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李 云,尹華丁,丁亞平,田志娟,劉樹杰,趙義良
(1.石家莊市畜產品和獸藥飼料質量檢測中心 050040;2.石家莊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50000;3.正定縣農業農村局 050000)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家庭飼養寵物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城市居民中,飼養寵物更為普遍,寵物已成為家庭成員之一。家庭飼養的犬只數量占養犬總數的8%以上,同時也存在著流行病傳播的風險。
當前,世界正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動物攜帶的病原體日益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超過60%的人類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病,50%的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蟲病可以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目前已知的犬類傳染病有300 多種,其中許多是人畜共患疾病。
犬瘟熱屬于三類動物疫病,是一種感染犬科動物的急性、高傳染性疾病。它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與受感染的動物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或食物傳播。它是由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犬瘟熱病毒引起的,該病毒危及犬科、浣熊科和鼬科等動物。1980年,我國從受感染的犬身上分離出了犬瘟熱病毒。根據感染病毒株的類型、感染動物的類型以及宿主的免疫狀態,犬瘟熱的發病率有不同程度。當感染犬瘟熱時,會發生細胞凋亡,隨后發生免疫抑制性疾病,導致體內細胞數量動態失衡,并出現一系列感染癥狀。
犬瘟熱病毒在室溫下相對穩定,可存活數天。它可以在-70℃或冷凍干燥條件下存活很長時間,在-60℃下存活7 年以上,在-10℃下存活幾個月,在2~4℃下存活幾周,在32℃以上的溫度很容易滅活。在50~60℃的溫度下快速滅活。犬瘟熱病毒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較弱,可以使用3%甲醛、乙醚、氯仿、3%燒堿、季銨鹽消毒劑和來蘇水等滅活。此外,使用紫外線、高溫、高壓、可見光、pH 低于4.5 和高于9.0 等方法都可以達到滅活目的。
據研究統計,成年犬患犬瘟熱疾病的死亡率超過50%,幼犬患病的死亡率也達到了90%。與其他犬類傳染病相比,犬瘟熱病犬的死亡率很高,每2~3 年流行一次。犬瘟熱病毒分布廣泛,在自然條件下可以感染犬、黃鼠狼、貂、豺、狼等犬科、浣熊科和鼬科各種各樣的動物。通過實驗發現,雪貂最容易感染犬瘟熱病毒,死亡率為100%。在豬身上表現出潛在感染,猴子也容易感染犬瘟熱病毒,但在人類身上還沒有發現感染病例。
感染犬瘟熱的犬的鼻腔和唾液中存在大量犬瘟熱病毒。腦、脾、肝、肺、腎、淋巴結、血液和各種體液等器官和組織是感染的主要攜帶部位。主要感染源為感染犬,通過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傳播,一般潛伏期3~6 d,感染后第4 d 開始出現典型的雙相熱,呼吸系統嚴重感染單側或雙側結膜炎,有嘔吐、腹瀉等癥狀,主要影響易感動物的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它具有高度傳染性,可以在動物之間傳播。在疾病的中晚期,它可能表現出一系列神經系統癥狀。一些病犬臨床癥狀消失后可以長期排毒。
犬瘟熱的患病率與季節、年齡、品種等因素有關,可導致獲得性主動免疫和母體被動免疫。犬瘟熱在春季和冬季更為常見,未免疫幼犬容易感染,死亡率很高。感染犬瘟熱的死亡率在30%~80%,而雪貂等經濟動物的死亡率可高達100%。目前城市地區犬只數量的增加和犬只的頻繁運輸是限制犬瘟熱發生的因素,導致周期不規則。在引種、雜交和反向飼養過程中,往往容易引起犬瘟熱的傳播,70%是典型的,30%是非典型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將非常嚴重,很容易在局部地區引發大規模疫情。
