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門中學 陳 佳
寫作營項目: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
寫作營目標:
●學寫語言鑒賞札記
語言鑒賞札記,是指閱讀文學作品時,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語句或段落,立足“語言”,分析錘煉語言的技巧,從語言特色和語言風格等角度對精彩語句或段落進行賞析,從而形成觀點鮮明、內容充實、布局合理、分析到位、形式靈活的語言鑒賞文章。

圖/視覺中國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欣賞文學作品,也是在欣賞語言藝術。通過品味作品的語言,可以探究各種文本的鑒賞方法,豐富文學作品的鑒賞體驗,形成獨到的理解和感悟,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做出評價,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如何寫作語言鑒賞札記,以本單元作品為閱讀鑒賞對象,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學寫語言鑒賞札記,首先要精讀文本。積累和品味精彩的詞、句、段,探究語言表達的技巧,對作品語言進行多角度鑒賞,對典型人物進行具體分析,可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豐富札記的內容。挑選一個或幾個文本進行精讀,從語言角度進行批注,將批注與他人分享交流,進一步完善批注的內容,形成初讀感受。比如賞析《茶館》的秦仲義要收王利發房租的這部分臺詞:從茶館掌柜王利發對秦仲義“二爺”“您”的恭敬稱呼和“是”“嗻”的應和詞語,可以看出王利發對東家的卑躬屈膝、恭維討好,他的推諉體現了他精明干練、善于應酬。兩人的對話圓熟風趣,十分貼合人物的身份和個性,使塑造的人物更立體、更豐滿。
語言鑒賞札記不是只言片語式的批注,而是要形成一篇文章。在對這類文章不熟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閱讀一些規范的語言鑒賞札記范文,揣摩范文的行文方法,在討論中形成看法,整理提煉出札記的寫作方法。重點解決“寫什么”“如何寫”的問題,確定寫作對象。可以是單篇中的一類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和修辭的鑒賞,也可以是單篇整體的語言鑒賞,還可以是多篇聯讀鑒賞。如從詞語選用角度賞析《阿Q正傳》、從修辭角度賞析《秦腔》和《一個消逝了的山村》、鑒賞《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反復藝術、鑒賞《再別康橋》的“三美”藝術、鑒賞《茶館》的語言特色、比較《阿Q 正傳》《邊城》《茶館》的語言風格等,選好角度,提煉框架,明確路徑,為構思寫作做準備。
欣賞作品時,要對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進行整體把握,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在寫作過程中注重謀篇布局。首先要明確寫作主題,即寫作對象或文章的中心觀點。選題的角度有很多,盡量做到切入點小,內涵豐富,觀點鮮明,中心突出。
具體而言,在內容方面,開篇應簡明扼要地提出觀點,這是札記的“綱”,這個“綱”可以擬作標題,標題可以有主標題和副標題;有了中心論點后,再提取分論點,分論點稱為“目”;在每個分論點中,對文本中搜集的語言范例進行分析評論,充實語言鑒賞札記的內容,使論點具有說服力,這個稱為“肉”;結尾應總結和深化札記的“綱”,做到首尾呼應。因此,札記內容要做到綱目并舉、有血有肉。
在寫作方法方面,注重夾敘夾議,圍繞鑒賞內容進行概述,引用文本例子,賞析語言特色,可援引文學評論來分析和評價觀點,具有說服力,表達準確恰當。“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要錘煉寫作語言。最后,充分發揮評價功能,在小組或班級進行交流和評改,通過評價反饋加以修改完善,最終完成語言鑒賞札記。
文/三門中學高二(1)班 祁筠棠
叩開裕泰大茶館的木門,在19 世紀末的兵荒馬亂里,老板王利發高高地坐在柜臺里招呼來客,茶館的故事由此緩緩展開。拂過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心血筑就的作品,我們在字里行間得以窺探那段斑駁的歲月,品賞戲劇大家的語言魅力。
