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
(北流市新榮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537402)
犢牛是指6 月齡內的小牛,有研究表明,犢牛營養、健康和福利與養殖場的生產力呈正相關[1],此后國內有關犢牛飼養管理的國際標準、行業標準也相繼發布實施,這標志著犢牛飼養的過程中對飼養管理措施、營養等要求進一步提升。養殖戶也應當對犢牛飼養管理工作給予充分的重視,提高犢牛的成活率,保障犢牛正常的生長發育,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效益,促進牛產業健康發展。
犢牛出生后皺胃較為發達,占總胃容量的60%左右,而瘤胃、網胃和瓣胃的發育不完全,初生犢牛瘤胃容量占總胃容量的25%,網胃占5%,瓣胃占10%,這也使得瘤胃幾乎沒有消化功能。犢牛的消化系統有一個特殊的結構——食管溝,犢牛在吮吸母乳時,前胃的食管溝閉合呈管狀結構,使乳汁直接經由食管溝進入皺胃。隨著犢牛日齡的不斷增大和反芻的出現,前胃得到一定的發育,瘤胃內微生物開始生長,胃容量也逐漸變大。這也就代表新生犢牛無法消化吸收除母乳外的任何營養。
犢牛出生前在母牛的子宮內,屬于恒溫環境,出生后機體一時無法適應,加之犢牛的體溫調節功能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特別是犢牛剛出生的幾個小時,肺臟的細胞壁較薄,不能承受寒冷刺激,容易引發肺炎。當犢牛長時間處于冷應激或熱應激條件下,會對后期的生產性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新生犢牛的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出生后未攝入初乳的犢牛體內沒有免疫球蛋白抗體,免疫力極低,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疾病。
犢牛的生長發育較快,新陳代謝速度也比較快。從出生到斷奶,犢牛的各項組織器官都在逐步完善,這一階段是牛一生中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因此應當盡可能的提升犢牛的營養水平,盡早訓練開食,為下一步的育肥打好基礎。
新生犢牛是指從出生到3 日齡的犢牛,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應當在母牛臨產時就做好充足的準備。
接近母牛臨產期時,應當縮短巡圈間隔時間,配制適口性好、營養均衡的日糧,保證母牛營養充足,食欲良好,全天提供充足的潔凈飲水。在分娩前應當將母牛盡早轉入產房,產房寬度應為牛體長的1.5 倍,長度為牛體長的2 倍[2]。產房內環境干凈、寬敞。當母牛有分娩征兆時,應當有經驗豐富的接產人員在一旁等待,盡可能讓母牛自然分娩,當出現異常時,可由接產人員實施助產,減少因難產造成的母牛和犢牛損傷。
當母牛陰門處露出尿囊膜時代表分娩過程即將開始,尿囊膜破了半小時后如果仍未見羊膜囊,接產人員應對手臂和陰門附近皮膚進行消毒后檢查胎位是否正常,如果胎位異常應視情況進行助產。羊膜囊破裂后會有羊水流出,1 h 后沒有看到犢牛的頭和前蹄,應及時的矯正胎位并助產。羊膜囊破裂后可以看到犢牛前蹄,但母牛20 min 內沒有努責,也應當及時助產。羊膜囊破裂后還應當關注母牛的情況,如果舌頭發黑則證明缺氧,也應當及時助產。助產時不應生拉硬拽,要隨著母牛的努責緩慢的將犢牛拉出,當母牛努責停止時,應將犢牛稍稍向回推一些,讓產道血供通暢,當犢牛的頭部到達陰門時,應當用手擴張陰門,將犢牛頭部拉出,避免陰門撕裂。犢牛露出至胸部時,可在陰門處停留3~5 s,讓陰門對犢牛的胸部進行擠壓,促進犢牛鼻腔和口腔內的羊水排出,減少異物性肺炎的發生。
犢牛出生后應當先取干凈柔軟的毛巾將口腔、鼻腔內的黏液擦拭干凈,確認犢牛能夠正常呼吸后,在距離腹部8~10 cm 處剪斷臍帶,并將臍帶置于碘酒內浸泡消毒15 s 以上,避免臍帶感染。而后用干凈的毛巾將犢牛體表的黏液擦干,也可以讓母牛將其身上的黏液舔舐一部分后再擦干,要保證犢牛體表快速干燥。
