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姚美玲
(棗莊職業學院 277800)
寵物因細菌感染導致感染性疾病,具有病情發展速度快、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特點,對病患的生命安全及健康都有不利影響。臨床中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抗菌藥物,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如果使用超劑量的抗菌藥,雖然可以起到快速見效的作用,卻也容易使寵物致病菌的耐藥性升高,從細菌性疾病治療和預防的角度分析,這種方法都是不可取的[1]。考慮到寵物與人之間的接觸比較頻繁,如果寵物自身攜帶耐藥菌,還會導致主人也感染相關疾病,對身體健康產生較大威脅。
當前細菌耐藥性的問題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主要從噬菌體、益生菌以及各種藥效營養物質方面加強研究,如合理使用益生菌,顯著改善腹瀉問題;在農業生產和食源性感染方面應用噬菌體,作為抗菌藥的替代物為治療提供參考等。在控制病原菌傳播的同時,也要減少耐藥性細菌的感染渠道,為寵物細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解決思路[2]。
在寵物腸道中,微生物菌群種類豐富,也是細菌生存的主要場所。如果缺少科學的寵物飼養和管理方法,很容易引發細菌性腸炎。一般寵物在感染細菌性腸炎后,主要表現為食欲消退、排便稀軟、濕熱下痢,嚴重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和精神萎靡的情況,一般在幼齡犬貓中較為常見。寵物患有細菌性腸炎疾病,會使其自身代謝發生紊亂,甚至引起冠狀病毒和犬瘟熱病毒感染,這些病毒具有很強的致死率,極易對寵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一些條件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容易引起寵物的細菌性腸炎疾病,若寵物自身處于健康狀態時,致病菌就會自發進行消除,寵物不會出現發病癥狀。可當寵物出現免疫力下降、營養攝入不足或是感染病毒時,這些病原菌很難自行消除,因而提高了寵物感染細菌性腸炎的概率。
1.2.1 耳道感染
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炎癥,通常都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屬于一種繼發性感染。對于犬貓來說,耳道感染疾病包括兩種,一種是外耳炎,另一種是中耳炎。此外也包括其他感染菌,如鏈球菌、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等。犬貓在感染外耳道細菌性疾病后,容易出現紅腫、膿皰、炎性滲出、破潰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引起瘙癢、疼痛。中耳炎感染的渠道比較多,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外耳破損等,往往是由葡萄球菌、假單胞菌等主要病原菌侵入所導致[3]。
1.2.2 膿皮病
皮膚病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寵物臨床疾病,比如原發性表皮膿皮病、繼發性深皮膿皮病、甲溝炎等,這些疾病類型也屬于細菌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膿皮病一般是由膿性細菌感染所引起,犬貓膿皮病在臨床上表現為膿皰、皮膚干燥、龜裂、毛囊炎等。此外,假中間葡萄球菌也是主要的一種致病菌。如果寵物出現毛囊口堵塞也會引起皮脂腺機能的障礙,并感染大腸桿菌、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等病菌,從而形成繼發性膿皮病。深皮膿皮病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組織脫色和脫毛、丘疹、膿皰、出血性大皰、糜爛、潰瘍、化膿性瘺管等癥狀,常見于犬貓的軀干以及部分受壓迫皮膚位置。
由于受到細菌耐藥性加劇的影響,犬貓的呼吸道疾病逐漸呈現出治療困難、發病率高、復發性強的趨勢[4]。引起寵物呼吸道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如自身免疫力降低、正常菌群失衡、定殖位點改變等,都會引起犬貓的呼吸道疾病。在呼吸道疾病類型中還包括支氣管炎和肺炎,致病微生物主要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臨床統計顯示,成年犬貓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統感染疾病,且感染率達到50%~60%,相關研究顯示公貓的發病率比母貓的發病率要高。犬貓之所以出現腎炎、尿道炎、膀胱炎等病癥,往往是因泌尿系統中感染了相關病原菌,進而表現為尿頻、血尿、小便失禁等癥狀。在泌尿系統感染中,大腸桿菌也是常見的一種致病菌,其次還包括粘質沙雷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寵物疾病的治療,頻繁且持續的應用抗菌藥,很容易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升高,甚至出現超級耐藥菌。寵物和主人之間經常保持親密關系,增大了耐藥菌發生轉移、傳遞的可能性,為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感染途徑。臨床中耐藥性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糞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腸球菌、偽中間型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耐碳青霉烯類等。通過對深圳某地區366 例寵物常見細菌性皮膚病進行統計和研究,可以發現偽中間型葡萄球菌屬于主要耐藥菌,常發于寵物皮膚病的感染中。并對17 種抗菌藥物呈現出不同的耐藥性,其中屬羅紅霉素和氨芐西林的耐藥程度最高,耐藥率分別達到65.30%、65.57%;對阿莫西林的耐藥率為27.60%、頭孢噻肟的耐藥率為27.05%、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21.31%、丁胺卡那的耐藥率為14.21%、頭孢哌酮的耐藥率為13.66%。
