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萍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興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 554111)
非洲豬瘟這一傳播性強、死亡率高的疫病源自非洲地區,我國在2018 年將非洲豬瘟歸納到一類動物疫病范疇中,并在該年首次暴發了非洲豬瘟疫情,一時間迅速席卷全國各省市地區,大幅度提高了生豬病死概率,導致豬肉的市場供應量大幅度銳減,出現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的局面,嚴重影響到我國生豬養殖與相關領域的正常發展,我國農業部門與各地相關部門都及時采取了相應的防控應對措施,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來非洲豬瘟疫病得以有效控制。由于尚未出現能夠有效控制豬瘟的特效藥物與疫苗,因此一旦發現非洲豬瘟就要及時采取綜合手段對疫病進行控制,同時加大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對豬瘟的防控能力,豬瘟是由經典豬瘟病毒導致的傳染性強且發病較快的傳染病,并且與豬瘟癥狀十分相似,感染后的病豬會出現急性發熱、急性敗血癥的癥狀。一些生豬養殖場在疫病防控過程中容易將二者混淆,因此本文從病原與流行性病學的角度分別對非洲豬瘟與豬瘟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控豬瘟疫病的有效對策。
1.1.1 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與豬瘟的病原有所不同,前者的病原是非洲豬瘟病毒,此種病毒是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唯一組成部分,非洲豬瘟病毒對高熱、脂溶性與常見的消毒劑十分敏感,在干燥冷凍的環境下能夠存活數年。
1.1.2 豬瘟
豬瘟病毒的病原是豬瘟病毒,此種病毒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成員,與其同屬的成員還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等,豬瘟病毒對物理干擾因素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強,通常情況下在1 h 56℃與10 min 60℃的情況下才能將豬瘟病毒滅活,該病毒對堿性試劑反應較為敏感,應用脂溶劑一樣可以將該病毒滅活。
1.2.1 非洲豬瘟
病豬與帶有病毒的生豬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染載體,被病毒污染過的豬飼料、帶有病毒的泔水,喂養生豬都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非洲豬瘟主要通過生豬之間接觸與短距離的空氣傳播,非洲豬瘟病毒傳染速度較快,且發病率高,生豬一旦感染非洲豬瘟幾乎就會死亡。
1.2.2 豬瘟
病豬與攜帶病毒的生豬是豬瘟的主要感染途徑,絕大多數情況下會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與損傷的皮膚進行傳播,母豬懷孕后一旦感染豬瘟會通過胎盤直接對胎兒造成感染,會造成胎兒死亡或產下持續感染與先天免疫耐受的仔豬,豬瘟病毒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暴發,但通常會在秋季、冬季、初春高發,豬瘟病毒感染不受生豬品種、年齡與性別的影響。
其一,傳染源,非洲豬瘟病毒在自然環境中有頑強的生命力,但只會對家豬與野豬造成感染,因此感染并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與野豬是最大的病毒傳染源。唾液、糞便、分泌物都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染途徑。另外,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豬肉或相關制成品都是病毒傳染源,都要加大重視與防控力度。其二,傳播途徑,非洲豬瘟病毒不但可以直接傳播,還可以間接傳播,例如: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等傳播途徑。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飼料、水源、泔水、糞便與墊料等都是病毒傳播途徑,蜱蟲叮咬也會造成病毒傳播。其三,易感動物,各種品種的家豬、野豬,不論年齡大小都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且目前并沒有特效藥物進行預防與防治,可見家豬與野豬都容易被非洲豬瘟所感染。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DNA 病毒,當前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與預防措施。另外,外界自然環境很難對非洲豬瘟病毒造成影響,其具有耐高溫的特點,在低溫環境下的存活期超過一年,即非洲豬瘟病毒在冷凍肉上能夠存活多達數年的時間,沒經過高溫烹飪的豬肉上若存在非洲豬瘟病毒,也會長時間存活。可見,非洲豬瘟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致死率非常高,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進行傳播,難以從根本上有效消滅病毒,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寄生蟲同樣會在豬群中進行反復傳播與感染。通常情況下非洲豬瘟有5~9 d 的潛伏期,但是這個時間也并非絕對,病情不同也可能出現潛伏期縮短的情況。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病豬會出現呼吸困難、體溫升高、心跳加快的癥狀,有些病豬還會出現嘔吐與稀便的癥狀,通常情況下病豬在出現癥狀后7 d左右會死亡,有些急性發病的病豬會在1~2 d 內急速死亡。
由于缺乏安全意識為非洲豬瘟病毒發作留下了隱患,非洲豬瘟的出現給生豬養殖戶帶來了一定沖擊,使其認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但也出現了養殖場“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沒有做到位,產生了將非洲豬瘟攔在門外的思想。由于各養殖戶在疫病防控方面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從整體上看存在應對能力不統一的現象,在對非洲豬瘟防控方面,若僅做好自身工作,遠遠不夠,只要尚有病原存在,任何一個養殖場都不能置身事外。
