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生,武國強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 云南 麗江 674199)
全國高等院校中學前教育專業均開設有美術類相關課程,其中國畫是其核心課程之一。 本專業學生多為非藝術類考生,缺乏基本繪畫基礎,故而學生存在構圖布局差、線條色彩使用不當、整體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佳、思政內容體現不明顯等問題,這是諸多高校存在的共同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探索才能解決。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OBE 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學生的繪畫及鑒賞水平,在授課過程中,本團隊教師充分挖掘國畫與麗江當地東巴畫的契合點,旨在利用東巴畫善用色彩和線條的優勢, 鍛煉學生的基本繪畫技能,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同時傳承和發揚麗江當地納西族優秀傳統文化。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類課程, 主要涵蓋三大板塊:素描色彩基礎、手工簡筆畫以及國畫基礎。學生所學內容較為龐雜, 且多數學生缺乏繪畫基礎,加之課時有限,以致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以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為例,國畫基礎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二年級開設的課程,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國畫知識、寫生、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幼兒水墨畫、成人及幼兒作品欣賞等內容。如果從山水、人物、花鳥等主題開始臨摹與寫生, 講解中國傳統筆墨技法,勢必會因為內容多課時少等因素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并且這些內容與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明顯脫節,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工作需求。
學前教育專業的國畫教學,與其他專業的國畫教學存在很大不同,目前教育部推廣的有關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材很難適應教學需要,其中能夠將幼兒教育特點與傳統技能繪畫結合的畫作少之又少,無法很好地訓練學生的筆墨技法。鑒于此,探索出一套融鑒賞課、臨摹寫生課、創編創新課于一體的有效教學模式,是當下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
麗江東巴畫是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巴畫的內容包羅萬象,主要以東巴教中的鬼神、自然為繪畫對象,包括動物、植物、人物、佛神、妖魔鬼怪等,多用于東巴祭祀以及東巴典籍中。 東巴畫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為繪畫材料,故可分為木牌畫、紙牌畫、竹木畫、卷軸畫。木牌畫主要是在祭祀儀式中臨時繪制使用,帶有原始的巫術祭祀痕跡。“木牌畫納西語叫作‘課標’,分尖頭和平頭兩種,尖頭木牌畫主要用來敬神,色彩鮮艷、線條簡練,風格粗獷質樸。平頭木牌畫一般不著色,畫各種鬼怪”[1]。紙牌畫和卷軸畫,在沿襲古老畫風的基礎上,融入了漢、藏等繪畫技法,以及佛、道等相關內容。當下還未有普通高校開設相關的東巴畫課程,即使有些院校會涉及東巴畫內容,也僅僅是起到教學的輔助作用[2]。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地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納西族聚集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條件,如果將納西族的東巴畫融入學前教育專業的國畫教學中來, 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國畫技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播麗江本土優秀文化。
國畫不僅是一門歷史悠久、 積淀深厚的藝術,更是記錄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名片和載體。國畫包含內容廣泛,有水墨畫、人物畫、花鳥畫以及沒骨畫等,然而無論是勾勒白描,還是沒骨寫意,都無一例外地有中國傳統文化自己的審美特點。
國畫無論在工具使用還是在畫術技法方面,都與西洋畫存在很大差異,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國畫以“線”為基礎造型,西洋畫則以“光色分面”畫法為基礎造型。 國畫善用線條來造型寫境,善用線條來表現空間、動態、質量、形體、光暗、濃淡、粗細等物象特點,線條可以勾勒出山川自然的質感,也可以描繪出花鳥蟲魚的骨感。 國畫這一特點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畫紋、商周時期的青銅畫像,到漢代壁畫、宋代文人畫等,無不體現古人善用“線”的特點,這一特點也可以佐證古人認為“書畫同源”的創作理論。
