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珍 喬守明
(青島濱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隨著5G 時代的到來,在解決了傳輸基建問題后,三維化的信息越來越成為主流,虛擬現實技術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熱門領域。其中,以虛擬現實技術為核心的“元宇宙”概念引發了文化行業的深入思考。與此同時,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與利用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產業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變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以信息化為突破口,改變了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和傳播模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傳統文化產業將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取得新的突破。
虛擬現實(VR)技術是指由計算機模擬生成的三維虛擬場景,是依靠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仿真學、人機接口技術、傳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技術綜合實現的。VR 技術通過硬件和軟件的配合讓觀眾體驗多重感官的虛擬現實,產生全方位360 度的沉浸感。[1]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為傳統文化產業的革新帶來諸多益處。首先,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與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其次,虛擬現實技術所創造的虛擬空間和沉浸式的體驗感為數字化內容提供了更加精彩的呈現方式,讓傳統文化產業依托數字化手段呈現更高質量的內容。最后,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讓作品的文化價值在精神層面表現更為深刻。[1]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涵蓋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產品消費等多個方面,為虛擬現實產業注入了強大的發展活力。工信部等五個部門聯合印發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 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 年,三維化、虛實融合沉浸影音關鍵技術重點突破,新一代適人化虛擬現實終端產品不斷豐富,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虛擬現實在經濟社會重要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打造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共同繁榮的產業發展格局。[2]實際上,《行動計劃》是時隔四年后,部委層面發布的第二份虛擬現實產業政策。早在2018 年12 月,工信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首個關于虛擬現實產業的政策文件。通過對比這兩份文件,可以看出我國對虛擬現實產業的高度重視和發展的堅定決心,虛擬現實技術也將成為當前發展較為火熱的行業。[2]
1.2.1 傳播性強:化解傳統文化的存續危機
傳統文化大致可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等類型,承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依賴于物質保存的傳統文化產品,如:古建筑、書畫、陶瓷、壁畫等實體文物受外部環境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逐漸出現破損的情況;而另一些有賴于通過口口相傳、師徒傳承的戲曲、傳統美術、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容易受到缺乏傳承人而出現“人死藝亡”的困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無論是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還是培育線上演播、數字藝術等新業態新模式,都離不開文化與科技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將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數字修復再進行數字化傳播,完成數字化流程的保存后將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傳統文化的永久性保存,從而化解傳統文化的存續危機。尤其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可以克服傳統媒介形式儲存傳統文化的單一性和平面感,從更多維度、立體化詮釋和展現傳統文化,從而給參觀的觀眾帶來超越傳統實體、實地的全息式和全景式的體驗感。[3]
1.2.2 交互性強:提高大眾的參與度
無論是書本還是平面的電子設備,呈現的都是二維的畫面,只是單方面的知識傳輸。缺乏互動性,使人容易感覺枯燥,也無法投入。虛擬現實技術很好地改善了這一點,大大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感。遙不可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觸手可及的文化產品,過去只能隔著屏幕、隔著書本了解的東西,如今可以親身體驗。虛擬現實技術能在三維空間中構建歷史建筑、人物、風景名勝。通過穿戴虛擬現實設備,使用者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小鎮上穿行,與歷史人物互動,多角度欣賞美景,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沉浸其中。[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站穩世界文化舞臺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3]當今世界,數字技術正在全面融入各個領域。積極抓住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以“文化+科技”的方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利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場景解讀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基因,以藝術創造力探索傳統文化的全新演繹形式,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好虛擬現實技術在傳統文化保護與推廣中的優勢,順應5G 時代到來的浪潮,結合傳統文化產業的價值進行商業化的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技術發展賦能文化產業的良性循環。[5]
VR 博物館能夠突破天氣、時間、空間、人流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數字時代下的VR 博物館能夠借助其技術優勢與傳統博物館的瀏覽方式相得益彰。首先,VR 博物館能做到服務不打烊。VR 全景式的展現方式同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夠隨時隨地云游博物館,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實現了“閉館不閉展”,打造不落幕的VR 博物館;其次,VR 博物館能實現沉浸式觀展體驗。VR 博物館能夠將現實博物館的全貌真實化、立體化地復刻在互聯網上,參觀者通過一部手機即可開啟云游之旅,并且在游覽過程中還能任意選擇游覽路線節奏和角度,沒有時間限制,能大幅度提升參觀體驗感;第三,VR 博物館擁有全媒體解說服務。[6]博物館通過VR 全景技術,不僅可以全方位展現展品,還可以為各個展品植入語音、文字、圖片等解說,并且嵌入AI 數字人以及真人導游,為每位游客提供面對面詳細解說,了解更多產品背后的價值和底蘊。VR 博物館的魅力就在于讓更多人足不出戶便能線上體驗到參觀博物館的魅力;第四,VR 博物館擁有多種整合型功能,一個VR 全景就能將多種功能整合,擁有一鍵自動導覽、博物館參觀預約系統、點贊、評論、留言的多類型交互功能以及VR 線上沉浸式直播等,讓VR 智慧博物館更加深入人心。[7]
