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畜牧獸醫服務站 223851)
仔豬的健康是規模化豬場保障存欄量的基礎,仔豬具有生長發育速度快、免疫力低下、體溫調節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完善等生理特點,仔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當飼養管理水平低下或受到應激時更容易發生疾病。其中仔豬腹瀉病是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當豬場出現仔豬腹瀉病時,應當積極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防治,避免疾病在豬群內擴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1.1 初生仔豬初乳攝入不足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乳清蛋白等營養成分,初生仔豬的免疫機能尚不完善,需要通過攝入初乳來保證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1],因此,當初生仔豬沒有在出生后2 h 內攝入足量的初乳,可能會導致病原微生物侵襲機體,造成仔豬腹瀉病的發生,特別是弱小仔豬在初乳攝入不足時可能發生死亡。
1.1.2 日糧配制不科學
仔豬的機體代謝十分旺盛,生長速度快,為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通常在第7 d 對仔豬進行早飼,使其能在21 d 前適應全價配合飼料,但由于消化系統的發育不完善,消化機能不成熟,因此在配制仔豬日糧時應當綜合考慮飼料的營養水平、消化率、適口性和體積,哺乳仔豬日糧中粗蛋白的含量應為19%±1%,賴氨酸含量為1.2%,斷奶仔豬日糧的可消化能量飼料應≥14 MJ/kg,當日糧中營養不均衡或可消化飼料偏低時,可能會造成仔豬腹瀉病的發生。劉冠輝等人的研究發現,B 族維生素具有保護胃腸道,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當仔豬缺乏B 族維生素時,可出現嘔吐、腹瀉、生長緩慢等癥狀[2]。由此可見,日糧配制不科學是發生仔豬腹瀉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由于仔豬的消化功能不完善,當攝入的飼料過多時,無法及時進行消化,飼料會隨著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的延長而逐漸發酵,消化道也會因聚集大量食糜而發生滲透壓的改變,消化道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會隨著飼料發酵而繁殖,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毒素,對腸壁細胞造成刺激,引發腹瀉,因此在飼喂的過程中應當防止仔豬一次性采食過多的飼料。
1.1.3 環境溫濕度不適宜
仔豬的體溫調節能力差,因此當環境溫度不適宜時,容易對仔豬造成應激。1~3 d 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30~32℃,4~7 d 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8~30℃,8~14 d 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5~27℃,15~30 d 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22~24℃[3]。當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仔豬都會因無法很好的調節體溫而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可引發仔豬腹瀉病。尤其是秋冬季節,環境溫度較低,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仔豬的消化機能會下降,消化道的抗病能力變低,進而出現腹瀉。與溫度同等重要的是環境的濕度,當環境濕度大于75%時更容易滋生蚊蟲和細菌,而仔豬的抗病力較弱,細菌容易侵襲引發疾病。
1.1.4 管理水平低下
仔豬出生后不同的階段需要進行斷臍、斷尾、斷齒、免疫、斷奶等一系列的操作,這些操作如果不規范就會對仔豬造成應激,導致其免疫力降低,抗病力下降,嚴重時還可引起死亡。在環境衛生控制方面,圈舍和運動場環境臟亂,沒有定期清掃和消毒也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引發仔豬腹瀉病。另外,一些養殖場在飼養的過程中隨意使用藥物,特別是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預防性用藥,抗生素容易導致仔豬腸道菌群紊亂,從而誘發腹瀉。
1.2.1 細菌性疾病
導致仔豬腹瀉病的細菌主要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1.2.1.1 大腸桿菌病