某研究選取了260 例犬貓做耐藥性調查,并對感染皮膚病的葡萄球菌展開分析,結果表明葡萄球菌對酮康唑的耐藥率高達97.68%,而且還發現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都存在明顯的耐藥性,這些病菌容易導致寵物出現呼吸道感染。除此之外,有部分感染寵物呼吸道的革蘭氏陽性菌也存在較強的耐藥性,如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林可霉素以及阿莫西林的耐藥率均大于70%。相比之下,耐藥率低的有多西環素和磺胺嘧啶,但是耐藥率也大于50%。
寵物細菌性皮膚病具有發病率高、頻繁發作和久治不愈的特點,出現耐藥性的致病菌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氏菌、葡萄球菌等,當持續使用同種抗菌藥時,很容易出現耐藥性[5]。一旦產生耐藥菌感染,給寵物及其主人都會帶來很大風險。因此需要科學應用抗菌藥,積極研發免疫調節劑,解決細菌耐藥性的缺陷問題。
抗菌藥是臨床中治療寵物細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既能治療寵物的細菌性疾病,也可以有效預防手術治療繼發的術后感染。寵物上呼吸道疾病治療中,一般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藥物;對寵物泌尿系統方面的疾病進行治療,通常會選擇喹諾酮類藥物,常見的有復方新諾明、氧氟沙星等;在對骨科感染進行治療時,多使用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藥物。針對不同部位的細菌感染,所選的抗菌藥也不一樣。為此,寵物醫生需要先對疾病進行科學評估、判斷,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抗菌藥,調整使用劑量、配伍等內容。同時還要掌握機體、病原體、藥物三者的關系,制定針對性的給藥方案,避免導致細菌耐藥性的增加,降低寵物感染死亡的概率。
為了減少細菌耐藥性和各種毒副作用的影響,現提出使用藥效營養物質進行干預治療,這是防控寵物疾病的一種新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效果好等優勢。所謂的藥效營養物質,具體可以指具有防控疾病功效的同時又具備營養功能的物質,在預防治療寵物疾病中起到藥品和營養物質的雙重效果[6]。比如中藥、膳食纖維、維生素以及功能性礦物質等,這些都屬于藥效營養物質,可以在治療過程中起到抗炎、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卵黃抗體可以治療并改善寵物的牙周炎和牙結石癥狀;膳食纖維主要用于寵物腸道的調節,發揮促進機體代謝和降低體重的功效,同時也可以改善血糖水平,治療寵物的糖尿病和冠心病;一些維生素和功能性礦物質可以加快新陳代謝,維生素E 常用來治療功能性腎衰竭和慢性肝炎,維生素C 主要用于治療犬類病毒性腸炎、敗血癥等。此外,也能夠改善犬貓類寵物的過敏性皮炎等疾病。有相關研究發現,在斷奶仔豬糧中添加月桂酸單甘脂,可以有效抑制糞便中的有害微生物菌落數;比如中草藥具有治療皮膚病、抗腫瘤、保肝等功效,通過加工并制成不同劑型的寵物食品,可以提高預防疾病的作用。中藥復方對寵物慢性腸胃、泌尿道疾病具有較好的應用療效。藥效營養物質包含了諸多的優勢特點,并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的產生,所以發展寵物功能性食品可以開拓寵物疾病防治的新思路,在臨床上有良好的借鑒價值[7]。
益生菌在臨床上可以作為寵物腹瀉的補充治療制劑,具有繁雜的作用機制,但是可以有效抑制致病菌,控制細菌性疾病的病情發展。比如對于出現腹瀉癥狀的寵物貓來說,通過喂食糞腸球菌SF68 能緩解腹瀉癥狀,增強食欲并緩解嘔吐現象,同時還能抑制糞便中致病菌的數量。益生菌在寵物胃腸道中會合成營養物質,常見的包括維生素、脂肪酸、氨基酸等,可以提高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作用,促進寵物健康生長[8]。也有研究發現,乳酸菌能夠提高幼犬血清中的抗犬瘟熱病毒、細小病毒的抗體水平,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提高寵物自身的免疫力。目前益生菌的應用還存在較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作用機制、產品質量以及安全性研究方面,尚且存在不規范和不深入的問題,所以要提高產品使用的安全性[9]。
如果寵物疾病沒有及時預防和處理,人類在接觸寵物源微生物并感染病原體后,會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隨著社會對寵物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入使用抗菌藥,導致多重耐藥菌株的產生。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的病毒,主要用于治療人類的某些細菌感染,如人類和犬胃腸道中存在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一旦感染遠端組織便會引起明顯的病理變化。治療寵物細菌性感染時,噬菌體療法具有潛在優勢,可以在感染部位加快繁殖,單次或少劑量就可以出現預期效果[10]。噬菌體還具有高度特異性,在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也不會影響其他正常菌群的功能。
綜上所述,寵物一旦患病很難治療。在寵物細菌性疾病的治療和防控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獸醫師的專業水平、藥物選擇、使用劑量和配伍等。雖然抗菌藥是臨床治療寵物細菌性疾病的首選方式,但是必須要嚴格遵守抗菌藥的使用原則,掌握藥物的使用機理、臨床癥狀,結合寵物自身的生長習性、飲食習慣等,合理用藥并發揮最大化的治療效果。如今社會越來越關注新型綠色防治方法,一些益生菌、噬菌體、藥效營養物質等也在寵物疾病防治中發揮重要作用,起到消炎、抗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且沒有出現任何的毒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這也為寵物疾病的防治工作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因此,要加大對寵物細菌性疾病的研究力度,積極發展綠色、健康的治療方案和技術,確保人與寵物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