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閔敏,王鳳娟,張 春
1.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護理學院,甘肅蘭州 730011
心房顫動(以下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房顫患病人數約3 350萬[1];國內數據顯示,≥35歲的居民房顫患病率高達7.1%,患病人數約487萬[2]。房顫患者常伴有心房電活動紊亂,導致無效的心房收縮,左心耳內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引起腦卒中和(或)外周動脈栓塞,增加患者致殘率及致死率[3]。由護士主導的房顫管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4]。目前國內研究多關注圍手術期管理、藥物管理等方面,但如何構建及實施房顫患者管理方案,是否進行縱向調查鮮有報道,護理措施如何與醫療診治技術相匹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課題。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房顫護理的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通過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國內外房顫護理相關文獻。以“心房顫動/房顫/心房纖顫”AND“護理/護理管理”為中文檢索詞,以“atrial fibrillation/auricular fibrillation/atrium fibrillation/atrium tremor”AND “nurs*/care”為英文檢索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限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文獻納入標準:文獻類型為證據總結、Meta分析、系統評價、干預性研究、回顧性研究、質性研究等;語言為中文或英文。排除標準:臨床實踐指南、專家共識、會議摘要、學位論文和重復發表的論文。初步檢索到中文文獻512篇、英文文獻3 618篇,經去重及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后,獲得中文文獻460篇、英文文獻3 498篇。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6.1.R3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將時間跨度選為2018-2022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選擇Author、Keywords、Country、Reference等,網絡剪切方式選擇Path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選擇標準為Top N=50和g-index k=5。
2018-2022年,CNKI與WOS核心合集中房顫護理發文量趨勢見圖1。近5年,國外房顫護理發文量遠多于國內。國內發文量呈下降趨勢,國外發文量較穩定。國內發文作者合作網絡稀疏,作者間沒有形成穩定的合作群體。關于房顫護理發文量>2篇的作者僅有2名,分別為王琳4篇、張靜3篇。國外作者合作網絡密度大,合作強度高,關于房顫護理發文量最多的是Gregory Y H Lip,發文量為125篇。國內、國外作者合作網絡見圖2、圖3。

圖1 2018-2022年房顫護理發文量趨勢圖

圖2 國內作者合作網絡圖

圖3 國外作者合作網絡圖
國內機構合作網絡見圖4,機構間合作連線僅18條,且多為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同一家醫院不同科室之間的合作,分析價值較低。國外機構合作網絡見圖5,由圖中可見各個機構間形成了緊密、復雜的關系網絡。發文量超過100篇的機構分別University of Liverpool、Harvard Medical School、Aalborg University、Duke University、Mayo Clinic。

圖4 國內機構合作網絡圖

圖5 國外機構合作網絡圖
對國內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共生成217個節點,257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1。國內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6。出現頻率最高、節點最大的關鍵詞為心房顫動、房顫、護理,但此3個關鍵詞為本研究檢索使用的關鍵詞,故本文不再討論。剔除上述3個關鍵詞后,國內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見表1。華法林、生活質量、心理護理、射頻消融、抗凝治療等為高頻關鍵詞,然而僅依靠高頻關鍵詞不能準確判斷研究熱點,中心性高的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從中心性來看,心理護理、生活質量、依從性中心性分別為0.34、0.30、0.30,對網絡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利伐沙班出現的頻次僅為5次,但其中心性為0.32,值得進一步研究。對國外文獻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生成206個節點,225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1,國外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7,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見表2。antithrombotic therapy、oral anticoagulant、health care professional的中心性分別為0.87、0.70、0.53,對整體網絡起到支撐作用,其余中心性較低但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也不容忽視,如prevalence、risk factor、rivaroxaban等。

