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雙遼市畜牧工作總站(雙遼市畜牧獸醫技術培訓中心) 136400]
精細化管理核心理念來源于管理學之父泰勒在鋼鐵廠的工作實踐,形成于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其注重將工作規劃根植于各個階段中,根據管理職責的細化、各類工作的日清日結、工作難題的實時發現與合理解決,提高管理水準,推動各類工作標準化、系統化與精細化管理發展。所以,將精細化管理理念運用到畜牧獸醫工作中,就是以規范化與創新思維能力為正確引導,對工作薄弱點、重要環節進行落實與整改,推動畜牧獸醫各類工作的精準、高效運作,從而提升畜牧獸醫工作水平。文中以育肥豬精細化管理技術為例進行研究。
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現代化技術與設備的不斷涌現,給各個行業帶來諸多便利,其中將各類現代化技術與設備運用到畜牧業,有助于提升該行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動物實現健康成長具有積極作用。但實際上,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實際投入資金較少,相關政策與制度存在諸多漏洞,而相關部門對于資金分配不合理,相關部門對于畜牧業管理重視程度不夠,畜牧業未引進更多優質且先進技術與設備,這對于畜牧獸醫工作者而言,不僅影響到工作效率,而且還影響到工作質量[1]。
由于在畜牧獸醫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確的權責劃分,導致難以科學合理地開展畜牧獸醫管理工作,動物疾病防疫資源分配也不合理,對管理工作的成效帶來了較大影響。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畜牧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逐步在畜牧業領域增加了資金投入。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受當地經濟條件因素的影響,在實際動物防疫工作中,不具備充足的資金支持,甚至無法享受到上級部門撥付的專項發展資金。畜牧獸醫管理和動物防疫等工作核心技術的開展需要先進的器械設備。如果缺乏資金方面的支持,畜牧管理所需的設備自然難以保證[2]。
畜牧獸醫站承擔著基層畜牧獸醫服務的工作,它帶有一定的公共性質,能夠有效地促進區域畜牧養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基層畜牧獸醫站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協調性較差,具體表現為:第一,得不到當地財政部門的支持,對基礎建設的投入不夠,沒有劃撥專項資金去健全基礎設施,也沒有配備完善的實驗室,在發現疑似病例后,技術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對病樣進行采集,并及時對病樣進行分析和識別,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而錯失了病情的最佳防治時機;第二,畜牧獸醫站不能與有關執法部門協調一致,不能與畜牧獸醫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有效的合作,也不能有效地推進畜牧行政執法工作的改革。
日常業務查詢是畜牧獸醫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其精細化管理關鍵點取決于信息化管理、人員名單的實時流通及管理任務等。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第一,精細化管理職位標準。將畜牧獸醫每個職位的崗位說明、員工管理、標準、標準規范和以紙質材料記錄的每個職位的主要內容轉化為電子格式,并公布在自動化辦公軟件上,各人員可以實時了解到本身工作目標、義務、業績標準等,根據畜牧獸醫部門工作信息內容的精準傳遞,確保人員各盡其責、各盡其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各個崗位工作效能。第二,精細化管理部門工作分派。人崗匹配是保障畜牧獸醫工作井然有序、合理開展的前提條件。為確保畜牧獸醫從業工作人員技能與素養達到部門的工作要求,理應運用精細化管理理念,需要考慮到從業工作人員職業態度、職業素質、工作中勝任能力、工作中潛力等多個方面,從而接受部門工作要求和工作職責,通過提升人崗匹配水平提升工作質量。第三,精細化管理部門工作規章制度。精細化管理取決于以最小資金投入創造最大化財富。針對畜牧獸醫日常業務操作工作而言,應該以標準、規范且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對從業工作人員個人行為給予指導與約束,使之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從而為畜牧獸醫工作效能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
其一,在對畜牧獸醫監管對象的精細化管理上,必須系統梳理轄區的養殖場、自然村、種畜禽養殖場、屠宰企業、生鮮乳收購點、飼料制造企業等十大類監管目標,通過視頻走訪調查、網上調研等方式,全方位地搜集監管對象的信息內容,而且依照一季度或是自動更新監管對象上午實際數據信息。