據調查,每年3~4 月,部分地區犬瘟熱發病率最高。狗在3~12 個月大時最容易患犬瘟熱。雜交犬的發病率低于純種犬,母犬的發病率低于公犬。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患犬瘟熱的幾率。
犬瘟熱的臨床表現因感染CD 病毒的毒株類型、環境、年齡和易感動物種類以及宿主的免疫狀態而異。
犬瘟熱的潛伏期一般為4~8 d,感染犬瘟熱病毒后會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根據臨床癥狀可將其分為呼吸道型、消化道型、神經型和皮膚型四種類型。
呼吸道型犬瘟熱的典型癥狀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如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等。也可伴有鼻子干燥、鼻腔膿性或漿液性分泌物增多、眼瞼紅腫,以及結膜炎或角膜炎等某些癥狀。有些可能會因肺炎等癥狀而出現呼吸困難,從而導致張開嘴呼吸。此時,呼出的氣體有時會聞到臭味,肺部聽診時會有雜音。在疾病發作期間,還會出現雙相熱的癥狀,即體溫升高,持續1~3 d,短暫下降,然后繼續升高。病犬解剖時可見肺部炎癥及出血點,呼吸道黏膜腫脹出血,支氣管內有炎性滲出。
消化道型犬瘟熱病犬主要表現為嘔吐和腹瀉,病犬前期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被毛粗糙,排便干燥,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嘔吐及口角出現潰瘍、流涎等癥狀,患病犬也會由前期的排便干燥發展到腹瀉,甚至出現水樣便,糞便內混有黏液,有惡臭味,嚴重時會混有血液,出現褐色的血樣便。病犬解剖時可見胃腸道黏膜有充血、出血現象,部分黏膜有糜爛脫落,腸壁變薄,腸系膜淋巴腫大。
神經型犬瘟熱的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痙攣或共濟失調等,病犬會出現面部或嘴角輕微抖動,肌肉震顫,有些還會牙關緊咬,頸部強直,發生抽搐或癲癇,甚至昏迷。有些病犬會精神興奮、多動,出現跳舞癥或走路轉圈、沖撞等現象,有些會出現四肢無力,后肢癱瘓等癥狀。因為病毒侵害的腦部位不同,所以患病犬也會出現不同的神經癥狀。病犬剖檢時可見腦膜有充血、出血等現象,腦部有非特異性炎癥,腦脊液增多。
皮膚型犬瘟熱的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丘疹。皮膚型犬瘟熱一般情況下不多見,僅有個別患病犬會在腹下或股內側皮膚上出現米粒大小的丘疹,隨著病情的發展水泡性丘疹會轉為化膿性丘疹。部分病犬的足墊也會出現腫脹、角質化等癥狀,最后形成硬腳掌病[1]。
犬瘟熱的病犬會逐漸衰竭并死亡,即使一些生病的犬被治愈,在康復后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一些后遺癥。目前,預防犬瘟熱的主要方法是接種疫苗,弱毒疫苗通常會出現免疫失敗,主要是由于耐熱性、個體免疫力差異和免疫操作規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亟待開發分子生物學技術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如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重組病毒疫苗等[2]。
營養支持療法是常用的治療方法。靜脈注射5%的糖鹽水、細胞色素C、ATP、肌苷和其他營養素作為支持性治療配方。經過治療的犬在恢復期可以食用容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3]。
抗菌消炎治療,常用氨芐、阿莫西林等青霉素類藥物,以及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等第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用于病犬的抗菌消炎治療。根據體重,可以每天靜脈注射一次,3~5 d 為一療程。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利巴韋林、犬干擾素、聚肌胞和犬瘟寧。常用的抗炎藥包括氨芐西林、哌拉西林鈉、頭孢拉定、慶大霉素、頭孢曲松鈉和氧氟沙星。咳痰癥狀輕微,可不用藥。癥狀嚴重,可以緩慢給藥或霧化吸入氨茶堿等鎮靜藥物。服用鎮靜劑、止吐藥和抗膽堿藥物,如氯丙嗪、阿托品和胃復安用以止吐,慶大霉素等止瀉藥物,酚磺乙胺、維生素K1等止血藥。神經系統癥狀通常使用磺胺嘧啶、氨芐西林和頭孢噻肟鈉等藥物與維生素B1、維生素B6結合使用可以治療神經炎。