初乳在母牛產前3~4 d 開始分泌,并儲存在乳房,分娩活動開始時停止分泌初乳[3]。初乳是犢牛出生后獲得被動免疫的唯一途徑,也是保障犢牛健康無病的重要措施。初乳內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干物質、礦物質、維生素,由于犢牛無法通過胎盤獲得免疫球蛋白,因此必須通過初乳獲得被動免疫。犢牛出生后應當盡早的進行初乳的灌服,灌服量足,且初乳品質優質。初乳的品質應當滿足免疫球蛋白(IgG)含量≥50 g/L,總細胞數<50000 CFU/mL,大腸桿菌數<5000 CFU/mL。具體操作方法可用初乳折光儀讀數Brix(白利度)大于22%,比重色為綠色較好,比重色為黃色則初乳質量一般,比重色為紅色初乳質量較差。犢牛對初乳的吸收利用率會隨著出生時間的延長而不斷降低,出生后6 h 對初乳的吸收量會大幅度降低。因此,首次飼喂初乳應當在犢牛出生后1 h 內,灌服量應達到犢牛初生重的10%,以初生重40 kg 計算,應當灌服初乳達到4 L 左右,而后6~12 h 內飼喂量達到6~8 L。
一般情況下,初乳應當是母牛分娩后2 h 內擠出,時間越短,初乳的有效成分越高,擠出的初乳應立刻進行品質判定,檢測合格的初乳可分裝保存,經巴氏滅菌后分裝為2 L 或4 L 一瓶,不得將不同母牛的初乳混合至同一袋內保存。初乳的巴氏殺菌溫度為60℃,加熱60 min,經過處理后的初乳細菌總數<50000 CFU/mL,大腸桿菌數<5000 CFU/mL。保存的初乳要標記好母牛的編號、抗體數值、檢測結果、檢測人員等,如果24 h 內需要使用的初乳,可冷藏保存,冷凍保存的初乳應在1 年內使用。冷凍的初乳在飼喂前要充分解凍,解凍時溫度要控制在38~42℃,過高的溫度可能會殺滅初乳內的免疫活性物質,影響初乳質量。
初乳飼喂可分為奶瓶灌服法和胃管灌服法。奶瓶灌服法即將裝有初乳的奶瓶塞入犢牛口腔,輕輕擠壓奶嘴,讓初乳可以經奶嘴的十字口流入犢牛的口腔,反復幾次后犢牛就可學會吸奶。胃管灌服法一般適用于奶瓶灌服法不見效或體弱的犢牛中,用專業的灌服器進行,操作者用兩腿將犢牛頸部夾住,一手持胃管經犢牛的口角緩慢插入,借助犢牛的吞咽動作將胃管送入食道,另一只手可在犢牛頸部食管處上下滑動,確保胃管進入食道,胃管進入食道后可持續向內送管,直至有些阻力,此時證明胃管已經到達胃部,可進行初乳灌服。
為確保犢牛通過初乳獲得被動免疫,應在犢牛2~3日齡進行血液指標的檢測,當犢牛血清白蛋白含量≥25 mg/mL、血清總蛋白≥6.2 g/dL,白利度≥9.4%時可認為免疫效果優秀,此時的犢牛基本不發病;而當血清白蛋白含量在18~24.9 mg/mL、血清總蛋白5.8~6.1 g/dL,白利度8.9~9.3%時,認為免疫效果較好;當血清白蛋白含量在10~17.9 mg/mL、血清總蛋白5.5~5.7 g/dL,白利度8.1%~8.8%時,認為免疫效果一般;當血清白蛋白含量<10 mg/mL、血清總蛋白<5.5 g/dL,白利度<8.1%時,認為免疫效果不理想[2],應當更加注重飼養管理,必要時通過疫苗接種預防常見疾病。如果犢牛的被動免疫失敗,會造成犢牛腹瀉、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上升,死亡率升高,平均日增重降低。
犢牛舍的溫度和濕度都應當處于適宜范圍,犢牛欄內鋪有干凈、干燥的墊料,犢牛趴臥時不直接與地面接觸,這樣能夠減少臍帶炎和犢牛腹瀉的發生。有條件的飼養場也可以選擇犢牛發酵床,有研究表明,使用犢牛發酵床后可顯著防止犢牛腹瀉類疾病的發生。此外,還應當盡量避免犢牛之間的相互接觸,減少交叉感染。
哺乳期犢牛是指從4 日齡至斷奶的犢牛,通常大規模養殖場實行60 日齡斷奶,即4~60 日齡的犢牛為哺乳期犢牛。