其二,對轄區內監管對象運行數據開展精細化管理和分析。一方面搜集轄區的畜牧養殖場、自然村的畜禽養殖存欄量、出欄率、飼養量、死亡率等相關信息;另一方面,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對畜禽養殖種類、地理分布等已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數據分析,鑒別其中存在的疫情風險。
根據畜牧獸醫管理職能及生產信息的精細化管理,能夠為畜牧獸醫相關工作的開展,給予完備的數據架構及有效的信息內容支撐,以信息化管理思維拓展畜牧獸醫工作中標準化與精準化水平。
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將創新管理思維與控制措施根植于工作過程中,確保工作內容可追朔、工作效能可確保、工作評估可操作、職責任務可追責。針對畜牧獸醫動物防疫免疫及防疫監督檢查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行精細化管理:
第一,疫苗派發工作標準化。疫苗派發工作人員需先了解動物疫苗的種類、應用領域、免疫力周期與時間、常見問題、保存期等具體內容,在派發前把該類信息傳遞給領到疫苗的工作人員,進而達到最好免疫效果。與此同時,疫苗派發人員應進一步完善疫苗派發紀錄,精確填好疫苗領到時間、疫苗種類、發放的單位或者個人、疫苗相匹配的油漆稀釋劑類型等,為后續問題解決及責任認定提供參考。
第二,免疫力實際操作規范性。防疫工作人員必須從疫苗領到開始,重視規范性實際操作,根據我國及部分地區標準來確認接種疫苗的使用量、接種疫苗部位、所選的針管種類等[3]。
第三,防疫庫房管理嚴格化。防疫物資供應具備體量大、運轉快等優點,要想實現其精細化管理,必須嚴格把控防疫材料采購、資金周轉等重要環節。對于防疫物資購置要做到早期有規劃、中期有監管、后期有考評,各機構及公司申請防疫物資供應后,需對實際需要狀況有所了解,從根源上防止防疫物資供應閑置不用。在防疫材料采購中,應對比不同的供貨渠道,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成本。防疫材料采購后,需對其品質開展抽樣檢查,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對于防疫物資供應資金周轉的精細化管理,要做到定期盤點、賬實相符,根據嚴格把控物資申領和應用,進而防止物資供應消耗。
第四,防疫監管分層次化。防疫監督是一項多元性、系統化的工作,為進一步提升防疫監管的涉及面,提議推行分層次式防疫工作指導體制,以分片包干、服務支持營銷推廣并普及化防疫技術性。
育肥豬在仔豬期間,其生理特征為:抗寒能力差,成長發育快,重量慢慢提升。5~6 月齡時,重量應達到70~100 kg。育肥豬的體質骨骼通常是在4 月齡之后,即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而皮膚則在生長發育到6月齡后開始保持穩定。但脂肪和肌肉的生長發育卻在重量超過70 kg 后才會迅速增長,且在肌肉和脂肪生長發育過程當中,豬身體內的蛋白質及其營養元素等相對含量占比,展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4]。
3.1.1 育肥豬前期準備工作
首先要提前準備欄舍。在豬進入到欄舍前,應根據飼養的密度和育肥豬的總數,對欄舍進行徹底地清理和消毒工作,保證豬圈內具有較好的自然通風、適宜的溫濕度,還要在豬圈建造環節中充分考慮到陽光照射、噪聲以及其他養殖場,防止病原體的互相污染。在開始進豬前,需要對豬圈里的器材及其豬圈里的其他標準開展安全檢查,若有毀壞則應當立即開展維修。其次,需要注意對豬圈的墻面、吊頂天花板、護欄及其通風孔開展徹底清洗。在清理后,必須進行嚴格消毒殺菌才可以讓豬進入。對圈舍的消毒殺菌一般使用3%的氫氧化鈉溶液開展噴撒;而路面可以采取20%的熟石灰開展噴灑;其他器材和用品等用來蘇水溶液或紫外光進行清潔。在豬圈準備工作環節中,一般每圈育肥豬8~12頭。每頭豬的占欄面積為0.5~1.0 m2。伴隨著豬體重的不斷增加,須盡可能地降低豬圈內豬總數,這樣有利于每頭豬均值占用總面積可以達到甚至超出1 m2,有益于豬的育肥和體重增加[5]。
最后,在備好豬圈后,還可以依據豬體重和種類、性格進行篩選,一般重量差別不能超出5 kg。在養殖過程中,要盡量維持豬群穩定。一般是在豬體重達到60 kg前進行整體調節。調節的目的是降低飼養密度。
3.1.2 減少飼料成本
第一,提高飼料轉換率。在確保給育肥豬全方位營養成分的前提下,根據加強監管能夠降低豬養殖成本。若是在寒冷的季節,理應提高豬圈溫度,進而避免豬因保持體溫而采食量增大的情形。在高溫時節,需要注意通風降溫,從而減少豬因溫度太高而引起的新陳代謝變大,防止轉換率的提升。第二,可以通過降低飼料消耗和降低選購飼料時的價錢,來調節飼料成分。特別是對喂養環節中所造成的飼料消耗要減少[6]。
3.1.3 制訂科學合理的飼料配制
第一,在育肥豬的飼料中,應該重視其飼料中各種養分的配制,從而達到飼料的絕佳轉換率。一般當豬體重在30~60 kg 時,飼料里的粗蛋白含量占16%~17%;當豬體重進一步增長到60~100 kg 時,粗蛋白質含量理應適當減少,降到15%~16%。第二,組成蛋白質的各種化合物也應該進行合理配制。特別是磷酸氫鈣含量,約占粗蛋白含量的7%。當豬發育到育肥豬中后期時,因為豬體脂肪率的堆積,會導致育肥豬的采食量降低、食欲不佳的現象。這時候必須在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動能性化學物質,與此同時增加喂養頻次,這樣有利于縮短育肥豬時長。第三,在飼料中,還可以添加一些抗生素類化學物質,其不僅可以預防傳染病,還可以促進豬的生長發育[7]。
在精細化管理核心理念的指導下,畜牧獸醫各項工作的開展步驟可追朔、工作情況有賬表、工作質量有考評、工作責任勇于擔當的特征,能夠促進畜牧獸醫工作標準化、集約化、高效化、規范性,從而提升畜牧獸醫工作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