表1 國內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

表2 國外頻次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

圖6 國內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7 國外關鍵詞共現圖譜
對關鍵詞網絡進行聚類,均手動選擇顯示前10個聚類,國內、國外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8、圖9。由聚類結果可知,國內關鍵詞聚類網絡密度為0.008,最大聚類占總體聚類的91%,S值為0.969,Q值為0.879,說明聚類結果可信,聚類網絡圖結構顯著。將與“心房顫動”、“護理”相關的聚類剔除分析,國內關鍵詞聚類結果可分為四大類:房顫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1風險評估、#7射頻消融);房顫患者的健康教育(#4健康教育、#6依從性);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護理(#8利伐沙班);房顫患者的心理護理(#9心理護理)。國外關鍵詞聚類網絡密度為0.008,最大聚類占總體聚類的97%,S值為0.955,Q值為0.830。國外關鍵詞聚類前10位分別為:#0 rivaroxaban、#1 venous thromboembolism、#2 cardiovascular disease、#3 cardiac surgery、#4 remote monitoring、#5 prevalence、#6 heart failure、#7 acute ischemic stroke、#8 diagnosis、#9 cardiopulmonary bypass,其中抗凝治療相關的聚類構成了總體聚類的絕大部分,可見房顫的抗凝治療是重中之重。綜合分析國內外關鍵詞聚類結果的詳細內容可知:主要研究熱點為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護理、圍手術期護理、房顫患者的一級預防、遠程監測應用、重癥護理、認知障礙相關護理、心理護理、心力衰竭護理、藥物治療的護理等。

圖8 國內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9 國外關鍵詞聚類圖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外有關房顫護理研究發文量遠多于國內,而發文量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該領域知識量的增長情況、研究的深度及廣度,這也側面反映了該領域的中文文獻發展有所欠缺,研究深度及廣度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國內發文作者合作性較低,作者間未形成穩定的合作群體,目前研究多為某地區或某醫院單中心研究,未體現我國房顫患者護理的優勢與特色。國內護理研究者在外文期刊發文總量排名第四,但其中心性僅為0.04,表明我國在此領域的學術影響力仍有待提升[5]。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緊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對房顫護理相關研究。
3.2.1抗凝治療的護理
房顫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與非房顫相關的腦卒中相比,房顫相關的腦卒中致殘、致死率更高[6]。抗凝治療是降低房顫患者腦卒中風險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減少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的風險[7-8]。目前常用的抗凝劑是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和非維生素K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藥(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兩大類,均需長期服用。除住院期間有效護理外,醫護人員需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出院后的延續護理,如通過同伴教育法、激勵護理法、家庭賦權法、健康信念模式等方法督促患者出院后長期用藥,或采用移動醫療信息平臺拓寬延續護理服務形式,以提高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進而降低腦卒中發生風險。
3.2.2生活質量及認知功能
房顫的臨床癥狀(心悸、乏力等)及其導致的臨床結局(腦卒中、心力衰竭等)易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9],房顫的高復發率及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有研究[10]使用房顫生活質量量表對房顫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分,發現患者生活質量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房顫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下降已被證明有多個共同潛在的發病機制[11],但目前仍缺乏長期隨訪及觀察性研究。房顫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即減輕患者癥狀,改善患者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今后研究應重點關注如何提高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建議探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多角度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提出切實有效的干預措施。針對認知功能方面,建議構建預測模型,早期識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避免危險因素,促進保護措施的實施,延緩認知功能進一步下降。
3.2.3房顫患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
腦卒中是房顫患者致殘率高、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更是房顫需要盡早進行一級、二級預防的內在推動力。目前研究針對腦卒中的預防與再發生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仍缺乏房顫患者綜合管理的一級與二級預防研究。房顫綜合管理的一級預防以“治未病”理念為基礎,開展房顫早期篩查、居民健康教育、糾正不良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結構、共病管理、危險因素管理等[12],減少未患病人群罹患房顫的風險。房顫綜合管理的二級預防即房顫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二級預防旨在提高房顫患者治療率、抗凝依從性,降低房顫癥狀造成的負擔。護理人員可借鑒其他慢性病管理方法,發掘提高患者治療率及抗凝依從性的方法,構建具有疾病特色的管理方案。
3.2.4房顫患者的空白期護理
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3個月內稱為空白期[13]。目前對房顫患者的研究時間多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間或出院后特定時間的復診隨訪,與其他心血管疾病介入手術不同,房顫患者存在術后空白期,而國內護理學者對這一特殊時期的關注度不足。雖然空白期內出現房性心律失常不能直接判斷射頻消融術是否成功,但其對晚期復發有著較強的預測作用[8],但僅采用常規心電圖或24 h動態心電圖難以捕捉非頻繁發作的心律失常。遠程心電監測技術能夠更便捷地監測患者術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況,與此同時,還能為延續性護理工作的開展助力。此外,空白期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耐力降低,且常伴有負性情緒。研究[14-15]指出,陣發性房顫患者接受消融治療后空白期的生活掌控感與心理復原力狀況不容樂觀,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減慢康復進程。因此,建議護理工作者可以從術后空白期的癥狀、癥狀群、遠程監測技術、心理評估、早期康復實踐等方面進行研究,關注空白期患者的護理,以提高其術后長期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