哺乳期犢牛仍需要攝取常乳來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常乳的飼喂量應當根據犢牛日齡進行適時的調整,每日飼喂常乳2 次,一周齡內的犢牛每日常乳飼喂量為4~6 kg,1~2 周齡的犢牛為6~7 kg,3~6 周齡的犢牛為7~8.5 kg,7 周齡后的犢牛常乳飼喂量逐漸降低,以每周減少2~3 kg 的速度循序漸進。人工哺乳時,應做到四定,即定人、定時、定溫、定量,所有哺乳工具和奶桶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在犢牛7~10 日齡時,瘤胃開始發育,瘤胃微生物開始定植,此時可以進行開口料的采食訓練。開口料的飼喂不僅能夠幫助犢牛獲取更多的營養,還能提高犢牛食欲,減緩消化道內容物的排出速度。開口料可選擇56%的玉米、13%的豆粕、16%的麩皮、13%的棉粕和1%的食鹽、1%的碳酸氫鈉混合后飼喂。剛剛采食開口料的犢牛可能會因不適應飼料形態的改變而拒絕采食,可將開口料涂抹在犢牛口鼻處進行誘食,當犢牛接受開口料后再逐漸增加飼料投喂量。同時要訓練犢牛采食青干草,8 周齡后可給犢牛飼喂適量的青貯和秸稈,給予充足、潔凈的溫開水,促進犢牛瘤胃和腸道器官的健康發育。
為了提高犢牛的體質,可在犢牛8 日齡后進行戶外運動,在進行戶外運動時應當觀察氣候變化,盡量選擇中午氣溫較高的時間,讓犢牛到運動場活動,運動場內可設置干草和食鹽舔磚,供犢牛自由采食。適度運動能夠促進犢牛的肌肉發育,戶外運動還能夠促進維生素D 和鈣的吸收,避免佝僂病和腿部疾病的發生。
為了避免犢牛相互追逐、頂撞造成外傷,應在犢牛1~2 周齡時進行斷角,可采用涂抹去角膏的方式或用電烙鐵燒烙。涂抹去角膏后應加強巡圈,避免犢牛運動時將去角膏蹭掉,要單獨隔離1~2 d,避免相互舔舐。
是指犢牛斷奶后至6 月齡的犢牛。
犢牛斷奶應循序漸進,逐漸減少犢牛哺乳次數,先隔天哺乳一次,后轉為隔2 d 哺乳一次,直至徹底斷奶[5]。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一次性斷奶,但一次性斷奶期間會引發斷奶應激,應繼續飼喂哺乳期飼料一段時間后再逐漸換料,換料和斷奶不得同時進行。犢牛斷奶后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日增重降低等現象,這是犢牛斷奶應激的正常現象,應盡可能保持原有的飼養管理不變,給犢牛充足的適應時間。在犢牛3~4 月齡時,每日飼喂精飼料的量應達到2 kg 以上,同時選擇10%~15%的優質苜蓿作為粗飼料。斷奶后的犢牛日增重應達到700 g 以上。飼喂飼料時應當保證飼草料新鮮、干凈,不得飼喂腐敗、變質或冰凍的乳、草、料。
犢牛斷奶后要進行合理分群,應當保持同一群的犢牛月齡、體重、體況相近,盡量減少個體差異,以便于管理。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應當保持環境的衛生、清潔,犢牛舍內的溫度(16~18℃)、濕度適宜,通風良好,定期對環境進行消毒。每日都應當保證犢牛的運動量,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促進生長發育。
完善防疫制度,各養殖場可根據本地區的常見疾病進行防疫制度的制定。通常來講,1~2 月齡應接種氣腫疽疫苗,3 月齡和4 月齡各接種一次口蹄疫疫苗,4~5月齡接種產氣莢膜梭菌疫苗,6 月齡再次接種氣腫疽疫苗,6 月齡首次接種布魯氏菌病疫苗,18 月齡再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免疫接種能夠很好的預防常見疾病,除此之外,飼養管理人員還應當認真觀察犢牛的精神狀態、采食、飲水情況等,當出現異常應及時隔離、診斷、治療,避免疾病的擴散和傳播。
犢牛的科學飼養管理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犢牛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體溫調節功能差、免疫力低下且代謝旺盛的特點就決定了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更為科學的飼養管理。只有精細化飼養,根據犢牛不同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進行犢牛養護,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夠保證犢牛健康,為犢牛后期的生長性能、繁殖性能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養殖場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