大腸桿菌是仔豬腹瀉病的最主要病原,該病原可導致仔豬黃痢、仔豬白痢的發生。其中仔豬黃痢主要侵害1~3 d 的仔豬,感染后發病較急,死亡率較高,患病仔豬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有明顯的腹瀉癥狀,排出黃色的水樣稀便,肛門及其周圍皮膚發紅,由于機體脫水表現出眼部凹陷,機體極度消瘦。對病死豬進行解剖可見,其腸道內有急性卡他性炎癥,胃中有腥臭的黃色凝乳塊,胃底黏膜發紅。而仔豬白痢多發生于10~30 d 的仔豬,仔豬發病后主要表現為腹瀉癥狀,排出黃色或灰白色的腥臭糞便,體溫升高,食欲下降或廢絕,喜歡趴臥,可視黏膜蒼白,畏寒,當同一窩仔豬同時發病時,可見到仔豬抱團取暖。解剖病死豬可見靠近幽門部的胃黏膜顏色潮紅,黏膜腫脹,有出血點,黏膜表層部分脫落。
1.2.1.2 沙門氏菌病
沙門氏菌感染仔豬后可表現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表現,急性沙門氏菌病常發生在仔豬斷奶前后,此時的仔豬受到斷奶應激的影響,抵抗能力較弱,患病仔豬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1℃,食欲不振或廢絕,發病初期表現為便秘,而后出現腹瀉,排出的糞便中有血液,有明顯腹痛和呼吸困難,患病仔豬的耳部、腹部、四肢皮膚也逐漸轉為深紅色或青紫色,隨著病程延長體溫逐漸降低,出現咳嗽和痙攣的癥狀,約1 周后死亡,剖檢患病豬可以看到解剖切面為藍紫色,淋巴器官腫脹、瘀血、出血;慢性沙門氏菌病的主要表現是壞死性結腸炎,患病仔豬的體溫稍高于健康仔豬,精神不振,采食量降低,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排出的糞便中有血液和壞死的組織,機體常因脫水而消瘦,皮膚上出現濕疹,最后因機體衰竭而死亡[3],剖檢病死豬可見盲腸、回腸、結腸等處呈壞死性腸炎病變,腸道中有灰黃色乳狀物,腸壁增厚,黏膜壞死。
1.2.2 病毒性疾病
導致仔豬腹瀉病的病毒主要包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
1.2.2.1 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可以發生于各個階段的豬,但成年豬感染后僅表現為嘔吐和厭食,斷奶豬、育成豬感染后可在5~7 d 自愈,但新生仔豬、哺乳仔豬由于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的發育不完全,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后的死亡率高達80%,7 d 內的仔豬感染后表現為腹瀉,3~4 d 后呈現嚴重的脫水,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廢絕。剖檢患病豬可見小腸擴張,腸內有黃色液體,腸系膜充血,腸絨毛萎縮,腸系膜淋巴結水腫。絨毛長度與腸腺隱窩深度的比值由7︰1 降低到3︰1,在腹瀉發生2 h 后,上皮細胞就可能發生脫落。
1.2.2.2 豬染性胃腸炎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夠感染各個生長階段的豬,其中以仔豬的發病癥狀最為嚴重,10 d 內的仔豬感染后致死率約為100%,患病仔豬的主要表現是嘔吐、腹瀉,糞便多為乳白色,其中混有消化的凝乳塊,體溫升高至40.5℃以上,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剖檢病死豬可見胃、小腸、直腸中有出血點,胃腫大,內有未消化的食物。
根據導致仔豬腹瀉病的不同原因,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仔豬發生腹瀉時,常常伴隨著機體脫水的現象,當脫水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死亡,所以,仔豬腹瀉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補液,對于輕微脫水的仔豬,可使用口服補液鹽,讓其自由飲水,起到改善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失衡的作用,對于脫水較為嚴重的仔豬可采用靜脈補液的方式擴充血容量,為下一步的治療爭取時間。
對于這一類的仔豬腹瀉病,應當通過加強飼養管理來降低發病率、治愈發病仔豬。首先,初生仔豬應當在1 h 內吃足初乳,前3 h 應當每小時飼喂一次,而后改為每間隔2 h 飼喂一次,對于攝入量較少的仔豬應當采取人工飼喂的方法以保證仔豬攝取足量的初乳,3 d后可由母豬帶仔哺乳。初次哺乳時,要保證弱小仔豬在前幾對乳頭,健康仔豬在相對靠后的乳頭,哺乳前應當對乳頭進行仔細消毒,保持乳房的衛生。對于產奶量較大的母豬,可將初乳擠出,置于無菌袋中保存于-20℃環境下,用于弱小仔豬的人工哺乳,人工哺乳前要先將初乳在室溫下融化,再用45℃的溫水隔水加熱后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加入初乳的水溫不得高于60℃,高溫水會破壞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乳清蛋白,使其喪失提升仔豬免疫功能的能力。其次,為了促進胃腸消化機能的完善,提升仔豬的斷奶體重,應當在第7 d 開始對仔豬進行開食,可在保育箱外放置少量的新鮮、優質牧草或開食飼料,讓仔豬盡早熟悉飼料,為早期斷奶做好準備,在配制仔豬日糧時應當注重營養均衡、充足,在蛋白質、能量飼料配比合理的同時,要注意鈣、磷、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的補充。