老舍善于讓人物說出符合自己個性的語言,讓讀者從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中識人物。開篇一句“唐先生,你外邊蹓蹓吧”,連著后文王利發勸唐鐵嘴“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便將王利發待人熱情、真誠友善的形象寫活了。當房東秦仲義到來時,他說“我臉上有光”“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順心吧”“那么多的買賣,您的小手指頭都比我的腰還粗”,正是繼承了他父親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體現了王利發善于應酬、精明奉承的個性。當王利發聽說秦仲義要漲房租時,說:“我知道您多么照應我,心疼我,決不會叫我挑著大茶壺,到街上賣熱茶去!”這又是一個圓滑精明、機變逢迎的小生意人形象。當茶客議論譚嗣同時,他說:“咱們還是莫談國事吧!”“莫談國事”的紙條在茶館到處可見,這四個字的牌子也懸掛在正堂之上,這是他的經營準則,更是他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處世原則。
可見,王利發善于與各種人打交道,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這與他的茶館掌柜身份相契合,王利發的形象是豐滿的,也是復雜的。在那個動蕩的時代,生命的天平在刀尖上搖擺,小人物只能明哲保身、自求多福,正如他所說:“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多了!誰也管不了!”即便如此,他最終還是難逃家業破產、幻想破滅、自我滅亡的悲劇命運,徒留時代的指針在光陰里哀訴。
當《茶館》的巨幕緩緩拉開,一股濃郁的京腔京味兒伴隨著縷縷茶香撲面而來。幕啟,老北京人遛鳥、歇腿、喝茶、商議事情、說媒拉纖、吃碗爛肉面的場面,便是老北京的風俗人情濃縮成的茶館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京味兒文化離不開京味兒語言的支撐。京味兒語言體現為人物語言多為單音節詞,如秦仲義的“比你爸爸還滑!”“轟出去!”中的“滑”“轟”二字,開口敞亮。王利發回答時一個“甭”字是北京方言“不用”的意思,兩字并為一字,干脆帶勁。劇中多處運用疊詞,如“蹓蹓”“文縐縐”“雄赳赳”“管教管教”“痛痛快快”“嘎噔嘎噔”“溜達溜達”等詞,使內涵更豐富,表意更深刻,表達更形象,感情色彩更鮮明,又有音韻美,富有感染力。
京味兒特色還體現在“兒化”語言上。兒化帶有很強的口語色彩,如“鳥兒”“腔兒”“主兒”“份兒”“小牛兒”“有事 兒”“早 班 兒”“全 村 兒”“狠 勁 兒”“玩藝兒”“心眼兒”“這路事兒”等兒化詞弱化了濃重的鼻音和鏗鏘生硬的語言,使這種京腔帶著一股溜達的卷舌味,體現了老北京人爽直的個性、悠閑的心境及語言習慣。還有“甩閑話”“尊家”“官面上”等詞語,逢人便稱“爺”“您”等稱謂,二德子的“嗻”、秦仲義的“哼”等語氣,劉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兒”、常四爺的“我這兒正咂摸這個味兒”等大白話,也無不透著濃濃的京腔京味兒。
《茶館》語言幽默風趣,寓莊于諧。品讀京味兒語言,我們仿佛置身于茶館之中,與劇中人物一起笑中帶淚,喜中有悲,嬉笑中蘊藏著命運的凄涼,悲歡中窺探著時代的全貌。
《茶館》的語言在老舍的錘煉下,猶如鏡子一般,折射出世間百態。老舍追求“從一句話里看到一個世界,聽到弦外之音”。劇中寥寥幾句臺詞,言中有言,意中有意。比如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和封建勢力代表龐太監之間的對話,句句都是話里有話、弦外有音。
龐太監:那還用說嗎? 天下太平了:圣旨下來,譚嗣同問斬! 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潛臺詞:“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腦袋!”)
秦仲義:我早就知道!
龐太監:您聰明,二爺,要不然您怎么發財呢!(潛臺詞:“你最好放聰明點,不然你就沒有命了,更發不了財!”)
秦仲義:我那點財產,不值一提!(潛臺詞:“我的財產哪能跟你龐太監比呢!”)
龐太監:太客氣了吧? 您看,全北京城誰不知道秦二爺!您比做官的還厲害呢!聽說呀,好些財主都講維新!(潛臺詞:“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爺,我當然也知道,而且我還知道你秦仲義講維新。”)
秦仲義:不能這么說,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 哈哈哈!(潛臺詞:“我是有點威風,可也沒有你龐太監威風啊!”)
龐太監:說得好,咱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哈哈哈!(潛臺詞:“那咱們就亮亮自家的本事,斗一斗!”)
兩人表面上問安奉承、恭維客套,骨子里暗藏殺機、針鋒相對。龐太監提出警告,放出狠話,威脅恐嚇;秦仲義以退為進,反唇相譏,寸步不讓,奮力反抗。
廟宇與雕像最終傾塌,這個時代在迎來滅亡的同時,也迎來了另一個時代的新生。當我們站在歲月的另一端,隔著百余年的時光,去閱覽那座喧囂的茶館,去咂摸《茶館》的語言時,老北京的人情風俗、北京人的說話風格、舊時代的市井風貌,都將穿過塵封已久的歲月,顯得更加濃郁醇厚、歷久彌新、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