文化作為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為人類共同的交流平臺和文化資源。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技的融合發展,通過技術整合傳統與未來,實現當代轉型,已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適應當代國內外形勢變化并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將VR 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可實現高精度、大規模、交互性強、受眾廣泛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展示方式。通過數字化保存、虛擬修復、宣傳展示、虛擬瀏覽、數字博物館等手段,有效解決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8]利用VR 技術,我們可以展示文物高清圖片和三維數據,同時增加互動環節和娛樂元素,從而激發觀眾的興趣。這種方式有助于保護文物古跡,提供更多的文化遺產展示機會,并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9]
在傳統的舞臺藝術表演的形式下,無論是以曲藝、雜技藝術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技藝的表演,還是以歌劇、舞臺劇等為代表的外來藝術表達,都受到了“第四面墻”空間的表演限制。然而,虛擬現實技術憑借其獨特的交互性、想象性和沉浸性特點,打破了“第四面墻”的限制,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的表達束縛,推動了舞臺藝術形式的演進和創新,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演體驗。近年來,一大批傳統文化經典作品唱響了時代心聲、奏出了時代最強音,受到了廣大媒體和網友的一致好評,例如:在央視春晚上頗受好評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河南衛視出品的《唐宮夜宴》《天地之中》《龍門金剛》《棲息奇妙游》等作品頻頻出圈,引發億萬人民的熱捧,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更帶動了新國潮的消費熱度。以舞蹈《唐宮夜宴》為例,創作人員采用“5G+AR”技術打造出大唐宮殿與博物館交相輝映的“虛擬+現實”場景,立體化、全景式展現了盛唐時期的文化風貌。為了豐富場景并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一系列歷史文物影像經過數字化處理后被疊加進來。觀眾在觀看時能跟隨著舞蹈演員生動有趣的表演和一顰一笑的動作穿越到唐朝,在現實與虛擬的交織中領略到唐朝風情,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10]
通過突破平面視角的局限,引入線下VR 體驗店,并拓展豐富的體驗項目,有效增強傳統文化與黑科技的宣傳。這樣一來,更多的人群可以便捷地接觸到虛擬現實技術所展示的傳統文化內容,從而拓寬市場的廣度。同時,引導體驗者發現傳統文化的新魅力,充分激發民眾傳承文化的熱情。
在線下VR 體驗店中,設置各種主題的虛擬現實展示區,通過高清的影像和逼真的場景還原,使觀眾仿佛置身于古代宮殿、名勝古跡等傳統文化場景中。觀眾可以親身感受歷史事件、名著故事等,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此外,還可以結合黑科技元素,如:全息投影、交互式展示等,打造出更具趣味性和參與感的體驗項目。又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親身參與歷史戰役,感受古代兵器的威力;或者利用全息投影展示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如京劇、雜技等,將觀眾帶入一個浸入式的藝術體驗之中。
除了線下體驗,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分享線下體驗店的精彩內容和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傳統文化與黑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成果推廣至全國乃至全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傳承文化的熱情,并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虛擬現實技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未來迸發出不可限量的巨大產能。盡管技術進步加快了文化產業的新舊更替速度,也大幅縮短了文化生態的生命周期。然而,“內容為王”仍然是傳統文化產業市場永恒不變的法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對內容和創意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缺乏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顯得單調乏味,缺乏深刻內容的科技產品則缺乏靈魂。從生產主體來看,盡管數字時代推動了全民創作的熱情,媒介表達的話語權也逐漸下放到普通民眾的手中,人人擁有話語權、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已然來臨,制作者和觀看者之間的界限被逐漸模糊,呈現“產銷合一”的態勢,UGC 的生產模式勢不可擋。但我們依然不可忽視主流媒體對優質PGC 內容的打磨,要形成優質PGC 內容引領UGC 內容生產,實現虛擬現實技術內容生態的正向循環。[11]
虛擬現實技術為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競爭力提供了新的路徑。我們應堅持價值導向和技術賦能,打造具有權威性的文化數字平臺,實現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和優勢互補,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通過矩陣傳播,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我們還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文化內容形態進行創新和轉化,創造更多承載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數字文化產品。通過精準化和個性化推送,增強用戶對文化產品的黏度,實現中華傳統文化數字成果的共享。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12]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開發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熱情不斷高漲,文化不再是塵封的歷史,轉而開始變幻出更多姿態,走進年輕人的生活。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文化產業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璀璨耀眼的光芒。但技術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謹防形式大于內容,要實現虛擬現實技術與傳統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平衡發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文化資源,拓展虛擬現實技術的題材表達;另一方面,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根據用戶體驗不斷改進虛擬現實技術的呈現方式,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賦能文化產業,實現“技術+文化”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