建好后勤站,當好人才服務員。”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重慶共有“專員+聯絡員”4000 余人,為人才提供一對一的貼心服務。
貼心的服務免去了鄒程龍的后顧之憂,來渝工作半年,他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探索人工智能在工業制造領域的運用。
“之前我一直在芯片領域深耕,來到重慶后一方面想做自己更感興趣的研究內容,期望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另一方面則是想選擇更符合城市氣質的研究方向。”鄒程龍稱,“重慶是制造重鎮,我想通過科學的方法賦能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2023 年10 月,鄒程龍與女朋友在重慶領證結婚,把家安在了這里。
不只是鄒程龍,閆康也選擇安家重慶。2022年5 月,他在工作地點附近買了房,2023 年春節還把老家的父母接來重慶過年。除夕之夜,一家人一起收看光影無人機焰火表演直播,其樂融融。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如今的重慶,多重國家戰略機遇疊加,“科技+人才”乘數效應不斷釋放。
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重慶還將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重點行業需求,聯動市教育委員會、各區縣等,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吸引更多博士人才來渝探訪,為重慶市人才“蓄水池”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