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丹丹 王程
龍游以水脈連接文脈,譜寫“水韻”新詩篇
龍游地處錢塘江上游,衢江與靈山江在其境內交匯,形成“兩江會一龍”的獨特水系,讓龍游依水而興、因水而秀。從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遺址,到潤澤一方的世遺姜席堰,再到沿江而起的紅木小鎮、龍游瀫……無一不證實龍游與水結緣已久。如今,依托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的建設,龍游更是走上一條促進城市更新、復興文化之魂、培育文旅全產業鏈之路,聚力打造形成錢塘江詩路上的魅力人文帶、黃金旅游帶、美麗生態帶、富民經濟帶、合作開放帶。
衢江龍游段,古稱“瀫水”,上啟常山江山雙港,匯入新安江蘭江出海,長逾百里。舊時,龍游因舟楫之利,漕運發達,沿途市鎮因水而興商,繁極一時。如今,龍游又再度乘著錢塘江詩路文化帶建設的東風,走出一條城市更新之路。
近年來,承載著煙火氣與歲月痕跡的大南門歷史街區、民居苑、溪口老街、湖鎮老街等“老遺址”并沒有與時代漸行漸遠,而是隨著詩路文化帶的建設,化身“新網紅”,成為龍游一道獨特的城市景觀。2023年9月,龍游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帶著全新的樣貌“開門迎客”。非遺小攤、“御貓”快閃店排起長長的隊伍,民俗活動、國潮游園、光影水秀……讓人們連連感嘆,“以前的挑水巷都是老房子、老街道,沒想到現在改造得這么好!”“太震撼了,作為龍游人我很驕傲!”僅10月1日當天,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的客流量就達到7萬人次。改造煥新后的城墻、古街、老宅既喚醒了龍游的歷史記憶,又與龍游城市發展融為一體,以全新的模樣闡釋新時代的龍游故事。
舊城更新讓龍游更添新韻,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標則為龍游注入新的活力。瀫水穿城而過,沖刷出一片灘涂,從高處俯瞰,兩頭狹、中部寬、州身長,四周環水似飛翔的鳳凰,故名鳳翔洲。近年來,鳳翔洲景觀云橋飛架南北,成為龍游又一處網紅打卡點。“以前這塊都是灘涂地,但現在建設得很漂亮,晚上我都會帶著家人一起在江邊走走。周末的時候,還會約朋友一起騎車環湖。”周邊的市民感嘆,“這兩三年龍游的變化特別大,整個城市也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就連馬拉松比賽和音樂節都辦到了家門口。”隨著鳳翔洲水文化公園、龍游博物館、紅木小鎮等一批新晉地標性打卡點的打造,龍游的城市活力和文化魅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激發,龍游人也實現了在家門口邂逅“詩和遠方”。
如果說“網紅橋”“水文化公園”只是小單元的打造,那么“龍游瀫”的啟動則是從南到北將各個經典單元串聯成整體的一項大工程。龍游縣委社建委專職副主任王程介紹:“當前我們已經啟動了‘龍游瀫’的建設,規劃總面積達83.77平方公里,分為前湖、中央湖區和后湖三大片區,圍繞‘瀫水晴風·詩路明珠’定位,沿江串村,成景連片。預計到2027年,龍游瀫將打造成為詩畫衢州的瀫光核心景區和未來的創新活力點。”
千百年的歷史沉淀為城市煥新提供內涵滋養,沿水脈續文脈,龍游正沿江寫下城市更新的詩畫新答卷。
百里縠水萬古奔流,是水脈亦是文脈。從新石器時代農田水利初興,到“南堰北塘”養育了一方百姓,再到“絲路古渡”綿延萬里成為對外開放的“黃金水道”,時代在變,龍游人善用水資源實現發展、創造奇跡的初心卻始終未變。
為深入開展水文化遺產保護,龍游進行了水文化遺產調查工作,最終確定了31處水文化遺產,其中水利工程遺產27處、古橋2處、水碓1處。姜席堰、雞鳴堰、防洪古城墻、徐氏古井……一顆顆散落在龍游土地上的“水利明珠”,默默記錄著千百年來龍游人治水興水的歷程。
盡管姜席堰早在2018年就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卻一直未能如“都江堰”那般“火爆”。當地政府也意識到,要做好姜席堰這篇文章,除了水利遺址的保護外,激發水文化的自身活力是關鍵。而當龍游水脈遇到現代藝術時,水文化的多元發展似乎有了新的方向。2023年9月,一批龍游回鄉青年發起了一場為期3個月的“龍游水脈藝術節”。“退休”多年的黃泥圩水電站搖身一變成了滿載藝術氣息的泥美術館、當地人的舊衣服經藝術創作后變為各種形態的“筍”……來自5個國家的130多位藝術家深入龍游,用400余組藝術作品對話龍游。回鄉創業的溪口姑娘吳琴芬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她介紹:“水脈藝術節的‘水脈’二字取自龍游‘兩江會一龍’獨特的水系風貌孕育出的水文化。藝術節以‘萬千生長’為主題,寓意著以水文化為依托,博大精深、綿延不絕的龍游水文化不斷演進和升華。”水文化與當代藝術的邂逅,讓龍游的水文化故事翻開了新的篇章。

