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哲
(承德市雙灤區農業農村局 067000)
豬萎縮性鼻炎屬于一種呼吸道傳染病,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會對養豬業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飼料的利用率降低,影響生豬體重增長,延遲出欄時間。為此,需加強AR 的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降低該疾病的不良影響。故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AR 病原菌主要分為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產毒性巴氏桿菌,前者只對幼仔豬具有致病作用,而成年豬基本不產生病變,只是起到傳染源的作用。但如果豬舍內的氨氣濃度超標,或是攜帶其他真菌,都有可能加重病變。而后者能夠感染各年齡豬,引發鼻甲骨萎縮病變。
AR 本身屬于一種慢性傳染病,由于病原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感染,發病的實際情況也不一致。比如: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會造成3 周齡的豬發生鼻甲骨萎縮,而1 周齡內的豬在感染時則會產生嚴重病變,至于6 周齡以上的豬,則基本不會出現病變。同時感染豬還會伴隨一定的肺炎,若感染數量較多,則豬群會集體呈現生長遲滯的問題。產毒性巴氏桿菌則會感染各年齡的豬,引發鼻甲骨萎縮。在發病豬群中,許多成年豬均未出現臨床癥狀,但鼻腔內的帶菌率極高,其主要傳播方式以飛沫傳播為主,被污染的工具、鞋子都可能成為傳播源,一旦豬群感染,往往難以有效清除。
至于AR 的臨床癥狀則表現為:病豬流鼻涕、吸氣困難,鼻中流出黏性膿液,病豬會因鼻部發癢,而出現搖頭、拱地等行為。同時由于病豬會產生結膜炎,會反映出一定的流淚癥狀,并在眼角處形成淚斑。若因支氣管敗血桿菌引發,則低齡豬的鼻甲骨萎縮現象會更加嚴重,至于大齡豬的病變則相對較輕。而感染產毒性巴氏桿菌的病毒,則會在臨床表現上出現一定的顏面變形,究其原因在于病豬感染后鼻腔骨骼會發生萎縮,進而使覆蓋其上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產生歪斜,最終造成豬的上下門齒無法正常咬合。同時萎縮性鼻炎的病豬大多患有肺炎,雖然單純的豬萎縮性鼻炎不會引發生豬的死亡,但因為患病豬都存在一定的鈣代謝障礙,因此會造成生長遲滯,進一步降低機體的抵抗能力,容易造成呼吸道病,最終造成養豬業經濟的嚴重損失。若在觀察過程中發現有一定數量的豬出現生長遲滯,則要第一時間借助病原鑒定完成病原學診斷。
本文以某地方城市的生豬養殖場作為研究對象,該養殖場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在2017 年引進了3 月齡的斷奶仔豬,共計20 頭。在仔豬到場后養殖人員并未做好嚴格的隔離工作,便將其混群養殖,直至在飼養的一周后,豬群中陸續出現食欲降低、流鼻涕等現象。在發病初期,養殖人員認為只是豬的一種應激反應,而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養殖人員發現共有29 頭豬發病,且死亡3 頭之后,養殖人員第一時間將患病豬進行隔離處理,并上報獸醫站,采用抗生素治療,但均未起到明顯的改善效果。直至獸醫到場后發現養殖場的疫苗免疫工作不到位,且豬群飼養密度偏高,之后,獸醫將病灶第一時間帶回試驗室診斷[1]。
經過對死亡豬的病理剖檢后發現,死亡豬大多瘦弱,豬的面部存在一定變形,鼻端向一側彎曲,抬起豬尸體的下顎部可以發現,鼻中隔正直,且鼻夾骨卷曲引發不同程度的萎縮,鼻中隔的彎曲不對稱,少數病仔豬會發生肺炎病變。
第一,病料的采取與處理,需要實施活體采樣,利用酒精棉球預先消毒病豬鼻孔,并避免鼻孔殘留酒精,影響病原分離。之后使用棉頭拭子取樣,若無法立刻接種培養基,則要將其放在試管內,并放在冰瓶送檢。至于尸體采樣,可在剖檢后觀察鼻夾骨的病變,使用滅菌棉拭子完成采樣。