國畫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善于“用色”,尤其追求“色彩柔和”,這并不意味著西洋畫不擅長用色、不追求柔和,國畫由于以“線”為基礎,比較注重對比性色彩運用,很少使用中間色、反光色和影子色,所以給眾人留下的印象是色彩較為柔和。 追求“色彩柔和”這一特點,不僅符合國人的審美趣味,也突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美”的深刻內涵。國畫又一獨具魅力之處是“留白”,即常常用空白代替背景,這主要原因亦是國畫多用“線條”表現主體,如果畫面背景太多,易造成混淆;另外國畫的墨色以透明為主,用白紙底子做背景烘托,效果會更好。國人在用色方面注重柔和、素雅、清逸之感,不僅是因為以“線”為基礎造型的需要,也是一直以來國人的愛好和習慣問題,從古代民間服裝以及年畫等造型上可見一斑。
國畫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構圖原則與西洋畫不同,中國畫比較講究“以大觀小”“散點透視”等技巧和原則,善于表現山川自然深遠、高遠、平遠等景象。西洋畫則比較注重“焦點透視”,善于捕捉細致、微小及有特點的畫面。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畫不能夠“以小觀大”,不注重“焦點透視”,歷覽古人典籍,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有關“散點”與“焦點”透視問題,也注意到了“以小見大”“以大觀小”的問題。
國畫注重用“線”來表現事物的形、質、動,用“色”來凸顯國人“素雅”“柔和”“清逸”的審美趣味,用構圖布局來彰顯觀察景物自然的原則和創作初衷。傳統國畫在共性方面與我國納西族東巴畫有諸多相似之處,可以應用于當下學前教育國畫教學。
和少英先生在給東巴畫下定義時說:“東巴畫是納西族的一種較古老的繪畫藝術形式,是用線條和色彩等手段構成一定的藝術形象,用來反映納西族社會生活各個不同側面的。由于這些畫的繪制者和使用者多為東巴經師,故稱之為東巴畫。 ”[3]東巴畫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久遠的歷史積淀,極具民族和藝術研究價值,其在產生背景及其用途上雖然與傳統國畫有本質的不同,但在注重使用“線條”“色彩”“構型”等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彼此借鑒之處有很多。 東巴畫與國畫一樣,都以線條為主進行創作,不同之處則體現在東巴畫簡練夸張的造型,以及古樸、率真、純潔、自然、粗獷的藝術表現風格。
東巴畫有傳統東巴畫和現代東巴畫構成,二者在服務對象、表現內容、繪畫材料、繪畫技法、創作主體等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 比如傳統的東巴畫,主要是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當地東巴傳承,他們用生活中常見的竹筆、樹皮、麻布、土白布等材料繪制而成,創作內容是服務于東巴祭祀。 現代東巴畫則更多是接受過系統理論教育的藝術家及東巴文化愛好者所作,他們多采用現在的繪畫材料,如宣紙、油畫布、油畫筆、書畫筆、畫刀等進行創作,內容多是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其實在現代東巴畫的創作中已經看到一些畫家, 開始有意識地將中國畫、油畫等表現形式與技巧融入其中。
東巴畫的視覺語言與國畫一樣,同樣是表現在“線條”“色彩”“構圖”上,東巴畫與東巴象形文字都非常注重線條的表現力, 二者之間的相似性也是“書畫同源”的有效佐證。東巴畫多是由以前東巴經師所畫,他們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創作遠取諸物,進取其身,隨心而發、隨情而抒,線條往往自然流暢、剛勁有力、層次分明,能夠很好地彰顯東巴畫自然古樸、粗獷而又不失厚重細膩的藝術特點,這與國畫的審美趣味與感受是有很多契合之處的。無怪乎李霖燦先生說:“東巴經師中有不少天生的大藝術家,只從線條的功力上就可以證明無誤, 從他們線條的功力造詣來說,有不少很顯然的直臻國際水準的高峰,這些線條已具有其造型簡練概括,運用夸張的手法,形態古拙傳神,具有樸質自然的風格,從中不難看出納西族很早就掌握了較高的造型能力和熟練的藝術技巧,顯示了多方面的智慧與才能。 ”[4]
東巴畫在色彩運用方面,與國畫也有不謀而合之處,如東巴畫用色多是原色,多是從植物、礦物中提取出來的原料, 很少使用間色和和復色進行繪畫。東巴畫在用色方面以紅、黃、藍、綠、白等純度高的顏色為主,將其進行搭配后,形成鮮明且強烈的對比,能夠抓人眼球引人關注。 東巴畫喜用強烈的對比色, 在審美感受方面不如國畫素雅、 柔和、清逸,這與納西族生存的地域環境及宗教信仰是有密切關系的。 納西族長期生活在滇西北高原,那里天藍水碧、云白花紅,天然的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如此美麗的自然環境對納西先人的審美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東巴畫受藏傳佛教中的唐卡影響很大,在用色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雖然在用色方面,東巴畫與國畫有區別,但仍然可以作為國畫教學輔助材料,訓練學生色彩使用的技巧。
東巴畫因其有特殊的用途與繪畫對象,所以在構圖布局方面亦有自己的特點。東巴畫的內容多是表現神靈崇拜、自然崇拜,上面多畫神靈鬼怪、飛禽走獸等,在構圖上多采用中心構圖法,將神像等置于突出位置,這與國畫中喜用“以大觀小”的審美風格是不同的,給人的感覺是主題突出,但缺少含蓄蘊藉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國畫和東巴畫進行比照,既可以選擇其構圖共性特點去講解,也可以選擇其異性作對比,從而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由于東巴畫屬于納西族特有的民族繪畫,其傳承方式具有地域、民族及文化的局限性,不易于廣泛推廣和流傳。 麗江是納西族聚居區,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歷史文化名城,如果能深入挖掘東巴畫形色元素,將其融入國畫、現代畫教學中,以及將其設計成具有東巴畫特點的文創產品,勢必會引起學者愛好者的共鳴,不僅有利于當地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挖掘,亦將有助于東巴文化(包括東巴畫)的傳承和發展。
