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賀彩虹
在歷史發展的源流中,批判性思維概念的形成與心理學有著密切關系。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一種復雜的信息加工和信息處理能力,是一個系統性的意識和思維過程。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主體自主意識的發生過程,它調動人的意識、意志和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維賦予個體主體性,促使人們在面對外部環境時能夠從不同維度抵達事實的真相。更為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維賦予學生一種質疑能力和質疑思維,讓學生主動去質疑,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學會了獨立自主地去選擇和判斷外在事物,理智分析和看待外界事物的紛紛擾擾,從而做出準確的選擇。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其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不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更有主見,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更容易發現真問題、提出真問題,敢于提出意見,敢于表達情感,敢于質疑權威,主體意識更強。即便學生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也能積極包容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和想法,遵從客觀規律,結合證據和事實做出評判。在信息大爆炸的網絡和人工智能時代,如果學生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能力,就會淪為知識和信息的奴仆,每天都在信息的洪流中盲目追逐。知識是廉價的,真正珍貴的是對信息的甄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而對于這種能力的挖掘和培養有賴于基礎教育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教育應重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師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引導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展開獨立思考,在思考中審視自己,質疑權威,從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新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運用想象、聯想等處理復雜信息的一種綜合性能力。”思維能力決定了方向、高度,還決定了決策的水平,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出于教學思維的慣性和應試的需要,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方式,把閱讀教學的重心放在對文本“字、詞、句、段”的理解上,只看到文本表層的知識要求,沒看到隱藏在其背后的關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對于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教師思考得不夠,思考得不深,實踐活動開展得不及時、不徹底。認真思索這一現象,就會發現其產生的原因在于教師自身的能力建設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一些老教師,他們基本的文化素養和教學基本功是很強的,但知識與方法的更新卻明顯遲滯了。甚至有的教師自身就缺乏批判性思維,也缺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因而從根本上限制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比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按照教學參考書的闡釋,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聚焦一種既定式的思想內容和論證方法去講解,而不能結合課文,加入自己的理解,去反思和質疑所謂的參考答案,因而不同教師的講解都大同小異,沒有特色,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當前的語文教學工作重視基礎性和微觀的工作,對整體性的知識架構和總體性的、長期性的學習規劃明顯不足。學生的思維發展屬于總體性的意識能力,這是需要著重培養的。
比如,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結果問題答案是統一預設的,這從一開始就限制了學生的思考方向,學生怎么可能會有多元化的思考,又何談批判性思維的生成。因此,教師如果不首先做出改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就無從談起。
批判性思維的養成是一項長久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的長期堅持。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教師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但迫于家長的期望、學校的要求、自身的追求、學生的訴求,在目前單一的量化分數考核體系中,教師無力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只能隨波逐流。出于功利的教學觀和育人觀,教師為了回應現實中的諸多關切,為了實現自己的教育業績,只能去培養學生使用固定的答題模式和思維方式,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和創新發展,雖然可以穩定學生的閱讀成績,但無疑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
歸根結底,這些問題的產生與功利化的社會風氣脫不了干系。學生接受教育不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完善自我人格,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經濟目標。在中國傳統應用性觀念“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下,學習致仕成為部分人的普遍心態,人們普遍追求效率,追求目標的直接性和現實性。加之現在學生心理水平和生理水平與之前相比變化較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和理解力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雖然看到了這一點,但由于傳統的備課已經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推倒重來要耗費更多心血,教師顯然不愿意這么做。這就導致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以可量化的分數作為學習評價的標準,忽略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是在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的主導下,主動思考、自覺思考、主動反思。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發散性思維。不能為了質疑而質疑,也不能為了批判而批判,不顧學理,不顧事實。因此,要發揮批判性思維的作用,首先就要實事求是地解讀文本。例如,在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教學過程中,對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一命題及其回答的反思應該基于文本事實,不能掐頭去尾,只選擇對自己觀點有利的證據,而要放在具體的、完整的文本語境中去分析、理解、闡釋、發揮,這樣的批判才是有意義的。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摒棄自身已有的認知,尊重文本事實,探尋問題真相。在探尋的過程中,學生會隨著魯迅先生走進其論點中,也只有在尊重文本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學生才能走進文本深處,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評判,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水平。
清代文人顧炎武在《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與友人論學書》中提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就告訴我們,創新的源泉、進步的源泉在于質疑。“閱讀反思首先是提出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思考并最終解決。”當前,語文閱讀素材給學生的理解留有發揮的空間,而這空白就是學生自由發揮的領地。在這樣一個空間里,學生的思考是不受束縛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的價值在這種思考中產生,思維的能力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人的獨立價值在其中形成,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比如,在進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閱讀教學時,關于其思想主題的探討,不僅要深入時代語境中知人論世,也要跳脫出來,聯系當下的社會實際作出更加具有時代性的理解和闡釋,要從傳統解讀中尚未發掘的空白處著手,在閱讀中反思閱讀,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愛思考、能質疑、善反思的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