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秦飛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中指出:“創設語言情境,有效建構和運用語言,掌握祖國語言文字規律。”其中,“語用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技能和素養的重要途徑。在中考語文備考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語料、語篇、語境、語體等方面進行語用教學實踐,實現知識從隱性向顯性、思維從單一向多元的轉變。
“語言梳理與整合”旨在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經驗通過觀察分析進行梳理整合,進而發現語言文字的內涵。有效的“語言梳理和整合”是提升語用能力的基礎,是開啟語文學習的鑰匙。
首先,注重語料梳理,力求知識結構化。語料梳理是對相當數量的語料進行橫縱向的分類、統計、排序或者列表,將自身已有的知識遷移至未知領域,建構高效的知識體系。它是進行語文學習活動的“導航儀”,也是有效備考的“前進檔”。2023 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穩定性較強,重點突出,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基礎性。其中,語言文字、古代詩文、寫作運用等板塊仍為試卷的必備部分。針對各個板塊,教師需要梳理出相關的語言知識,建構完備的知識體系,從而為備考打下基石。比如,第一板塊是“積累·運用”,教師可以運用“特點體認”的方式,培養學生語言知識梳理的習慣,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具體可按照以下幾部分展開:(1)字詞特點體認。梳理出常見字詞,辨析甄別,發現常見漢字的構字特點。如第1 題根據拼音寫漢字,其中“恣”“魅”是易錯字,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聯系課內文本,如“斗酒十千恣歡謔”等對“恣”與“姿”、“魅”與“魑”進行詳細講解。(2)詞性色彩體認。梳理常用詞語、成語,從詞性色彩、詞語含義、詞語搭配等角度進行分類歸納。(3)詞意體認。梳理出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如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由此幫助學生推斷出常見文言字詞的意思。如2023 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中第7 題“則登山斫伐”中的“斫”從“石”,與“鋤頭”有關,引申為“砍”“削”。
其次,整理語料,力求知識系統化。識記、儲備并整理文質兼美、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是語言運用的基礎。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看,沒有系統化的語料整理,語言運用能力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空中樓閣。2023 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簡答題都多次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概括”能力。基于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避免單一講解,橫向歸納、縱向整合,做到以個帶類、以點帶面,形成線狀知識體系。如試卷中的第18 題“結合三則材料,談一談如何運用科學點亮好奇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求同存異的閱讀方法,整合出三則材料的論述側重點,建構整體思路框架。具體為:“材料一:孩子的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是科學理解、吸收知識的原初動力;材料二:科學家事跡對學生好奇心產生的影響;材料三:科技成果對孩子好奇心的激發。”由此可見,三則材料涉及同一話題“好奇心”,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好奇心點亮的方法。學生需要立足三則材料,從多角度進行整合,力求答案的精細完整。
語感是個體憑借語言直覺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與客觀世界建構聯系,進而積淀而成的語言圖式和語言品質。有效的語感培養不僅是語言能力培養的核心,也是深度閱讀和寫作的助推劑。
首先,強化語篇感知,隨文閱讀。語言感知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言語活動。這種思維品質的形成需要在長期的文本閱讀中形成。基于此,在備考中教師需要避免機械性答題技巧的灌輸,應引導學生隨文閱讀,讀出文本的“篇性特質”。所謂“篇性特質”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本,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表現出的個性化的語言特征。比如,2023年連云港市中考試題文學類閱讀選取了《從文自傳》中《我讀一本小書的同時又讀了一本大書》。從文體特點上看,上述文本屬于一篇文化散文。在閱讀的時候,學生需要緊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質,梳理出文本的文脈。具體為:描繪了各種風土人情(鐵匠鋪、針鋪門、傘鋪……)——自我評述早年不用心念書卻讀懂了許多事情——到大自然里解決疑問——“我”的面前展開一個更寬廣的世界——文學的世界。可見,文本真切地表現出一個順應天性,親近自然,探索未知的少年形象的同時,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告訴我們要從自然汲取活力與營養,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同時,文本善用白描,形神兼備,多用短句,緊鑼密鼓。如,“戴了極大眼鏡磨針的老頭”“口上輕松唱歌的苗婦人”“手扶橫木偏左偏右搖蕩”的強壯苗人……粗筆勾畫卻寫出了人間百態。詳寫打鐵的過程,節奏感、韻律感極強,渲染了緊張忙碌的氣氛。可見,作為一篇自傳文,選文的語言散發出沈從文寫作“哀而不傷”“細而不膩”的特質,彰顯出了作者獨特的文化韻味。
其次,聯系語境關系,依題解答。在語文課程中,優質的語言感知需要個體將作者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它是社會約定與主體建構的統一,是共同規則中的語言和具體運用中的言語的統一。在遵從常見答題規律的情況下,學生需要聯系語境關系,建構語感,做到依題解答,真正做到做一道通一類。縱觀2023 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中文學類試題,一共設置了5 道題:
1.簡要分析第①段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 分)
2.文章第②段“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許多事情”中的“許多事情”指哪些事情?請簡要概括。(3 分)
3.如何理解文章標題中的“小書”和“大書”?作者更愛讀哪本書?為什么?(4 分)
4.沈從文善于描寫平凡的人物,寫出不平凡的美。你從文中讀出了平凡人物哪些“不平凡的美”?(3 分)
5.第④段畫波浪線的句子與我們的作文主張“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體驗寫作”是一致的,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上述題目都注重在語境的理解中生成語用知識。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語言運用規律,進而將語感轉化為語理。如試卷中的第3 題關于“小書”“大書”的理解,聯系文本的文脈,經過細細品讀不難發現:“小書”是指書本的知識,“大書”是指大自然與人間的生活。孩童時代的沈從文不拘于書本世界,向往的是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探究的是廣闊無邊的自然世界。
“語言表達與交流”是語言的一種外在表現。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關注交際對象,善于運用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與人進行有效交流溝通。”可見,“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終極指向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特征的集中體現。
首先,注重語言表達情境,有效實踐。表達情境是以語言為載體,以表達情感、闡釋道理為目的而設定的場域。在語文中考試題中,命題人更加關注真實的生活,創設積極的語言情境,引導考生進行有效表達。如,2023 年連云港市中考語文試題在“積累·運用”板塊以“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主題班會活動情境,設置“為黑板報設計主標題”的主任務;在“閱讀·理解”板塊巧妙設置“蘑菇系列漫畫”,引導學生撰寫漫畫腳本。可見,學習語文從掌握內容轉變為完成語文任務,從知識積累轉變為實踐運用。在解答過程中,學生需要關注情境,明確“什么場合”“對誰說”“說些什么”這些隱性指令,進而作出精準恰當的表達。
其次,注重打通課內外知識,將經驗實踐化。語言表達與交流不能止步于課內,還要連接課外,形成網狀知識體系。如,2023 年連云港中考語文試題以閱讀主題為引領,打通課內外知識,設計具有邏輯關聯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語言表達意識。針對“好奇心”這一話題,教師可以整合課內《懷疑與學問》《談創造性思維》等文本,聯系整本書閱讀《魯濱遜漂流記》《西游記》等,引導學生探索“好奇心”的價值和意義,有針對性地開展讀寫訓練,從而落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要求。
總之,語用能力是運用語言符號進行語言實踐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語用語文觀念,開展語用實踐,培養學生語用人格和人文精神,實現語文學以致用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