提高哺乳仔豬的免疫力還可以從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入手,提升母豬的日糧營養水平,哺乳母豬的日糧中應當添加1%的鈣和0.8%的磷,以保證仔豬的生長發育需求,按照防疫流程定期接種疫苗,母豬的抗病力得到加強后,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量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后,應當做好環境的控制,根據仔豬日齡的不同調節圈舍的溫度和濕度,讓仔豬始終處于較為舒適的環境中,定期對圈舍、運動場進行清掃,使用廣譜、高效的化學消毒藥品進行消毒,定期展開殺蟲、滅鼠工作,降低仔豬疾病的發病率。
不同疾病在治療方法上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仔豬發生腹瀉病時,應當積極的尋找原因,確定病原,而后針對不同病原選擇合適的用藥。
2.2.1 大腸桿菌病
發生仔豬大腸桿菌病后,對于有條件的規模化豬場,應當無菌采集病死豬的腸道組織,進行大腸桿菌的藥敏測試,如果無法進行藥敏試驗,可選擇阿莫西林或新霉素等藥物,通常治療效果明顯,但大腸桿菌非常容易產生耐藥性,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或在獸醫的指導下用藥,不得盲目加大藥量、縮短或延長治療周期,當大腸桿菌已經產生耐藥性時可以選擇林可霉素、硫酸新霉素等。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藥中含有的多糖、甙類等免疫活性物質可以提升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縮短治療周期的目的,因此在治療仔豬大腸桿菌病時可以選擇黨參、白術、甘草、山楂、麥芽等藥物起到補血益氣、化溫運脾的作用,減輕患病仔豬的臨床癥狀。
在本病的預防方面,張玉強研究了幾種藥物在預防仔豬大腸桿菌病中的效果,結果發現阿莫西林、整腸生、恩諾沙星、白頭翁散對于預防仔豬大腸桿菌病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對產后母豬進行白頭翁湯劑灌服的預防效果最佳。筆者認為,阿莫西林、恩諾沙星等抗生素類藥物不宜應用于大腸桿菌病的預防中,容易使大腸桿菌產生耐藥性的同時也不符合國家“減抗、禁抗”的養殖政策。此外,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能夠有效的降低仔豬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懷孕母豬在產前15~30 d 注射大腸桿菌K88、K99 和987P 三價滅活疫苗,新生仔豬可以獲得較為可靠的抗體,也可以選擇給2 d 仔豬口服8 聯免疫球蛋白,以起到預防大腸桿菌病的作用。
2.2.2 沙門氏菌病
在沙門氏菌病的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復方磺胺甲惡唑或阿莫西林,也可以采用丹參、金銀花、丹皮、土茯苓等藥物浸泡、水煎后灌服,藥渣也可與飼料混合后飼喂,使用1 周能夠獲得較好療效。
在預防方面,定期進行免疫接種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可選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對仔豬進行注射,可提升其免疫力,降低發病率。
2.2.3 豬流行性腹瀉
豬流行性腹瀉尚無特效藥物可供治療,當發生本病時,可采用抗生素、化學合成藥物來緩解腹瀉癥狀,但這類藥品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畜產品中藥物殘留,相比于抗生素類藥物,中草藥具有無藥物殘留的優點,真人養臟湯、白頭翁散等組方加減后治療效果顯著,也可在后海穴內注射黃連素配合口服蒙脫石散,能夠很好的減輕仔豬的腹瀉癥狀。
在本病的預防方面,可以選擇益生菌或植物精油作為預防性用藥來提升仔豬的免疫力。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在管理方面盡可能全進全出,定期接種疫苗才能很好的控制本病的發生。
2.2.4 豬傳染性胃腸炎
在中獸醫上,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治療應采用清熱解毒的療法,可選擇黃連、枳殼、烏梅等藥物水煎后灌服,每日一次,每次25~29 mL,連續使用3 d,可達到治療效果。
在預防方面,可通過疫苗注射防止本病的發生,通常35 d 進行首免,間隔30 d 后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免疫后也應當做好抗體的檢測工作,以保證免疫效果。
對于規模化豬場的工作者而言,應當對仔豬腹瀉病給予充分的重視,在深入學習和掌握此類疾病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根據仔豬的不同臨床表現進行有效的診斷和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綜合防治,避免出現疾病范圍擴大的情況,切實降低仔豬腹瀉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