東巴畫與東巴象形文字、東巴音樂、東巴舞譜等,共同構成了納西族東巴文化,東巴畫創作來源主要是東巴經,以重工彩畫為主,用于東巴祭祀儀式之中。由于東巴畫具有極強的地域文化及納西宗教信仰意味, 其在傳承過程中又主要是口傳心授,所以極不利于東巴畫的傳承與發展,甚至面臨著斷層的危險。 鑒于此,本團隊秉承傳播與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以及“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使命感,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東巴畫與國畫教學相結合。
本團隊教學優勢:一、扎根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能夠借助當地人文環境和豐富繪畫資源,將當地傳統東巴畫融入學前教育國畫教學中;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多為非藝術類考生,且多數缺乏基本的繪畫知識和技能,可借助東巴畫古樸稚拙、粗獷自然的繪畫風格,啟迪學生智慧,訓練學生基本的勾線、用色、構圖等技能;三、麗江是世界知名歷史文化旅游名城, 可借助東巴畫“形”“意”“色”等顯著特點,與國畫相關元素結合,讓學生設計具有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將所學知識轉化成實際成果。我們堅信將國畫與當地東巴畫融合教學, 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以下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作(做)的一些教學改革嘗試內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云南麗江市是納西族聚居區,具有其獨特文化內涵的東巴畫在這里以豐富多彩的形式樣式出現,有傳統的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竹木畫等;也有現代旅游文創產品,如繪有東巴畫的祈福牌、同心鎖、祈愿鈴、木牌畫、羊皮畫以及手工小擺件等[5];還有一些壁畫、書頁插畫等。在新學期第一堂課,國畫教師會要求每位學生課下去搜集一些與東巴畫有關的作品,不少于10 個,內容形式不限,旨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對麗江當地文化的深入了解,為今后將國畫與東巴畫“融合”教學奠定基礎。
東巴畫中繪制的內容,主要是東巴典籍中的神靈、鬼怪、人物、各類法器、動物、植物、建筑等,教師在教授國畫過程中,可以從中擷取不同的元素用于教學,比如擅長花鳥畫的教師,在課堂上會首先介紹一些有關花鳥畫的基本知識和繪畫技巧,然后找幾幅東巴畫中側重于花鳥的作品給同學們觀賞,讓同學們從線條、色彩、造型、布局、蘊含等方面思考兩者之間的異同。 同學們通過認真地觀察比較,很多人發現東巴畫采用線條勾勒的方法比較單一,用色對比比較強烈,事物形象比較夸張突出,構圖比較自由活潑,但缺乏精致感,總體給人留下一種質樸自然、粗獷狂野的藝術風格印象。
傳統的東巴畫是服務于宗教祭祀的,其繪畫內容均有特殊指向,且有些所繪內容面目猙獰、陰森恐怖,不適于在課堂展現。因此,我們會要求學生課下收集具有一定文化內涵且有美好意蘊的一些繪畫或元素,比如東巴畫中的祥云、八寶、白云水流、日月星辰、英雄人物等,這些內容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亦能嵌入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
在教學中,我們團隊教師會給學生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 比如近兩年來國潮插畫受到大眾追捧,我們會要求學生將國畫和東巴畫等相關元素融入作品設計中,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APP 閃屏、廣告設計、海報設計、H5 設計、UI 界面設計、包裝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設計創意及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學生還創制了大量具有國畫與東巴畫融合元素的辦公及生活用品,如手提袋、筆記本、筆袋、紙杯、抱枕、日歷、鼠標、鑰匙扣、錢包等。部分學生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國畫、東巴畫元素與當地旅游相結合,制作了形式多樣的旅游紀念品,如紙扇、絲巾、手機殼、煙盒、臺燈、紙牌等。事實證明,要求學生將國畫與東巴畫像融合進行創作的方式,不僅有助于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創新性,同時能讓更多的學生產生對納西東巴文化的研究興趣。
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納西族宗教觀、藝術觀、哲學觀的重要載體。將東巴畫融入學前教育專業國畫的教學之中,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不但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OBE 教學理念,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納西族東巴畫的研究興趣,對傳承和發展優秀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