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勝
文章編號:1006-3188(2023)05-025-01
摘要:從養殖場所的選擇、圈桶的規格與配套設施、苗種放養、飼料投喂、水質調控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陸基圈桶養殖光唇魚技術。
關鍵詞:陸基圈桶;光唇魚;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964.9??? 文獻標識碼:B
光唇魚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光唇魚屬,俗稱淡水石斑魚,是一種小型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隨著野生光唇魚的減少和光唇魚價格的攀升,安遠縣人工養殖光唇魚逐漸增多。起初人工養殖光唇魚以池塘養殖為主,由于池塘養殖池水交換慢,糞便殘餌沉積較多,容易爆發魚病,養殖效益不高,因此,安遠縣的光唇魚養殖逐步從池塘養殖轉為水體交換快、糞便殘餌易清除的陸基圈桶養殖。本文就光唇魚陸基圈桶養殖技術要點進行總結,為陸基圈桶養殖光唇魚養殖戶提供參考。
1 養殖場所的選擇
陸基圈桶養殖場地應選擇交通便利、水源豐富、水質良好的地方,重點是水源和水質,且水源地比建設地地勢要高,利用地勢落差對養殖圈桶池進行供水,可大大節省養殖成本。
2 圈桶的規格
圈桶數量要根據水源水量的大小來確定,養殖商品魚圈桶規格以φ8~10 m為宜,可根據養殖場地實際,適當建設小規格圈桶,圈桶高度以1.8 m以上為宜,水深保持1.5 m以上,水深不宜過低,水深過低易造成池水水溫不穩定,影響魚類生長。
3 配套設施
每個桶應設有獨立的進、排水和增氧設施,重點要做好排水設施。排水系統建設:圈桶池底呈鍋底形,池中央設置排水口,排水口設置攔魚設施,攔魚設施可用30~50 cm的PVC管,用電鉆制成多排小孔,頂端用封頭封死,PVC管規格與排水口規格一致,然后豎立在排水口中,使用這種裝置可有效解決排水時魚被吸附在排水口的問題。排水開關設在圈桶外面,換水時便于操作。有條件的可設置智能排水系統,減輕勞動強度。所有排放的尾水要統一收集在凈化池或尾水處理池中,經凈化或處理后達標排放。
4 養殖管理
4.1 苗種放養
選擇體色正常、規格均勻、健康有活力、無寄生蟲感染的魚種,魚種入池前用3%~5%的食鹽水或20 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3~5 min,入池時運輸桶的水溫與養殖池的水溫溫差要控制在2℃以內,同時要小心操作,以免損傷魚體造成感染。魚種投放后,開啟增氧機增氧。放養量為每立方米水體投放100~150尾。
4.2 飼料投喂
飼料要求全價配合浮性飼料,粗蛋白含量35%~38%,粒徑1~2 mm,根據魚規格的大小適時調整粗蛋白含量和粒徑。有條件可適當投喂一些干凈的蕪萍。飼料投喂按照“三定”原則,即定時、定量、定質。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8%,投喂次數為每天2~3次。
4.3 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的好壞對光唇魚的養殖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光唇魚的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光唇魚圈桶養殖最好采用微流水,高溫季節堅持每天換水2~3次,每次換水為圈桶的1/3,有條件的可使用智能系統,每4 h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0~20㎝。如果夏季光照太強,可以架設遮陽網,以減少陽光對水面的直接照射,使圈桶水溫控制在30℃以下。
5 病害防治
圈桶養殖光唇魚一定要勤換水,并及時把糞便殘餌排出,保證水體質量。在水質較差、池水交換率低、水溫偏高、池底糞便殘餌沉積較多的圈桶容易發生細菌性魚病;在水質較好、池水交換率低的圈桶容易發生寄生蟲性魚病,因此,改善養殖水體環境、提高水流量和池水交換率、防止病原體入侵是防治光唇魚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光唇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病害和防治方法:
5.1 細菌性病
光唇魚常見的細菌性病有:腸炎病、赤皮病、爛鰓病。
(1)腸炎病:主要癥狀為肛門紅腫、腹部膨脹、食欲減退,此病主要是過量投喂引發的,防治方法是減少投餌量或停食,3 d后會自然好轉。如果3 d后沒有好轉,可用甲砜霉素拌飼料投喂,每千克飼料用5%甲砜霉素7 g,并用面粉拌和,每天1次,連用5~7 d。
(2)赤皮病:主要癥狀是皮膚發紅有微量出血,該病流行于3~5月,死亡率高達60%以上。預防措施:防止魚體擦傷。治療:可用新霉素按說明書載明的用量治療。
(3)爛鰓病:主要癥狀是鰓絲充血,多黏液,嚴重時腐爛,停食,離群獨游。防治方法:每立方水用復合碘(以有效碘計)0.003 g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 d,同時,用恩諾沙星拌飼料投喂,每千克飼料用10%恩諾沙星2~4 g,并用面粉拌和,每天1次,連用3 d。為保證商品魚質量,在用藥過程中,嚴格執行休藥期。
5.2 寄生蟲病
光唇魚的寄生蟲病主要有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小瓜蟲病。
(1)車輪蟲病:病原是車輪蟲,該病發病迅速,2~3 d可造成光唇魚大量死亡,一但發現病原要立刻采用藥物進行滅殺。防治方法:采用阿苯達唑或甲苯咪唑按藥物說明書內容進行治療,切記禁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主要是因為光唇魚對硫酸亞鐵非常敏感,少量的硫酸亞鐵會造成大量死亡。
(2)指環蟲、三代蟲病:指環蟲和三代蟲病寄生在魚的鰓部,造成魚呼吸困難,引起爛鰓病,對成魚危害很大。防治方法:用甲苯咪唑進行治療效果較好。
(3)小瓜蟲病:病原是多子小瓜蟲,寄生于魚的鰓部和皮膚,病魚因鰓小片被破壞而窒息死亡,水溫15~25℃時是該病最易發生的溫度,一但感染小瓜蟲病,因無特效的藥物治療,死亡率極高,因此,該病只能以預防為主。預防措施:一是購買檢疫合格的魚種,避免攜帶小瓜蟲病原體的魚種進入養殖場;二是對已感染小瓜蟲的魚體,用大量的水流連續沖洗15 d以上,每小時換水3次以上;三是內服蟲寶寶,連續內服7 d。
5.3 水霉病
該病是因魚體損傷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的,易發于冬、春季節。防治方法:一是防止魚體損傷;二是用水霉凈+茂二醛+三黃散全池潑灑。
5.4 肝膽綜合癥
該病易發于冬季,主要是因為前期投喂大量配合飼料,進入冬季后,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使成魚出現白肝、花肝,引起大量死亡。防治方法:內服三黃散+黃芪多糖浮性飼料+解毒寶寶,連續投喂5 d。
5.5 熱應激現象
當池水水溫超過30℃時,光唇魚會發生熱應激現象。主要癥狀:魚體表粘液脫落呈花斑狀,浮于水面游動無力,逐漸死亡。防治方法:采用搭建遮陰棚、加大流水量或使用地下水等措施降低池水水溫,可以避免或減輕熱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