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萍 安徽省安慶市政府機關幼兒園

情境引入:新學期伊始,我們搬進了新教室,教室陽臺處有一大塊空間,正等待著新區角的入駐。于是我提議:“我們搞個面包房,你們覺得怎么樣啊?大家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沒想到幼兒們聽完后,大聲歡呼道:“好呀好呀!”“我要做面包師。”“我要當客人。”小朋友們已經熱熱鬧鬧地討論起來了。就這樣,我們的“面包房拓荒史”項目正式啟動了。
探究計劃:項目開展前,我和小朋友們一起開了個研討會,主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包房需要哪些東西。討論過后,幼兒們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需要的材料,然后大家開始收集、制作材料。
工程制作及問題解決:這一過程是幼兒們根據之前討論的決定,實施材料制作的過程。而我只是一個觀察者和支持者,默默地記錄、關注著這一切的進展。
工程一:“奧利奧”餅干的高仿做法。面包房里,面包師們做得熱火朝天,這時我發現展示架上有一個特別逼真的“奧利奧”,幾乎和我們買的塑料模型一模一樣,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耐心地在旁邊觀察等待,終于發現了他們制作的秘密。原來呀,他們使用了“倒模”技術。“倒模”可以做到對物體的一比一高仿真復刻,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只見陳瑞文拿了一大團黑色彩泥按壓成圓團狀,然后將我們買的塑料材質的“奧利奧”餅干拿著使勁按壓在上面。
工程二:制作“生日快樂”墻貼和價目表。陳瑞文找來了勾線筆和彩紙,我也按照他的要求給他提供了“長長的長方形紙”。只見他很快寫好了“生日快樂”幾個字,又開始在生日快樂下面添加一些英文字母,但是我一看,顯然不是“Happy Birthday”,只是各種英文字母的堆積。我順著他看的方向發現,原來他在看教室內的區角掛牌,上面正好有些英文字母,他正在對著那些字母進行臨摹。
工程三:制作面包烤箱。烤箱制作選用的材料是教室里一個廢棄的快遞紙箱,由琚安諾、江智宇、高晴奕三個小朋友合作制作。制作烤箱門上的拉手時,大家在選材上有了爭議。從最初選擇塑料管,到一人選擇了圓柱形積木,另一人選擇了長方體積木。在一旁細細觀察的朱毓小朋友則一口認定應該都用長方體積木。她說:“因為長方體積木它是平平的。”于是,我建議他們把兩個都粘上去,讓時間去驗證他們的猜想。果然,在一個多月后的某一天,圓柱體從上面掉落下來。
問題解決是項目化學習的基本特征,問題情境是項目的馬達,幼兒探索的引擎,每個問題情境都融合了多個領域知識,為項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項目式學習給我們的啟示有:
項目化學習為幼兒深度學習提供了邏輯框架支撐。深度學習區別于淺表性學習的特點是對于知識的深度加工。何為深度加工呢?即能夠理解、整合、遷移、反思新知識,將其納入原有經驗結構與原有知識進行聯想建構,并能創新性地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如在繪制“生日快樂”墻貼時,陳瑞文小朋友已經能夠理解文字或是字節的表意功能,并且他準確地區分了漢字符號系統和英文符號系統,并沒有把兩種字符混寫在一起。他將“生日快樂”四個漢字寫在了上排,并嘗試將英文字母寫在第二排,這就是一種理解性的學習。又如,在工程一中利用“倒模”方法復刻“奧利奧”餅干的小朋友告訴我,他是覺得美工區橡皮泥的模具就是這樣用的,所以想到了這個方法,這其實就是知識的一種遷移應用。
王小英在《幼兒如何更好地開展深度學習》中提到了幼兒深度學習的邏輯架構,即: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積極情緒為動力,以動手制作為依托,以同伴合作為支撐,以評價反思為主軸。項目化學習完全滿足以上要素,換句話說就是,在項目化學習中,幼兒能夠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項目化學習讓我們看見兒童的真實思維,從而給予及時的教育支持。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的真實思維軌跡很難被發現,并獲得及時的支持。首先,集體活動中,幼兒展現自己思維的主要方式是回答問題,即語言。展現方式十分單一;并且,有些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說的并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他的思維情況。而在項目化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動作、繪畫、表情、語言等,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其次,集體活動中幼兒會相互模仿或者揣測教師意圖,刻意偽裝自己的思維。最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即使有的幼兒表現出疑惑或其他想法,有些教師為了趕時間,也只能匆匆帶過,無法及時反饋。下面,我們來看看案例中幼兒的思維軌跡及教師的教育支持。
學生思維:“奧利奧”餅干的“倒模”制作,是幼兒面對問題情境進行積極主動思考的產物。“奧利奧”餅干的重要特色就是中間的“OREO”幾個英文字母和周圍的花紋,要想做這個餅干,就必須把這些也做上去。陳瑞文小朋友通過分析、整合已有的經驗,想到了利用老師買的“奧利奧”餅干塑料模型,最終成功完成了制作。然而,和他一起做的另一個小朋友卻沒有成功。他是從袋子里扯出比較濕的彩泥,特別粘,他剛按壓后,選擇用手剝,導致餅干變形。
教師對策:于是,我追問那個失敗的幼兒:“為什么你的餅干剝下來已經變形了,而別人的餅干沒有呢?”這里,通過追問能夠引起認知沖突,讓幼兒學會反思失敗的原因,并思考新的方法,再次進行嘗試。
項目化學習是整合性、生成性、過程性相結合的低結構課程形態。項目化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游戲化課程,具有整合性,即對學科領域知識的整合,以及對幼兒思維的整合等。生成性即項目是在幼兒生活中生成的,隨之而來的問題情境也是隨著項目的展開而生成的。過程性即項目化學習更強調項目推進過程中幼兒的表現,他們是怎樣進行計劃的,遇到問題時他們是怎樣分析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方法的,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哪些支持,他們是如何分享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如何進行自我評價的,更多的是以過程為導向,并不強調一定要完成某項目標。這其實和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有關“教育過程”這一塊內容所提到的“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支持幼兒探究、試錯、重復等行為,與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等多項評估指標所契合,可以成為一種新型課程形態的探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