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這一生,就像他一輩子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潛艇,低調,但有無窮的力量。他,就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1 這位滿頭銀發、衣裝整潔、和藹可親的老人是中國核潛艇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黃旭華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2 1949年,他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1958年,開始從事核潛艇研制工作,在我國核潛艇事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中,他貢獻了畢生心血,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一生,就像核潛艇一樣,行于驚濤駭浪,隱于茫茫人海。
3 1926年,黃旭華生于廣東省汕尾市,是客家人。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助產士,因為他們都沒讀過什么正規的醫學院校,所以希望子女能用功讀書,繼承事業。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黃旭華耳濡目染,也立志要做一名醫生。
4 可是就在黃旭華小學畢業時,全面抗戰爆發了,國家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黃旭華開始了自己的艱辛求學路。他曾步行4天山路,腳都磨出了血泡,才找到搬進山溝里的中學。說是學校,其實只是幾間由竹竿、草席搭成的棚屋散布在山坡上,根本稱不上校舍。后來,他又輾轉進入桂林中學讀高中。可無論在哪兒,都躲不開日軍的轟炸,刺耳的警報聲成了課堂的背景聲。無數次,他被人潮裹挾著匆忙疏散,躲在山洞里忍饑挨餓,求學夢再次落空!
5 當時的桂林深受日軍轟炸之苦。每一次轟炸都是滿城煙火,一片廢墟。而黃旭華心頭,也有一把怒火在燃燒。為什么日本法西斯想投彈就投彈,想炮轟就炮轟,想登陸就登陸,而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卻要四處奔逃?我們的空軍在哪里?我們的陸軍在哪里?我們的海軍在哪里?中國人提著的一顆心,何時才能徹徹底底地放下來?想來想去,他漸漸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強烈的愿望在他心中萌芽了:我要學航空!我要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6 就在日本法西斯飛機的轟炸聲里,黃旭華的人生航向轉變了。他先后考取了當時的中央大學航空系和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最終他選擇了后者。大學期間,黃旭華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匯報思想時,他用這樣的一段話表明心志:“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黃旭華進入上海船舶工業管理局工作,并參加了蘇聯援助中國的艦船的轉讓制造和仿制工作。年輕的新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十分嚴峻。1954年,美國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該潛艇航行6萬多海里,從冰層下穿越北極,只消耗了幾千克核燃料,運行了3年才第一次更換燃料棒;如果換成常規潛艇,單是消耗的燃油就要200多節油罐車來裝。
8 核潛艇可以長時間埋伏在水下,它具有能量大、功率大、水下速度快等特點。攜帶多彈頭核武器后,它是防不勝防的活動導彈發射基地,可以讓一個國家在遭受第一輪核打擊之后,仍然具有核反擊力。核潛艇裝巡航導彈,是公認的航空母艦克星、大型軍艦克星。繼美國之后,蘇聯、法國、英國也相繼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
9 回顧近代中國百年屈辱史,侵略者總是從海上來;中國雖大,卻有海無防,太平洋何曾太平過!面對敵對勢力的核封鎖和大國的核威脅,中國軍方高層深刻認識到,擁有核潛艇迫在眉睫!有了這個“殺手锏”,國家安全才更有保障,才更有可能在國家遭受毀滅性核打擊時進行有力還擊。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元帥向中共中央呈送《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說明核潛艇研制的重要性,中央迅速同意和批準。這也拉開了中國研制核潛艇的序幕。
10 1958年,32歲的黃旭華接到一個任務。領導只說去北京出差,具體內容卻沒說。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國家要造核潛艇。他的專業是制造艦船,他還有仿制蘇制潛艇的經驗,因此他被黨和國家選中,進行核潛艇研制工作。這是黃旭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從此,他的一生與核潛艇結緣。
11 1959年秋,赫魯曉夫訪華。毛澤東主席向蘇聯方面表達了想要研制核潛艇的想法,希望對方能提供技術支持。但赫魯曉夫認為,核潛艇技術復雜,中國搞不了,并且傲慢地表示:核潛艇不僅技術復雜,而且價格昂貴,中國是不可能造出來的!中國也不用搞,蘇聯海軍有這種武器,大家只要共同組成艦隊就行了,同樣可以保衛中國。這些話深深傷害了毛澤東主席的民族自尊心。
12 隨后,毛主席就對研究人員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如驚雷般的誓言,體現了中國人自己造核潛艇的決心,也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信念。中國自主研發核潛艇的征程由此開啟,而黃旭華的后半生,也與中國的核潛艇事業緊緊連在一起。他,成為首批參與核潛艇研制的29名專家之一。
13 研制核潛艇是絕密任務。組織上跟黃旭華說過三點:一是黨和國家信任你,要時時刻刻嚴守國家機密,不能泄露工作單位和任務;二是這個工作領域進去就出不來,就算犯錯誤了,也只能留在單位里打掃衛生;三是只能隱姓埋名,當無名英雄。黃旭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為了保守組織秘密,黃旭華自覺淡化與親戚朋友的往來,與廣東老家的聯系僅限于書信、電報和每月寄回的生活費。之后的整整30年,黃旭華只剩下一個名字。
14 研制核潛艇,只有雄心壯志還不夠。“核潛艇是由反應堆、導彈、潛艇三套馬車共同拉動的。”黃旭華回憶說。這是一項技術復雜、協作面廣的國防系統工程。它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縮影。當時的中國,國家經濟困難,工業基礎薄弱,科學技術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都很低,技術資料缺乏,試驗設施尤為簡陋,同時又遭遇國際上的技術封鎖。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15 1965年,我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全面啟動,研究所在遼寧葫蘆島成立,黃旭華擔任副總工程師,后來又成為總設計師。當時的葫蘆島,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荒島。這里終年海風肆虐,連樹木都是歪斜的,而且物資極度匱乏,大家都戲說:“早上土豆燒白菜,中午白菜燒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燒。”
16 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比起來,更大的困難是:專業人才匱乏,學校也沒有這門課程,大部分研究人員沒出過國,都是“土包子”。大家對核潛艇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也找不到任何有關核潛艇的技術參考資料,更別說找外國專家提供幫助了。無經驗、無技術、無條件,黃旭華和同事們成了“三無”團隊。
17 戰鼓已經敲響,就算是一窮二白的局面,也要“無中生有”!黃旭華和同事們一致決定:騎驢找馬!如果連驢都沒有,就邁開雙腳走出去,堅決不等待。“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大家先從調查研究人手,發動所有人從報紙、雜志、新聞里搜尋相關資料,一個字一個字地查,一張圖一張圖地看,什么也不放過。就這樣沙里淘金,他們終于匯聚起一批資料。
18 資料零零碎碎又有真有假,怎樣讓它們真的有用?黃旭華和同事們使出必勝法寶——“三面鏡子”:一面“放大鏡”用來搜索資料,一面“顯微鏡”用來審視相關內容,一面“照妖鏡”用來分辨真假虛實。就是靠著這“三面鏡子”,黃旭華和同事們運用聰明才智,練就火眼金睛,像拼拼圖一樣,半靠資料半靠想象地推理拼貼出了核潛艇的大致模樣。
19 理論資料有了,但實際情況又怎么樣呢?這時,有人帶回了兩個美國“華盛頓”號導彈核潛艇的兒童玩具模型。這玩具模型仿真度非常高,板子可以掀開,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各種設備、儀器。玩具模型放到面前,黃旭華和同事們高興極了,把它們拆了裝、裝了拆。大家發現,這兩個模型的具體情況,和他們一半靠零散資料一半靠想象畫出的圖紙基本一樣。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頓時讓大家信心倍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