現代藝術喚起龍游水脈之魂,不僅拉近了水文化與當下的距離,還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在大南門歷史街區挑水巷展區,62歲的毛瑞文老人充滿激情地向研學的孩子們介紹著藝術品的故事。毛瑞文從小生活在大南門挑水巷,后因歷史文化街區的重建搬離此處,當聽到水脈藝術節的消息便立刻毛遂自薦來場館做“宣傳員”。與毛瑞文老人年紀相似的18位原村民也加入了藝術節的宣傳陣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講述著對于這些藝術作品的理解。
與古為新,不只是喚醒舊物與記憶,更是以年輕一代的傳承創新,向世界傳遞出一張極具龍游特色的“水文化”名片。
六春湖,雖名為湖,卻實為山,是龍游第一高峰,享有“四海奇景,六合同春”之美譽。1390.5米的高海拔使這里常年云霧縹緲,猶如仙境一般。春季的六春湖,各色杜鵑競相開放,綿延數十里,而到了冬天“滿山霧凇”,六春湖又化為南方“小東北”,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
六春湖位于龍游、衢江、遂昌交界之處,相比其余兩地山勢更為陡峭,不少游客望而卻步。2020年5月,“浙江第一索”讓天塹變通途,“原本登山需要4-5個小時,如今乘坐索道上山僅需8分多鐘,男女老少均可輕松登頂,來這里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六春湖景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一般來說杜鵑季與雪季是六春湖最紅火的時候,最多一天游客數量能達8000多人,僅一天就有160多萬元的收入。”伴隨著游客的到來,也讓廟下鄉毛連里村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村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
然而,六春湖的客流主要集中在“杜鵑花季”和“霧凇雪季”,其他時候游客較少,僅依靠索道在旺季時“一天賺夠一年”對當地村鎮的輻射帶動仍然有限。如何進一步提升六春湖的帶動作用?以大項目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是龍游給出的答案。2022年3月,龍游與龍之夢的相遇讓這些想法落了地。經政府和企業雙方相互考察,短短3個月雙方就確定了合作開發的意向,之后僅7個月就完成了項目整體規劃設計并順利開工。六春湖項目負責人介紹:“衢州龍之夢旅游度假區項目由龍游縣政府、衢江區政府與上海龍之夢旅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重點打造以自然觀光、休閑度假、冰雪運動為主題的旅游度假區,總投資100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其中龍游縣區域投資60億元。預計到2027年開園,屆時年接待游客量能達到1000萬人次。”龍之夢的落地,將解決六春的“淡旺季”冷熱不均問題,以“頂流”項目帶動六春湖的“四季流量”,最大程度釋放六春湖旅游資源潛力。
從最初的“漫山杜鵑紅”“霧凇雪里白”單一產品出發,到打造龍游龍之夢帶動上下游的全產業領域發展,只是龍游打造詩路文旅產業綜合體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游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還謀劃建設了龍游溫泉旅游度假區、龍山運動康養旅游區、龍游石窟原聲音樂旅游區等一批重大、新穎、極具特色的產業,初步形成了“龍”形產業富民帶。龍游這顆“瀫水明珠”,在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產業富民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