中草藥治療黨參、黃花、熟地、焦三仙各15 g,白術、阿膠各12 g,茯苓、黃芩、白芍、貫眾、板藍根各10 g,甘草7 g,早晚服用,灌服5~8 d 后有明顯的療效。鮮蘆根30 g,金銀花、連翹各12 g,葛根、杏仁、陳皮各10 g,牛蒡子、蟬蛻各6 g,升麻3 g,用水煎熬,早晚服用[4]。
我國犬瘟熱的預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種,一般建議給2 個月以下的犬接種七聯疫苗。但目前,動物診療機構臨床預防犬瘟熱最常用的疫苗不是國產疫苗,而是進口疫苗,以美國和荷蘭為主要產地。該類疫苗品種涉及小犬二聯,暨犬瘟熱與細小病毒二聯疫苗、五聯苗、六聯苗甚至七聯苗等含犬瘟熱的疫苗[5]。
建議新生幼犬盡早攝入足夠的初乳,以獲得自然的被動免疫。第一次免疫接種期為6~8 周,第二次免疫接種為8 周齡,第三次免疫接種為10 周齡,根據免疫計劃完成三次連續免疫接種。完成第一次免疫方案后,可根據疫苗保護期和實際免疫效果進行加強免疫。如果免疫效果差或免疫滴度低,則需要加強免疫。如果幼犬不消耗初乳,可以在2 周大時首次接種犬瘟熱弱毒疫苗,然后在接下來的4、6 和8 周大時連續接種3 次弱毒疫苗。6 個月大以上的健康犬免疫兩次,成年犬每年進行一次免疫接種。
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隔離疑似感染犬,檢測血清學抗體水平,并立即用消毒劑對受感染犬的生活環境和飼養設施進行徹底消毒。應立即進行單克隆抗體緊急免疫接種,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重復使用犬瘟熱病毒疫苗進行免疫,并緊急為其他受到威脅的易感犬接種疫苗。對受感染的犬只實施安樂死,必須嚴格按照2017 年新版《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農醫發〔2017〕25 號)文件的要求進行尸體、排泄物和分泌物無害化處理。犬瘟熱病毒可以在陽光直射14 h后被殺死。對受污染的環境、場所、犬舍和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常用消毒劑如3%燒堿溶液、3%甲醛溶液、5%碳酸溶液或0.5%~0.75%的酚溶液。
動物診療機構包括動物診所和動物醫院在內,基本使用犬瘟熱膠體金快速診斷,確定犬瘟熱疾病。根據患病犬的臨床癥狀作出初步診斷,再采用犬瘟熱膠體金快速診斷試紙盒進行血清學檢測。用經過高溫消毒的棉簽蘸取病犬的分泌物,包括眼結膜、鼻液、唾液等,將收取的病料裝入樣品收集管中,樣品收集管中裝有300 μL 反應緩沖液,混勻后攪拌充分,靜置5 min 以后再取出試紙條,把試紙條放在干燥空曠的水平面上,然后再從樣品管中提取少量的上清液,慢慢滴入4 滴上清液于犬瘟熱膠體金快速診斷試劑盒測試條樣品孔中,靜置5~10 min 后觀察判斷檢測結果。試劑盒的測試條是白色紙板,上面有兩個標記:陽性對照組C 和測試組T。如果在C 區位置的測試條上只有一條紫紅色(或紅色)線,則視為陰性。在C 和T 區域的測試條上出現兩條平行的紫紅色(或紅色)線,則視為陽性。測試條在C 和T 區域都不會顯示紫紅色(或紅色)線,則視為無效[6]。
據統計,犬瘟熱有季節性變化,從每年4 月開始,病例數量顯著減少。5~10 月的發病率相對較低,約占全年病例總數的40%。發病率從11 月開始逐漸增加,1~4月和11~12 月發病率更高。表明犬瘟熱主要發生在冬春季,可能與氣候突變有關。犬瘟熱病毒不耐熱,在夏季和秋季,當溫度較高時,犬瘟熱病毒不容易存活。此外,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時,犬在外界活動的頻率降低,也會導致發病率較低。同時,犬瘟熱病毒耐寒,在冬春季節容易傳播和繁殖,寒冷的天氣也減少了外出的頻率。此外,室內空氣流通不足也會引起病毒的傳播和感染,因此發病率較高。斷奶前的幼犬疾病較少,這可能是由于獲得了母體抗體。最易感的幼犬是1 周以下的幼犬,它們經常出現體溫升高、抑郁、脫水、嘔吐、黏液或血便排出和心肌炎綜合征等癥狀,死亡率很高,而且死亡前通常沒有臨床癥狀。在流行病高發期,會在幼犬中迅速傳播。幼犬更容易感染犬瘟熱病毒。由于幼犬2個月大后免疫功能不完整,免疫程序不完整,在幼犬流動過程中,病毒傳播的風險大大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逐漸改善,免疫力增強,不容易感染病毒。
雖然犬瘟熱來勢洶洶,但總體呈逐年減少趨勢,可能與加強犬只管理、預防治療、及時免疫、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和增強預防意識等一系列因素有關,降低了犬瘟熱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