有些養殖場在生豬發病期間為了減少經濟損失,會將病豬售賣給屠宰場,屠宰場方面若缺乏疫病防御意識,沒有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缺乏應有的檢測設備,沒能按照規定要求進行檢驗,從而造成病原進一步的擴散。
在規模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人員防疫意識差,具備的防疫手段單一,導致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頻發出現問題,日常管理工作混亂不清,沒能及時進行消毒,導致疫病應對能力不強,這些都會對生豬養殖工作造成嚴重影響[1]。
非洲豬瘟會對生豬養殖業造成嚴重沖擊與危害,對養殖戶的正常養殖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提升疫病防控意識。首先要加大養殖場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對非洲豬瘟的了解與認知,在提高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加強實踐操作能力,并將豬瘟疫病防控工作與養殖人員的工資薪酬相掛鉤,鼓勵相關工作人員認真開展相關防控工作。此外,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微信、抖音等各種媒體途徑,大力開展豬瘟防控宣傳工作,從根本上提升人們對豬瘟防控工作的認知與重視,從而有效實現對豬瘟疫病的防控[2]。
各地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區域內流通的豬血及豬血相關產品的管理力度,做好在傳播媒介方面的控制工作,各地養殖場要有效落實疾病防控工作。相關管理部門要重視各地生豬養殖場、豬肉產品批發市場、屠宰場等存在高風險的場所,對出入這些場所的車輛、活物、人員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而且要盡量控制不相關人員進出這些場所,要求進出這些場所的工作人員做好安全防疫措施,并且避免與豬接觸。另外,要對外來的生豬進行追源,避免從東歐、非洲等地區引種生豬到國內,嚴格控制地區內部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提高生豬養殖的安全[3]。
各地在應對非洲豬瘟防疫方面要重視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現豬瘟病原,對傳染源進行及時處理,對病豬與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遏制豬瘟病毒的擴散與傳播。當前我國各地農業部門都出臺了關于非洲豬瘟的監測方案,各地相關部門要積極與上級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嚴格檢測地域范圍內從口岸、港口、海港的豬種引進情況,從根源處避免非洲豬瘟病毒的進入與傳播擴散。另外,主管單位要對引種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對引進的豬種要進行隔離觀察與跟蹤記錄,引進的生豬健康先要進行隔離喂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確保沒有感染或攜帶豬瘟病毒的情況才能進行混養[4]。
應對非洲豬瘟疫情,各地區的主管單位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功能作用,聯合社會各界一同抵御非洲豬瘟,有效提高各地對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能力,有效控制非洲豬瘟病毒傳入到本地區。考慮非洲豬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傳播與擴散,且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與野豬接觸、豬肉制品、糞水、昆蟲等都能傳播非洲豬瘟病毒,主管部門要調動各方力量加大對非法攜帶、傳輸、銷售生豬及豬肉制品的行為進行監管,有效落實各項豬瘟病毒的防控措施,提升地域自身防御非洲豬瘟的能力[5]。
在非洲豬瘟疫情洶涌來襲的背景下,各地主管部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其他地區暴發非洲豬瘟的原因與情況,制定出對實踐工作有指導作用的非洲豬瘟應急預案,一旦本地出現了非洲豬瘟,要及時啟動應急措施,有效落實豬瘟疫病防控工作。相關工作人員要及時應用先進的診斷方式與技術設備,在非洲豬瘟疫病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深入對非洲豬瘟病毒進行了解,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防疫辦法與疫病控制措施[6]。
為了更好地防控豬瘟病毒,各地主管單位要積極組織開展非洲豬瘟預防與控制相關的培訓教育工作,以此提升生豬養殖領域內相關工作人員對非洲豬瘟的認知與重視,便于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生豬的異樣,迅速作出判斷便于及時采取有效的豬瘟控制與防范措施。主管單位的工作人員要將非洲豬瘟疫情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組織召開相關培訓會議,對區域范圍內的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宣傳與科普。掌握獸藥的相關成分與應激反應,要了解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各項注意細則,加大相關知識科普力度,提升生豬養殖領域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與素養,不斷加強區域范圍內對非洲豬瘟疫情的控制能力[7]。
非洲豬瘟有較強的傳染性,一旦沒有做好防控工作勢必會造成大范圍的傳播與感染。因此,生豬養殖場要科學選擇養殖場的位置,在發生生豬病死的情況后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若發現有可疑病豬及時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并將病豬進行隔離。要將疑似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生豬全部進行宰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其生活區域進行全面消殺,只有嚴格進行病豬撲殺與處理工作,才能有效從根源處控制病原傳播[8]。
綜上所述,各地區主管部門、生豬養殖場及相關行業都要提高對非洲豬瘟病毒的認識與重視,做好非洲豬瘟病毒防控工作,并在實踐工作中積累經驗,提高對生豬健康的控制能力,一旦發現病豬要及時進行撲殺與消毒處理,確保生豬養殖工作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