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彥霏
2023年5月4日,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公布,四川有3名個人和1個團體入選。四川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江就位列其中。
獲獎后,劉江寫下這樣一段寄語:農學的本質是生命科學,我們既關注“三餐四季、物阜民豐”,又探索“生命本源”,享受“生命魅力”。期待更多的青年人錨定國家戰略亟需,投身“三農”事業,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奉獻青春力量!
時間回到10年前,那時還在日本讀藥學博士的劉江,不會想到自己會從實驗室走到廣闊的土地上,和農學結下不解之緣。對劉江而言,自己的青春也曾迷茫,也曾隨大流,不過終是在歷史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劉江回憶,自己在本科、碩士畢業的時候面臨多種選擇,但心智還不夠成熟,沒有特別滿意的工作,對未來也比較迷茫。“當還沒有做好決定的時候,我就決定多讀書去充實自己。如果求學過程中還是迷茫,那就隨大流,某一天你會發現,有個機會突然降臨,而自己已然做好準備。正如十多年前,公派出國繼續深造,這是早年間自己根本不敢想象的事兒,而自己一直在努力積累,機會來了,一切似乎就剛剛好。”
于是,劉江受國家公派資助赴日本攻讀藥學博士學位。留日期間,劉江通過觀察超市農產品貨源地發現,中國出口到國外的農產品往往性價比很不錯,但銷量卻趕不上日本本土產的價格更貴的農產品。從此,一顆思考的種子在劉江心中埋下:自然資源條件受限的日本,是如何做出高品質農產品的。
博士畢業后,劉江面對工作的選擇,依舊比較迷茫,只能先根據專業關注醫藥相關領域。“后來,我想起在我聽到的一場學術報告中,開展大豆玉米間套作研究的楊文鈺老師,跟年輕老師和研究生們分享的3個觀點,讓我觸動很大。一是科學研究一定要針對國家亟須的重大瓶頸問題做好選題;二是科研必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條腿走路,作物栽培看起來是應用研究,但也要采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等方法,揭示農業生產現象背后的深刻原理;最重要的是不要為了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解決實際問題比發表論文更重要。”劉江說,“我發現,楊文鈺教授開展的玉米大豆間套作研究有望成為破解國內大豆危機的重要途徑,我也被楊老師長年甘坐冷板凳、堅持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務實、奉獻精神深深感動。”
留學期間感受到的差距和老師的感召,讓劉江決定轉向從事玉米大豆間套作研究,用科技的力量助力解決中國大豆難題,他這個“藥學生”也以海外引進人才的身份進入了作物栽培學科。
劉江介紹,大豆起源于中國,在近現代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大豆是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之一。但近20年來,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下滑,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國內大豆85%以上依靠進口,而同為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實現了完全自給,玉米自給率超過95%;此外,圍繞大豆的國際貿易摩擦時有發生,國產大豆產能也和國家糧食安全密切相關。
“我們所面臨的大豆難題在于,國內耕地面積非常有限,同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爭地矛盾突出,即使把全部的玉米地都改種大豆也不夠用,因此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產能陷入瓶頸。”劉江說。
從藥學轉到農學,劉江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據他介紹,從藥學專業畢業的他,一開始并沒擺脫以前的思維慣性,想復制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實驗室模式,對大豆進行天然藥物化學成分分析。“當時如何切入對大豆的研究是我最大的困擾,后來才發現這個方法并不‘接地氣’,我認為自己必須轉型,到土地農田中去,于是開始強化學習栽培學知識。”劉江說。
想從頭開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并不輕松。2020年,正值劉江負責的崇州試驗基地建設關鍵期,但受疫情影響,很多學生和工作人員無法到位,春播的季節卻不等人,土地改良、播種、灌溉……劉江帶著已經畢業的學生埋頭苦干。“人手不夠經常忙到很晚,我們就繼續打著車燈干,回學校時經常麻煩門衛師傅開門,他們就開玩笑叫我‘劉半夜’。”劉江說。
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劉江參與研發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3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為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糧油安全的玉米大豆爭地矛盾,提供了切實可行方案。
“雖然技術已經成熟,但在推動技術成果落地途中,最難改變的其實是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和種植習慣。”劉江說,我們在推廣‘縮株保密’核心技術時,有些人聽到這么高的種植密度,覺得根本不可能實現,但其實該技術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論證,確實是科學可行的。“我們團隊就采用分片包干的辦法,每個人都要負責幾個示范點,在播種管理等關鍵環節到各地示范點蹲點指導。”劉江說。
劉江表示,未來最大的目標是選育出強耐蔭大豆品種,進一步優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持續擴大該技術的示范推廣面積,切實提高國產大豆產能,徹底擺脫進口大豆束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加牢靠。“如果按照去年大豆自給率增長的速度,期待5~10年后,國產大豆危機逐步得到緩解。”劉江說。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劉江表示,農學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要打破大家對農學“土”的偏見,農學不等于種地,農學的本質是生命科學;農學研究其實是探索生命的奧秘,也是在感受生命之美。“我們教師尤其要讓學生感受到農業之美、生命之美,做有信仰、有溫度的擺渡人,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我們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研究中。”劉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