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宇璞 夏珩



由南山區建筑工務署、南山區教育局、百校煥新設計聯盟,聯合策展單位《卷宗Wallpaper*》,于2023年4月7日-5月7日期間,共同推出“南山-ing —— 百校煥新”展。2023年4月9日,“百校煥新”學術周啟動儀式于在深圳市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同期開展的還有“南山ing-百校煥新”展覽,旨在全面展示深圳百校煥新的項目成果、向社會各界呈現存量校園精準煥新的南山經驗和反思。
出席啟動儀式的人士有:項目總統籌周紅玫女士;學術統籌和領隊、香港中文大學建筑系終身教授朱競翔教授;圖案建筑設計公司創始人、領隊建筑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朱亦民老師;領隊建筑師、都市實踐事務所創建合伙人孟巖老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范悅教授;領隊建筑師、眾建筑主持建筑師、本次展覽空間總設計師臧峰先生;支持項目歷史研究的深圳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夏珩助理教授;3位青年參展建筑師靳遠先生、謝菁女士、顧田先生;深圳市南山區建筑工務署高雪香女士。活動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山ing-百校煥新”展覽的導覽,其次是青年建筑師、導師組和歷史組的工作分享,第三是圓桌論壇,最后是觀眾問答環節。
青年建筑師顧田先生(顧田建筑工作室)分享了兩個幼兒園改造(海月華庭幼兒園和沉默建筑合作)。他認為得學會從小朋友的角度看待趣味性和安全性的問題。負責前海學校和學府中學兩校的靳遠先生,想通過煥新把深圳教育發展史上的創造力在當代語境下延續出來。一十一建筑的謝菁女士承擔育才四小的改造,主要以景觀設計的手法,為學生提供一個“通過體感、好奇心和交流來學習”的新校園。臧峰介紹了改造過程中充滿坎坷和考驗韌性的部分,這是“百校煥新”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一件事,認為這才是此次項目真正最寶貴的地方。
朱亦民教授提出“百校煥新”項目是一個創新工程,而且要持續好幾年,其中難度非常大,因為它在體制內、體制外都沒有先例,所面對的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局面。朱競翔教授進一步用“數量”“參謀(STAFF)”“矩陣”“協作”等4個關鍵詞指出其中的組織創新具體內容。
歷史組的夏珩認為,“百校煥新”和之前的新校園運動相比,增加了歷史的部分,回應了存量時代的脈搏。這對政府管理的智慧、對高校學術的要求、以及對設計師的挑戰,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倡議各方面力量一起向歷史學習,向歷史致敬。
圓桌論壇部分
孟巖先生認為,改造雖然看似一些特別小的動作,一些只是在修修補補的東西,但它像一個小的運動,可能改變一個非常龐大的思維定式和城市的觀念。他指出深圳并不是文化沙漠,建筑師應該有足夠的敏感度對此類文化遺產充分引起關注。
范悅教授提出,“百校煥新”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存量提質工程。因為學校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他建議在改造或者煥新設計之前就必須要做諸如圖紙和診斷評估等工作。
高雪香女士(南山區建筑工務署)指出這次學校改造項目由工務署負責具有創新性(往年類似的項目,在深圳乃至全國范圍都是教育局牽頭負責),邀請周紅玫女士做學術策劃,把一些小打小鬧的缺陷整改提升到了專業建筑設計和學術的高度,給存量校園更新提供了一個全新模式。通過實踐發現,學校往常給的修繕任務書非常有局限性,建筑師從全局出發提出的設計策略,保證了百校煥新的高水準和高完成度。
周紅玫女士認為,對學校既有建筑的潛力和價值首先要做一個評估和診斷,這將成為改造的標準,也能避免過度設計。一個真實自然的學校,應該是舊新并存,呈現多樣化的紋理。她也總結了“百校煥新”行動的9條學術導向,推出真正可以推廣的工具箱。
鄧圓也詳細介紹了“南山-ing ——百校煥新”展覽的架構,以“pre-”“-ize”“-ing”“re-”“post-”這5個詞根、5個板塊來呈現煥新項目、布展過程中的點滴。
聽眾問答部分
有聽眾提議,對每一完成項目后做測評,這對學校使用方、“百校煥新”活動和設計師都非常有啟發;除給建筑師、給決策者做宣傳之外,可將此類活動給家長做推廣,例如“百校巡游”的方式,讓家長支持校園更新。周紅玫女士認為用后測評非常有必要,“百校巡游”的建議也很有價值,當“百校煥新”完成之后,可以把它作為下一個目標。
對于聽眾提出的如何在經濟條件有限的二線城市復制深圳做法的問題,朱競翔教授指出,經濟條件并非消極因素,資源限制越清晰、越極致,對于優秀設計師才更有熱情、更有挑戰。