第二,細菌的分離培養,需要在含有新霉素的馬丁瓊脂平板上使用拭子完成。在細菌培養時采用的馬丁瓊脂平板,需要在37℃的環境下培養24 h 左右,并根據熒光結構挑選可疑菌落,完成移植鑒定。通常來說,巴氏桿菌的菌落直徑大約在2 mm,表現為光滑、透明、菌落呈黏液狀。在燈光較暗的室內使用顯微鏡擴大觀察后發現,菌落具有特征性的灰紅色光澤,即F0 類似菌落。
第三,特性鑒定,首先要鑒定支氣管波氏桿菌,需要將分離的單個菌落劃線接種在瓊脂平板上,并在37℃的環境下培養45 h,之后才可完成下一步鑒定。支氣管波氏桿菌本身屬于球桿菌,在氧化后會表現為陰性。并且采用的接種糖管要在37℃的潮濕環境下培養5 d 左右,記錄相關變化,才可開展MP 試驗、定級試驗,此類試驗結果均為陰性。至于尿素酶試驗則表現為陽性。而支氣管波氏桿菌本身具備一定的運動性,在平板表面出現一定的膜狀擴散生長,但在0.1%左右的瓊脂半固體板上則只會在表層生長,不會出現擴散生長。根據菌相鑒定結果顯示,支氣管波氏桿菌的菌落相對較小,呈乳白色,不透明,使用鉑金圈進行勾取時,會發現質地相對柔軟,容易制成菌懸液,且菌落附近存在一定的溶血環。其次要進行巴氏桿菌的鑒定,該桿菌主要表現為陰性,桿菌兩極染色,無運動性,對于可疑菌落可預先依照三糖鐵半固體培養的生長特性,完成篩檢之后再開展其他鑒定。將單個菌落以接種針的形式插入管底,由原位抽出,并在37℃的環境下培養18 h 左右。此類桿菌的特性主要表現為沿穿刺線生長,紅色無菌膜,不變黑,對蔗糖、木糖不產酸。VP 試驗、尿素酶試驗以及明膠液化試驗均表現為陰性,至于硝酸鹽還原試驗則表現為陽性。之后對其進行皮膚壞死能力檢查,采用350 g 的健康豚鼠,在背部注射,但要注意不可損傷皮膚,利用1 mL 的注射器在皮內注射0.1 mL 的培養物,注射點需要與背中線保持1.5 cm 左右的間隔。設陽性參考株作對照,并在大腿肌肉注射1 mL 硫酸慶大霉素。在注射完成后,需進行72 h 的觀察測量,經觀察后發現,壞死區的直徑為1 cm,僅紅腫表現為陰性[2]。還要再次對多殺性桿菌的莢膜型完成鑒定,對于A 型菌株以及D 型菌株需分別采用透明質酸形成試驗以及吖啶黃試驗。前者的試驗需要在馬丁瓊脂平板上進行,以直徑2 mm 劃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之后,在線的兩側取垂直方向,接種過夜培養物。設莢膜A 型、D 型巴氏桿菌作為參照物,在37℃的環境下培養20 h。其中A 型株的生長線主要在葡萄球菌線區附近,存在一定的生長抑制現象。至于D 型菌株則無明顯的生長抑制現象。最后還要將多殺性巴氏桿菌在馬丁瓊脂板上完成24 h培養,刮取菌苔,使其懸浮在生理鹽水中,取0.5 mL 細菌懸液與0.1%的吖啶黃蒸餾水混勻靜置,發現D 型桿菌會在5 min 后產生自凝現象,伴隨大量絮狀物,使上液呈現透明,至于其他細菌則不會出現顆粒沉淀,表現為上液渾濁[3]。
豬萎縮性鼻炎的血清學診斷現階段只適用于多殺性桿菌感染診斷,至于支氣管敗血桿菌的診斷,則因為感染母豬可以將抗體傳給仔豬,因此具體的血清診斷方法只適用未注射疫苗的仔豬。
先要做好試管凝集試驗,從生物制品廠購買抗原以及陽性對照血清。至于被檢血清則可從豬的耳靜脈采取、制備,保證無蛋白凝固、無腐敗氣味。至于稀釋液則要采取酸堿值為7 的磷酸鹽溶液,具體配制方法為:稱取1.2 g 磷酸鈉,6.8 g 氯化鈉,加蒸餾水至1000 mL,完成加熱溶解。之后用濾紙過濾,實現高壓滅菌。具體的試管凝集試驗操作順序為:完成被檢血清以及陰性對照血清與陽性對照血清的比對,在56℃的水浴箱中進行30 min 左右的滅能,要求血清均采用口徑為10 mm的小試管進行存儲。加入緩沖鹽溶液,在第一管中添加0.8 mL,其余各管均加入0.5 mL,并在滴管中實現血清的稀釋均勻,將其移入第二管。重復相應操作,直至最后一管,棄去0.5 mL,保留稀釋血清0.5 mL。通常來說,被檢血清需要稀釋到1︰80;加抗原,需要在各管中加入0.5 mL 的抗原,振蕩混勻,將其放置在37℃的溫箱中。之后將其放置在室溫下,靜置2 h 觀察結果。在進行結果判定時,若液體透明,管內覆蓋沉淀物,則證明菌體被完全凝集。若菌體略顯渾濁,存在一定的凝集物沉淀,則證明有80%的菌體被凝集。若液體適度渾濁,管內有少量凝集沉淀物質,證明50%的菌體被凝集。若液體透明度不明顯,則證明只有25%的菌體被凝結。若液體無任何沉淀物,則證明無菌體凝集。當抗原緩沖液對照管發生陰性反應,且陽性血清對照管存在一定滴度時,證明被檢血清稀釋度超過10,有50%的菌體被凝集。此時可判定為支氣管波氏桿菌陰性反應血清[4]。
此外,要進行平板凝集試驗,具體操作方式為:不對被檢血清以及對照血清進行稀釋,也無需完成加熱滅能。需要在潔凈的玻璃板上劃分多個小格,之后,用1 mL 移液管加0.03 mL 的血清,并混合抗原血原液,搖動玻璃板,使兩者充分混合,并在室溫條件下放置2 min 左右。若室溫環境不足20℃,則要適當延長靜置時間。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每次平板凝集試驗需要設定對照組,在結果判定時若規定時間內液滴出現顆粒狀凝結物,則證明100%菌體被凝聚。若液體接近透明,則證明近80%的菌體被凝集。若液滴中的顆粒狀基塊顯示較為遲緩,則證明只有50%的群體被凝集。如果液滴中液體渾濁,則證明有25%的菌體被凝結。若液滴無凝集顆粒,證明菌體無任何凝集[5]。
根據實際調查顯示,免疫接種是現階段實現AR 控制的最佳手段,利用免疫母豬,可以使仔豬獲得更好的被動保護,避免出現早期感染問題。通常來說,免疫的最佳時間取決于地方的流行程度,對于普通成年母豬來說,需要在耳后肌肉注射滅活苗2 mL。至于未接種疫苗的種豬則要在隔離180 d 后,完成兩次免疫接種。現階段,我國主要采取的AR 疫苗以Bb+Pm-D 型毒素疫苗、D 型類毒素疫苗為主。根據不同國家的大量試驗顯示,只有最純化的類毒素才能有效刺激機體形成抗毒素,因此Bb+Pm-D 型毒素疫苗的效果最佳。
各豬場都需做好豬場的衛生防疫工作,適當調整豬群的飼養密度以及飼養方式,最大程度減少空氣內的有害氣體,改善豬舍的通風條件,保持豬舍干凈整潔,控制好應激因素,并定期進行噴灑消毒液,降低發病概率。同時還要做好人員的學習教育,要求養殖人員掌握先進的防治知識,保證各項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實。
之所以頻繁出現疫病,其本質原因在于豬只的頻繁移運,因此豬場應堅持少進出的原則,堅決禁止從疫區引進生豬,并確保引入的種豬無疫病,直至隔離30 d后才可合群飼養。
為了更好地預防AR,需要做好母仔鏈的傳染控制,要求母豬在妊娠的最后一個月內在飼料中適當添加預防性藥物,比如金霉素、泰樂菌素、弗蘭尼考等。一般情況下,每噸飼料中的預防性藥物量可設定為:強力霉素150 g,磺胺二甲嘧啶100 g,阿莫西林100 g,直至母豬產后的兩周都應做到持續使用。3 周內的仔豬,則要堅持每周注射一次強力霉素。至于育成豬,同樣可利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持續時間大致在4 周左右,并依照國家的相關安全標準,按時停藥。
現階段,世界各國均啟動了AR 根除計劃,用以實現AR 的控制與凈化。借助無特定病原豬生產技術,提高豬群的生產性能。但此類技術相對復雜,成本較高,容易使健康豬群二次感染,因此需要建立適合的生產體系,并進一步改進原有技術。而隔離早期斷奶技術能夠徹底切斷母源性疾病,但由于操作相對簡易,因此需要結合一定的防疫措施。雖然該方法存在極高的可行性,但仍值得進一步探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好養豬場的病原學調查以及血清學調查,以此制定根除計劃,并對陽性豬群實施病原菌的分離鑒定,確定適合的敏感藥物。至于在治療階段則要嚴格限制豬只流動,加強豬場凈化,注意敏感藥物的更換,降低豬群的耐藥性。
綜上所述,通過將生豬養殖場作為研究對象,闡述豬萎縮性鼻炎的臨床癥狀以及病理學、病原學、血清學等診斷措施,并提出免疫接種、做好豬群管理、堅持自繁自養、實施藥物預防等一系列豬萎縮性鼻炎的防治措施,以此幫助生豬養殖場更好地實現豬群管理,降低豬萎縮性鼻炎的形成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